從健全的推理所得的可信證據
為了確信某些事物,我們必須具有證言或證據。「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受感示的聖經執筆者如此寫道。——希伯來書11:1。
在希臘原文裡,「證據」一詞的意思是「一項憑證,藉之將事物證明或查明」。同時代的非聖經執筆者用這詞來指法庭訴訟所提供的證據。不錯,這是感情以外的事;它需要提供事實。誰會在法庭上說,「我感覺到」被告做過這件事或那件事呢?不,你需要提出證據,令人信服的證據。
因此我們必須著重事實。那末,有什麼憑證或證據表明上帝必定存在呢?
正確的科學邏輯
一項合乎科學和邏輯的定理是「無中不能生有」。在數學上,零乘1,000的得數依然是個零!甚至孩子也懂得這個道理。孩子若不把錢放入他的貯錢箱裡,並且把貯錢箱藏起來,多天或多月也沒有人碰它一碰,他把它拿出來時有什麼發現呢?依然沒有錢在裡面。物質不是自動出現或僅是「突然」存在的。
可是,我們在繁星密布的天空看見無數有形的物體。這些物體是從何而來的?邏輯地說,它不是無中生有的。其中必然有個來源經常存在,並且使這一切物體得以生存。這個「來源」必然是永存的。
正如近在1977年,宇宙學家拿利迦聲稱在宇宙學(研究宇宙的起源和發展)中,最基本的問題是:「在我們周遭所見的物體起源於何處?」同時,把宇宙在開始時比作一個密度極高,假定為已經爆炸的「宇宙卵」的生物化學家阿斯莫夫說:「天文學家不得不問道:在宇宙卵之前曾有什麼發生?宇宙卵從何而來?」
為了企圖表明眾星的起源是來自濃密的塵雲,天文學家荷爾落入另一僵局。他說:「這些元素[構成塵的元素]是從星所產生的……但在未有塵之前又何來有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卵?」
今日絕大多數科學家均同意捷克的天體物理學家奇勒克的主張,他在《宇宙》雜誌中說:「一切元質點均可能是由能的物質化所造成的。」他於是引述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能等於物質乘光速的平方),它表明物質是從巨大能源所產生的。那末,據科學的說法,物質可能從「高度能量而來。「可是」,一位著名物理學家嘆道,「能量來自什麼地方,我們卻不知道。」
因此,我們可以達成什麼合乎邏輯的結論呢?簡而言之:「高度能量」必然出自那永恆的「來源」,物質宇宙是藉之而來的。經過考驗的『質能不滅律』支持這項結論,它聲稱質能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破壞,僅是從一方轉變成另一方而已。因此,科學承認物質宇宙是從永恆的能源而來的。
首因——有生命或無生命?
請考慮一下幾個關鍵性問題:最初的永恆能量來源是有生命、有智力的存在者嗎?抑或是沒有生命的無生物?宇宙僅是純粹機械化、物理運動的結果所致,不需要有知覺、理知的指示嗎?
科學家藉著仔細考查宇宙,已看出機械一般精確的證據。天體是這麼準確地隨從定律運行以致科學家可以預言多年後將會發生的天象。此外,若干最準確的時鐘也是根據眾星運行而校正的。
物質集合的有條不紊亦已為人所觀察到。尤其是以構成有機體的複雜系統為然。甚至生命的「建築結構」,蛋白質分子,也表現著驚人的原子複雜排列。
這一切的精確和複雜是怎樣發生的呢?它是百十億年「盲目機遇」所造成的結果嗎?
若干著名科學家主張,許多世代的猴子若有足夠時間在打字機上打字,牠們終久——也許數十億年——會僅憑機遇,打出一本像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般的書來。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倘若予以充分時間,僅憑胡亂碰巧也可以逐漸產生一個複雜的世界。
可是,另一位研究家評論,「當牠們[猴子]在完成工作時,你需要有人加以辨認……猴子們的工作需要多少時間是完全以選擇為依歸的。」不錯,這時需要一個知道書中內容的聰慧者去選擇猴子所打的字和排列成一本傑作。沒有「選擇者」,猴子就絕不能產生這本書。猴子們最多只能打出一批字母大雜燴或毫無關係的行列或殘缺不全的單字。
《生命之謎》一書說,「盲目機遇是一種創造力……可是,它的能力十分有限。它很容易產生低等組織……但組織的數量若增加,它就立刻無能為力了。正如我們所見,長時間的等候或使用大量物質資源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甚至小孩子也知道,你不能僅把「積木」拋在空中就能出現一間玩具「屋」,希望這間「屋」會由偶然機會構成。誠然,在某次拋擲中,兩塊或三塊積木也許偶然堆在一起。但是否就有機會砌成一間有組織的「屋」呢?事實上,除非孩子保護那幾塊偶然堆疊的積木,否則它們在另一次拋擲時又會鬆散了。要砌成一間有組織的,複雜的「屋」就要有人操縱積木才行。
因此,科學家從他們的觀察,不得不排除「盲目機遇「作為地球和宇宙的高度組織的因素。
1859年,達爾文提倡以「物競天擇」作為指導的「選擇者」,這個選擇者能把盲目機遇所產生的結果組織起來,並從混亂中生出秩序。物競天擇被認為是一項過程,其中只有特別適應周遭環境的(有利)設計或有機體(動、植物)才「適合」生存,並把「適合」的設計傳之子孫,逐漸「進化」成為更加複雜的生物。
可是,在描述過地球上容許生物存在的多種獨特情況之後,英國劍橋大學前任動物學教授兼進化論學家班第恩承認「物競天擇的作用並不是自然界一切特色的因素。」
那一種「特色」呢?原來,它便是動物學家霍貝爾稱之為「近年來使進化學說大為震驚和動搖的」那種特色。它便是難以置信的遺傳因子複雜性,遺傳因子是活細胞中的極微單位,它決定特殊的植物或動物的將來。它的確複雜非常!遺傳因子像超小型電腦一般貯藏資料,並將指示送到細胞。若把其中資料用標準字體記下來。就約佔1,000本百科全書的篇幅!
一個複雜的遺傳因子經幾十億年的「胡亂變異」,藉著天然選擇而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一個正式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以此方法產生出來的可能性小到無可想像(10-415),生物學家索利斯伯利在《自然》科學雜誌中寫道。1之後隨著415個零比1的可能性的確是「小到無可想像」!
索利斯伯利雖然相信進化是從天然選擇而來,但這件事情沒有發生的可能性促使他下結論說:「特殊創造論或指導進化論將會是遺傳因子複雜性的難題解決方法。」
這樣的複雜分子結構必然曾經理知的力量「指導」。它絕不可能僅憑機遇或藉著「自然選擇」發展而來。無生物如原子和分子是不能自排秩序的。
「同時,我們知道生物的最基本特性是能夠從統一性[高度組織系統變成較低組織的傾向]逆轉的,那便是,它能夠回復秩序,這與生物的減少秩序(或增加統一性,例如,石傾向於滾下山坡而非滾上山坡)正好相反」,《反應的宇宙》一書報導說。
這一切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原始的能量之源必然是活的,他作出指導,使用能量去創造我們四周的自然世界。
健全的科學邏輯促使我們達致與2,700年前聖經所作,合乎科學聲言的同一結論:「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因他的權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連一個都不缺。」——以賽亞書40:26。
[第5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電腦
遺傳因子
遺傳因子——活細胞中的極微單位——決定每個植物或動物的將來。遺傳因子好像一個超小型的電腦;它們貯藏資料,並將指示送到細胞。
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