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變成怎樣了
「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他們向他行事邪僻,有這弊病,就不是他的兒女。」——傳道書7:29;申命記32:5。
有些遊樂場設有彎曲的鏡子,把照鏡者的形像反映得彎曲古怪。站在鏡前的人看見了就覺得好笑——頭變得很長,身體又矮又胖,兩腿比實際的長了三倍。行近一點或行遠一點,他們的彎曲形像又告改變,但永不會反映出身體的原來比例。倘若這些可怕的彎曲形像是實際反映我們本身的話,我們恐怕會失望到哭起來。可是我們站在那裡擺出姿勢,看著鏡裡的滑稽形像覺得有趣可笑。我們身體各部份都反映出來,只是彎曲而已!
可是我們本身有另一種形像也不是按照正確比例反映出來的,這是一件既真實又不可笑的事。它便是我們的內心,即「心中祕密的人。」(彼得前書3:4,《新世》)它本來應該表現耶和華上帝的品性,這是人在最初被造時與上帝相似的樣式。我們仍然具有他的品性,可是在正確比例上變了樣子,像彎鏡所反映的身體形像一樣。
耶和華上帝創造第一對人類時以他的品性或培養這些品性的能力賦予他們。他們需要公平與愛的品德、知識和智慧以及懷著目的和目標而工作的能力。他們奉命從事的工作會使他們的人生有目的和意義,他們是被造成有能力去工作的。(創世記1:28;2:15,18)他們同時具有自由意志,會選擇自己所行的途徑。——約書亞記24:15。
亞當和夏娃是被造成正直的,他們奉命去行的途徑乃是生命的途徑,可是他們『尋出巧計,行事邪僻,變成有所虧缺。』(傳道書7:29;申命記32:5)他們誤用了選擇的自由。夏娃為了以自私的方法攫取知識,不智地忤逆上帝。這種忤逆表明她對賜予生命那一位缺乏愛心。因為「我們遵守上帝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約翰一書5:3)亞當捨棄了對上帝的愛,與夏娃一起反叛。他們所獲得的上帝品性遂不再有正確的平衡,他們於是變成不完全、不完美。同時,正如上帝所警告,他們被判死罪,並將不完美和死亡傳之子孫。——詩篇51:5;羅馬書5:12。
可是,直至今日,他們的子孫依然具有若干程度的上帝品性。例如渴慕知識。甚至小孩也有很強的求知慾。小孩一會講話,就從腦中湧出如泉的問題。他希望獲知答案,渴求思想上的糧食。小孩絮絮不休的詢問使大人感到驚異,有時甚至困惑、激怒和不勝其擾。可是滔滔不絕的問題僅是要滿足天生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已。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受到困擾的父母終於不得不喊叫,「去問母親吧!」或「去問父親吧!」可是這種好奇心不應在幼年受到摧殘或因老年而喪失。天生的求知慾是要滿足的。
「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人類直至今時所積聚的知識使人有能力比雀鳥飛得更高更快,在陸上行得快過任何動物,在水裡游得快過游魚。人能聽見和看見地球那邊發生的事。人已能往返月球。能力多麼使我們著迷,我們看著起重機把鋼球擺動到舊磚屋的一邊,把磚屋夷為平地。進攻的犀牛、在森林奔竄的大象、空中的閃電、轟隆的雷鳴、海上的狂風——我們對這些力量懍然生畏!
我們具有公平感。甚至小孩也對不平十分敏感,當小孩認為自己受到不平待遇時會非常不悅。成年人遭遇不平時會義憤填胸。我們讀故事時希望公平獲勝。我們希望英雄勝利,惡人應得惡報。我們認為自收所種的是公平的。我們怎樣待人,而別人怎樣待我們也是公平和公道的。(加拉太書6:7;馬太福音7:12)甚至沒有上帝律法管轄的人也在本性上具有是非感和提供咎責或寬恕的良心。我們在犯錯時感到自咎,正如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藏匿起來一般。——創世記3:8-10。
不少人希望藉著研讀和沉思獲得智慧。人不像地上許多生物一般生來便有智慧。有些動物的智慧令人驚異。他們可以憑本能移棲、冬眠、夏眠、建造和從事反映智慧的其他活動。正如聖經說,『牠們是[本能地]聰明的。』(箴言30:24)可是,人類卻有能力獲得知識並且以明智方式運用知識。藉著沉思獲致洞察力和了解。地上所有生物中,只有人能持有這種富於適應性的智慧。
耶和華是一位有目的的上帝,人也需要在生活上有目的。人生若沒有目的、沒有意義便會感到苦惱。為了達到目的,人必須工作。工作使人感到自己有用。上帝把人造成需要工作,他吩咐人工作,他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上帝的恩賜是使人「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創世記2:15;傳道書3:13)工作是工作者的表現;它證明工作者的價值。看到工作做得妥善、完成和達到目的時令人感覺滿足。耶和華宣告他的創造工作是好的,並且為工作成就而感到舒暢。——創世記1:31;出埃及記31:17。
最重要的是,人需要愛。他們需要愛人和被愛。人沒有愛便會內心枯萎。在身體方面受到良好照顧的嬰兒若不受人所愛便會阻礙發育甚至夭折。成年人的愛若被剝奪便會感到寂寞和意氣消沉。「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言18:14)愛是凡事包容和凡事忍耐的;缺乏了愛,大部分的生活會變成難以忍受和無法忍耐。(哥林多前書13:7)在這多難的時代,我們聽到有許多東西短缺,但地上最大的短缺莫如愛心。精神科醫生聲稱今日大多數精神病的背境是愛的缺乏。
我們在找尋關於「什麼可以解釋人們的所作所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又進入另一步驟。人在被造時所賦予的欲求若不獲得滿足就會有麻煩發生。一輛汽車是設計成有若干需要的。需要不獲滿足,汽車就開不動。需要若是部分滿足,汽車也許開得動,但開動得勉強。人也一樣。第一對人類被造成有若干品性需要滿足,今日的人也具有同樣的品性。當這些欲求不獲滿足,或僅是部分滿足時,這副奇妙的屬人機器便變成性能不佳。有時甚至橫衝直撞和做出不可思議的殘酷事情來。
歪曲的品格是人類品性受到屈曲和彎曲的表現,正如彎鏡把人體反映成彎曲古怪一般。我們仍然具有公平、愛、智慧、能力和其他多項的上帝品性,可是由於不完美以致操作起來未能彼此平衡。在這些品性方面,人已經失卻平衡了。
[第7頁的精選語句]
甚至沒有上帝律法的人也生來便有是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