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0 12/8 16-19頁
  • 對兒女來說……你才是最佳的禮物!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對兒女來說……你才是最佳的禮物!
  • 警醒!1980年
  • 相似資料
  • 從兒女的嬰孩時期便開始施行教導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 從搖籃到墳墓,我們最大的需要是愛
    警醒!1987年
  • 從兒女的嬰孩時期就悉心教導
    家庭幸福的祕訣
  • 親親孩子!
    警醒!200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0年
《警》80 12/8 16-19頁

對兒女來說……你才是最佳的禮物!

小男孩大感興奮,焦急地等待星期六來臨。他的父親說過要帶他到動物園去!他在整個星期都想念著那一天——他要看海豹在水裡疾游,他要把花生放入高高在上的巨象長鼻裡,他要聽獅子雄壯的吼聲,那是飼獅人前來餵飼時牠們發出的聲音。他等得很不耐煩!

時間好像過得很慢,可是星期六終於來到了。不料父親對他說:「我有些事。沒有時間帶你去動物園。」孩子坐在擺滿昂貴玩具的房間裡,他傷心、含淚,感到自己被棄。

多年過去了。男孩已經長大,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兒子。他說過要帶兒子去動物園,但在日子來到時他對兒子說:「今天有些事,沒有時間去動物園了。」當他離開家時,心裡記著要買件玩具給兒子,於是又把腦筋轉到手邊的重要商務上。

過了許多年。他已垂垂老去,寂寞地獨居。但今天是他長大了的兒子前來探望他的日子!他眼巴巴地期待著。電話響了,他的兒子告訴他:「今天有些事。沒有時間來探望你。」這位老人慢慢地把電話放回電話架,眼中的光采消失了。他拿起報紙放在面前,可是眼睛濕潤,怎麼也看不下去。他的思想回溯到多年之前,往事依稀,他彷彿聽到這句話:「今天有些事。沒有時間。」

父母們必須撥出時間與兒女一起。物質的贈送是不夠的。玩具固然可喜,但玩具可以破爛,或者孩子會玩厭了它們。孩子所得愈多,想要的也愈多,因而發展一套物質主義的人生觀。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愛,父母慈愛的最佳證據乃是付出你自己。

在若干國家中,有些汽車的車後橫檔髹著一句問話,「你今天有抱過你的孩子嗎?」美國佛州的一位精神病醫師補充說:「孩子若得不到足夠的摟抱或撫拍可能長成為一個退縮、孤立或冷漠的人。……在養育兒女方面,父母子女之間的身體接觸是如此必須以致在若干例子上,出生第一年得不著摟抱或撫拍的孩子可能夭折。」

在一個業務研討會中,據報有一間醫院的病房住滿孤兒。嬰兒們睡在長列的床上,有些患病,有些死去,只有行列末端一張床上的嬰兒是例外。主任醫生百思不得其解。護士們對嬰兒的照顧是一體看待的。所有嬰兒都獲得餵養、沐浴、保暖,無分彼此。可是所有嬰兒都有健康難題,有些甚至夭折——除了在最末一張床上的之外。數月之後有新的嬰兒加入,故事又再重演。

終於,醫生檢查過他所想像得到的各事之後,他整夜藏匿在病房裡親自觀察。護士入房,所有嬰兒依時餵奶,一律獲得照顧。大約在半夜時分,清潔女工進入。她跪下來雙手洗擦地板,從病房的一端洗擦至另一端。於是她站起來,伸伸懶腰,揉揉疲倦的背,向最末的一張床行去。她彎身抱起嬰兒,在房裡行來行去,向嬰兒說話,又撫又拍,抱在臂上搖動。最後把嬰兒放回床上,繼續她的工作。

在醫生看來,這件事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她僅是偶然去到那張床停下一會而已。他在第二晚再去觀察,同樣的情形又出現。另一晚又如是。再另一晚又如是。這個清潔女工每晚都在同一地點伸伸懶腰,睡在最末一張床上的嬰兒每晚都有人向他講話、摟抱、撫拍和愛護。他於是長得壯健起來。

帶往美國給人收養的戰禍孤兒患上多種疾病,但是他們最痛苦的莫如心中的孤苦。關於這方面的報導說:

「憂鬱的戰禍孤兒依人懷抱,他們最愛被人摟抱。他們正患著『孤兒併發症』。……當他們在星期二從泰拉維斯空軍基地送到這裡時,甚至有些較大的孩子也要人把他們像嬰兒一般抱著下車。孩子們用枯瘦的臂和腿緊緊環著志願工作人員,並且凝神望著他們。史泰高普[負責醫生]說,『這些孩子急需摟抱,不以摸一下頭或放在膝上撫拍一下為足。事實上孩子需要愛才會長大,不僅是食物和水而已。』」

他們在情緒方面若不長至成熟,後來也許變成退縮、敵視和犯罪,也可能成為殺人者,甚至殺害自己父母。得不著玩具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但得不著愛便會造成這樣的行為。

