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自己的兒女有什麼看法?
「一項祝福。」「上帝的恩賜。」「真正的喜樂。」「使我們的心快樂。」聽到父母們的這樣表示多麼令人感到快慰!尤其是鑒於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把兒女看作一項祝福。
但問題是:你對你的兒女有什麼看法呢?你對於作父母的許多方面都感到樂意嗎?你是否不斷向兒女保證你愛他們,以及有了他們是多麼值得感激?上次你抱起兒女來表示親熱是多久以前的事?
不錯,作為父母並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這種工作是艱辛、苛求,許多時甚至是拂逆的。可是,它的報酬也很大。美好的結果可以抵消途中所遭遇的難題。許多父母都有此想法。你又如何?
當然,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未必所有父母都樂於擔任本身的角色。在有些父母看來,兒女阻礙了他們的私生活或自由,因為兒女可能中斷他們一些已定的計劃。其他的人則在情緒方面未曾準備擔任作父母的複雜任務。有些人對於作父母所需要的犧牲發生怨恨,但不論為了什麼理由,這都是很可惜的事。父母的這種消極態度無疑會影響到他們對待兒女的方式。有些父母甚至把親生兒女呼為「臭小子」或「魔鬼」。那末,難怪有些孩子變成桀驁不馴。他們感到沒有人要和沒有人愛,因而多方設法還擊。
作父母的積極方面
可是那些愛護和珍視兒女的父母又如何?我們能從這些父母學到些什麼嗎?他們對兒女的看法會使我們獲得啟迪,幫助我們估計自己的感受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對兒女的積極看法在所結的果子可以見之:兒女以愛和順服來響應他們所受的訓練和照顧,長成為負責和慈愛的成年人。他們依次把自己幼時所接受的原則和訓練傳給自己的兒女。父母的責任豈不是順利完成了嗎?
你的兒女又怎樣?他們是聽話、順從和尊敬別人的嗎?若不然,也不必失望。期望兒女對你的訓練發生這樣的反應並非不合理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造物主本身把兒女放在父母直接管理之下。這的確是上帝的安排,以弗所書6:1,2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因此,這節經文鼓勵你的兒女要服從你受上帝授權擔當的角色。
成功的條件是艱辛工作。正如一位五個兒女的寡母聲稱:「我花了許多時間訓練他們,現在已看到來自他們的益處——他們的操行、態度。他們絕不放肆;而是馴服恭敬的。孩子們這樣說:『媽媽,你的經驗比我們多——你應該知道。』對我來說,這是一項祝福。」作母親的誰不願意聽到兒女作這樣的表示呢?
另一方面,若要兒女聽話,父母必須對兒女所作所為表示真正關懷。父母定下法則和規矩給兒女遵從是不夠的。他們必須盡量和兒女保持溝通。在嗜好和趣味方面與兒女一致的父母在與兒女溝通方面也沒有難題。一位11歲男孩的母親證明這點說:
「我從孩子學習到我本來不感興趣的東西。例如,我認為他除了照顧自己之外也照顧其他東西是好的,因此買了些熱帶魚給他。原來,這不但對他有用;對我也有用。現在我也從觀賞熱帶魚獲得極大樂趣。由於他的興趣逐漸廣泛,我的興趣也隨之增長,這使我們日益親密。」
你的例子也是這樣的嗎?
近年來有些父親已更加關懷兒女的感情方面。父親在家人當中久已被視為訓練者。最近的傾向更使他們參與嬰兒出生的計劃和照料,一位父親說:
「我堅信父親們應該盡可能在兒女誕生時在場積極參與。因此當我們的長女出生時我也在產房。當醫生把初生的嬰兒放在我臂上時,那種美妙的感覺實在難以形容。就在此時此地,我為了這項祝福而出聲感謝讚美耶和華上帝。我和妻子在兩個女兒出生時都有這樣的感想。」
所有孩子都可看作是福分嗎?