占士·杜臣博士為文論及兒童不但需要愛,而且需要那種惹起爭論的活動,管教。他說:

「我確信為兒女所設的最健康家庭環境是要在兩項基本因素:愛和管制,之間小心取得平衡。當這些因素獲得適當實行時,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受到無限的愛護,他的父母對他珍愛非常。但他同時獲知這種愛促使父母教導、督導和領導他——在他拒絕服從時施以管教。……

「我在本文發表這項意見並不是實驗的或純理論的,我甚至不能說這是我的獨特見解。它們代表一項存在了2,000年的猶太籍基督徒世代相傳的教子方法。它們並非基於高深理論的假說,而是基於實踐的結果。正如積克·倫敦所說,『任何事物的最佳衡量方法乃是:它有收效嗎?這種方法若是運用得當,慈愛的成人領導便會收效!」

在積克·倫敦說出這項見解之前很久,耶穌基督宣布:「智慧在功用上顯為公義。」(馬太福音11:19)杜伯遜博士在評論有些心理學家主張父母放棄權威,對兒女採取放任途徑時,在他的文中定下結論說:「我希望美國人不要放棄他們的寶貴遺產去跟從使人行事胡塗的空言,尤其是在與我們兒女有關的事上。」

拒絕將你自己給與兒女會使他們自覺不受歡迎。世上所有玩具都不能代替慈愛的父母,父母除了以物質東西供給兒女之外,還要付出自己。為了使孩子在靈性上發展,家庭圈子是重要的。這項事實從古代以色列可以見之。古代以色列的孩子是家庭的主要部份。他在家裡入學,與父母一同工作而學習手藝,消遣也是在大家庭之內的。

在今日的現行制度下,世上多處地方趨向於供應兒童在家庭之外的需要。孩子被送去學校,送去主日學,送去夏令營,送去電影院,送去工作。或者在父母出外時,他留下和褓姆在一起。他遠離了家庭核心,彷彿在遙遠的軌道上兜圈子,他難免在潛意識裡覺得沒有真正歸屬感。他感到被忽略、不受歡迎、沒有人愛,並且處於成年人的敵意世界當中。

這樣的兒童顯然容易變成冷酷,企圖把憤恨發泄在忽略了給予他們應得的愛的人身上或社會大眾之上。他們對父母或一般成年人失去尊敬。種下了代溝的根苗而讓其逐漸生長。他們也許離家出走,結果在大城市裡遭遇犯罪、吸毒、賣淫等難題,他們會由於無法應付而惹禍上身。

解決這項難題的祕訣便是使孩子一出生便獲得家人的愛護。成年人若是按照聖經所訂的原則而生活,應付兒女的難題便會大大減少。

所有已婚夫婦若遵從聖經在哥林多前書7:10,11的勸告:「至於那已經嫁娶的,我吩咐他們……妻子不可離開丈夫……丈夫也不可離棄妻子」,又那裡會有由於離婚和分居以致家庭破裂而成為犧牲品的兒童呢?

倘若父母們跟從聖經在以弗所書5:18和羅馬書13:13的勸告:「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行事為人要端正……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競爭嫉妒,」又那裡會有因父母縱酒而受到忽略和虐待的兒童呢?

倘若父母們跟從歌羅西書3:21和提多書2:4(《新譯》)所提出的勸告:「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提醒年輕的婦女愛丈夫、愛兒女,」又那裡會有受虐待、鞭打和毆打的兒童呢?

倘若父母們跟從申命記11:19的勸告:「要[以上帝的原則]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那裡會有孩子感到成年對他們不予關懷呢?

簡言之,倘若成年人效法耶穌在馬可福音10:14,16所立的榜樣:「『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又那裡會有不受歡迎和不被愛的孩子呢?

事實上,倘若所有人都跟從基督耶穌在馬太福音7:12所訂的律則:「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整個世界會變成怎樣呢?

耶和華上帝證明他對人類的愛:「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耶穌以捨棄他的生命來證明他的愛:「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

復活了的耶穌基督在升天之後,他「以人作恩賜」給予基督教會。——以弗所書4:8。

耶和華上帝付出他的獨生子。耶穌付出他自己。他同時以人作恩賜為他的教會服務。此外,以耶穌這般忙碌,以耶穌的任務這般重要,他也能時常為小孩子付出時間。父母們,仿效這些施與的榜樣吧。要付出你自己給兒女。付出你的愛。付出你的時間。要慎重考慮才可說,「沒有時間。」你們若把這些話撒種,終於會得到同樣的收穫。撥出時間是重要的。不是像這個世界一般,以年中的一日作為贈送禮物的日子,而是每天都這樣行。

記得,你自己才是你所能給予兒女的最重要禮物!

[第17頁的精選語句]

「憂鬱的戰禍兒童依人懷抱」

[第18頁的精選語句]

『智慧在功用上顯為公義』

[第18頁的精選語句]

「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第19頁的精選語句]

「不要隨便說,『沒有時間。』」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