生來不是正常和健康的孩子又如何?他們也可看作是福分嗎?他們的父母也會在負起雙親的任務中感到喜樂嗎?我們且聽聽一位心臟有嚴重障礙的弱智兒童的父母怎樣回答這些問題。作父親的首先說:「醫生勸告我們把女兒拋棄,因為她橫豎活不了多久。我詢問醫生們關於照料女兒的方法,他們對我們希望撫養她感到驚異。他們自承沒有什麼辦法,只好讓我們領她回家裡等死。」於是母親繼續說:
「他們一開始就勸我們把她送入社會機構,但我們不聽,我們從未想到不愛她。她是我們期望已久的女兒(在先已有四個男孩),希望她和我們在一起。現時醫生們聽說她日有起色而大感驚異。雖然他們說她活不到三個月,但現時她已有14個月大。她知道自己被愛,這使她日益發育,儘管她智能遲鈍和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她是我所見的孩子中最可愛的。當然,我愛她是因為我是她的母親。可是我顯然看出耶和華上帝對她所表示的愛。只有耶和華才能使她繼續活下去。我們又怎能不事奉這樣的一位上帝呢?」
當然,兒女若有缺陷,父母在經濟上,尤其是在感情上會困難得多。但這類的兒女卻比正常兒童需要更多的愛的照顧。父母若加以愛護,孩子通常會有積極的反應。
怎樣應付難題
兒女若有難題發生時,問題是:父母怎樣應付呢?僅是以呼喝命令兒女去服從是無濟於事的。兒女發生了難題若不能與父母溝通意見便會產生憤恨,發展成不敬是很自然的。因此以弗所書6:4(《新世》)勸諭:「父親們,不要激怒你的兒女,反之要繼續以耶和華的管教和權威性的忠告教養他們成人。」
一位四子之父表明遵從這項勸諭的結果說:「我盡量傾聽他們;要知道他們心中想的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我每週主持聖經研究,通常讓聖經去解決他們的難題。孩子們了解我們所作的訓示是來自上帝而非我們的私見,這會有很大的幫助。」
處理難題的另一有效方法是樂意協助。兒女在遇到難題時正是他們最需要父母協助的時候。一位母親自述:「我們隨時樂意協助。我們讓兒女知道他們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來和我們商量。有時在我們看來是極小的難題在他們看來卻很大;這就是重要的時刻。由於知道我們關心,他們就凡事都來和我們商談。」兒女若能在遇到難題時可以隨便和父母商談而不是首先受到責備或批評,那是多麼好的事!你的例子也是這樣嗎?你有鼓勵兒女隨便對你說話而你又肯靜聽嗎?
言出必行也是父母們要記得的另一要事。兒童看來能忍受許多事情,但不能忍受失望或改變主意。正如一位母親指出:「食言失信只能使孩子感到挫折。他們相信我的話,因此一經承諾,我就要言出必行。屆時若不能做到,我要解釋原因和道歉。這樣使他們知道有時我也會犯錯,因而使我們更加團結。」
上次你為了失信而向兒女道歉是多久以前的事呢?
什麼事應該避免?
有些事是父母們若有第二次機會便會改轅易轍的。有些父母後悔不肯傾聽兒女言談。其他則後悔一聽即下結論。他們可能判斷得太急。查明一切事實才下判斷乃是明智之舉。
另一重要事情是對待兒女要不偏不倚。把孩子和另一孩子比較是不智和不公的。這樣可能釀成嫉妒和憤恨,孩子們各有自己的天賦和價值。以輕視的口吻把他與別人較量可能削弱一個人的自信和自尊而助長另一個人的優越感和驕傲。
另一件應該避免的事是讓兒女不分皂白地使用電視機。「在這個單一的世代裡,最能改變童年狀況的莫如電視。」(《紐約時報》,1979年3月4日)此說的真確性已使許多父母留意到兒女觀看電視所受的強力影響。沒有人能否認電視的教育價值,但在同時,倘若不加戒備,兒童便會受到不利影響,例如,經常觀看暴力電視節目的後果。事實上,近來少年犯罪的增加與兒童觀看以暴力為主題的節目有直接關係。
朋友抑或父母——那一樣?
你的家庭也許沒有觀看太多電視。你也許撥出相當多的時間親自與兒女相處,這是可嘉的。可是你和他們建立的是那一種關係呢?他們當你是朋友抑或父母?例如在有些家庭中,兒女縱容到在態度和言談上把父母視作同輩。當彼此關係變成過度親密時,父母會發覺在需要時難以管教兒女。這樣行所播下的種子,可使兒女非但不敬父母,而且不敬家庭圈子以外的人。
一位母親絕不贊同這種關係說:「他們不把你看作應該聽從和順服的長輩。一個『朋友』是同輩的,孩子不像成年人一般能自己思考,推理或改過,他們需要父母來負起這項任務。」她的丈夫補充說:
「我認為先要堅守父母地位,父母若是堅定和尊嚴,友誼便會隨之增長。我們的兒女受到鼓勵,在態度恭敬時才可以自由發表意見。我們時常告訴他們:『重要的不是你說些什麼,而是你怎樣說。』我們不斷教導兒女怎樣說話。他們若不敬重我們,還會敬重誰呢?」
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子女在實際的意義上不可以做朋友,許多父母都與兒女建立良好、親切的關係,兒女對父母十分敬愛。可是在這個愈來愈蔑視長輩的世界裡,應該留意勿讓父母的正當權威受到不敬所損害。關係若過度熟落便易生侮慢之心。
上帝在兒女生活上所擔任的角色
兒女若尊敬他們眼所能見的父母和別人,他們便能夠崇拜眼不能見的造物主。父母在這種訓練上居於獨特的地位。他們可以慈愛地領導兒女留意造物主。這樣行固然需要慈愛,但毅力也是不可少的。父母必需樂於施行這種訓練。他們切勿受情緒或壓力所阻撓。在這方面若要獲致良好結果,就不能把責任委之他人——家中其他成員、教師或宗教領袖。
顯然訓練是沒有捷徑的。它需要時間、努力、愛心、忍耐以及途中所作的多方調整。父母若負起上帝所委派的責任便可能獲致良好的結果。父母若把兒女看作是上帝所賜的珍寶,並且讓兒女知道自己被父母所愛,則家庭圈子便會獲得許多祝福,父母們也感到獲致極大酬報。正如詩篇執筆者寫道:「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127:3。
但願這是你對自己兒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