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以會這樣行事
是遺傳所致?是環境使然?自由選擇?抑或我們其實並不了了?
「是我的遺傳所致!」有人為他的敗行辯護說。不錯,得自祖先的身心特性或遺傳會影響人的行為。聖經對這點表示同意說:「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5:12。
「環境使我這樣!」另一犯錯者抗辯。環境也是因素之一。聖經說:「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同時,「不要自欺,不良交往破壞有用的習慣。」——箴言13:20;哥林多前書15:33,(《新世》)。
遺傳特性和環境薰陶兩者都是模鑄個人性格的有力因素。可是,對行為所負的責任卻不能歸咎於遺傳或環境。為什麼不能?因為人有自由意志。因此,「各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向上帝交代。」人不是被造成機械人而是具有自己意志的,人要為使用自己的意志負責。——羅馬書14:12。
人有能力獲得知識和智慧,有能力表示愛心和公平感。他有能力去做有目的的工作,使生活具有意義。但是人類的墮落使這些潛能未能充分發展,也不能使之彼此平衡。結果,人的欲求未能滿足,於是行為也不完美——像汽車被設計成的需要未獲滿足一般。
正如鞋裡有塊小石或眼裡入了微塵一般吸引我們注意,因此人的劣行遂成為頭條新聞。身體的其餘部分也許很好,人類也許有很多善行,但擾亂的地方卻受人注意。鑑於人的失敗,於是有人提出問題,人為什麼會這樣行事?使他們採取行動的是什麼?
缺陷也許很小。一項欲求未獲滿足、一個意願落空、一個目的未達,但是人在情緒不佳時就會遷怒別人。許多時會小事化大。歧視也許使一個人不受接納、不獲承認或不獲工作機會;挫折之感遂乘時興起;從敵意變為憤怒時就爆發成暴力。對金錢或財產的貪婪也使許多人不顧別人而恣意孤行。他們的慾望專注在「自我主義」之上,於是以搶掠、強姦或殘殺來滿足私慾。野心勃勃的人、組織和國家曾經發起異端裁判所和戰爭,做出可怕的暴行,以有毒的化學物質毀壞地球,使無數的人捱饑抵餓、染上疫病和死去。
原因何在?因為他們不再像上帝的樣式,不再受他的品性所指引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鴻溝正日趨狹窄,在極端的例子上,使有些人「好像沒有理性的牲畜,生下來就是給人捉去宰殺的。」(彼得後書2:12,《新譯》)他們歪曲了屬於上帝的品性。惡意利用知識去增加權力以進行貪污和破壞。智慧墮落成為俗世的愚行。公平變成冷酷、殘忍。愛心向內而變成自私。使人向善的品德受到歪曲,被擁有權勢的人用來作出比「沒有理性的牲畜」更甚的惡事。
今日的人被暴力圍困——在城市、書本、戲劇、電影、街道和自己起居室中。兒童從小就對電視中的暴行和兇殺耳濡目染。一項調查估計,美國一般兒童到了14歲已從電視看過11,000次兇殺。美國國會的小組委員會研究在學校發生的暴力事件,提出具有歷史意義的報告說:「在1970至1973年之間,在校內與同學槍戰而喪生的兒童比在越戰陣亡的兵士還多。」
信奉進化論的科學家確定這一切都是自然的。他們聲稱人生來就有侵略性,那是從動物祖先傳下來的。但其他科學家卻提出異議。人類學家亞斯萊·蒙特高寫出以下的言論:
「不少社會非但沒有侵略行為,反而以不用暴力和合作為人所知。例如民答那峨島的提沙第族,印度南部的吐特斯族,大溪地島民,坦桑尼亞的哈薩族,太平洋的伊富力族,西太平洋的耶美斯族和新畿內亞的科爾族……
「當人類學家們研究這些沒有侵略性的社會時,我們觀察到這些民族教養兒女是以合作和非暴力的品格來以身作則的。孩子受到極大的愛護,小孩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毫無例外地受人提攜抱負。……
「侵略性和非侵略性都是學習得來的行為。每個社會都以其所喜的行為樣式作為模範——模範又不斷強化個人的行為。美國以最富侵略性的行為示範給孩子,然後又納罕暴力犯罪率何以這麼高。」
約翰·連特博士敦促人搖動嬰兒,為嬰兒唱搖籃曲,因為這樣可以「促進腦的發育。」1979年12月刊的《今日心理學》雜誌聲稱「在腦生長的形成期中,若干種感官接觸被剝奪——例如缺乏母親的抱負和搖動——可以導致控制感情的神經系統受到損害或發育不全。」文章繼續說,「既然同一系統會影響到與暴力有關的腦中央,受到剝奪的嬰孩可能在長成時很難控制暴力的衝動。」
李察·利斯德博士在他所著的《腦:最後的邊防》(1979)一書中指出:多次實驗已「提供決定性的證據,表明大腦邊緣系統乃是與感情最有關係的部位,」這個部位遭受破壞或刺激就能使行為改變。電的衝擊會使人或喜或怒。「未成熟的腦要倚靠感官刺激才能正常發育,當嬰兒受到搖動或摟抱時刺激直接傳到小腦而促其發育。」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小腦控制行動,這些愉快的刺激若被剝奪便不會形成足夠的神經鍵,發育就不正常。結果便會形成衝動、無法控制和粗暴的性格。
以上兩段表明人的行為不但受遺傳和環境影響和社會所喜的規範所模鑄,而且在無助的嬰兒時期所受的看待也影響到腦的發育、感情的狀況及後來的行動。
還有另一因素在發揮作用——有些人甚至不肯承認這種因素存在。可是《華爾街日報》卻予以承認。在1977年10月28日,以「恐怖主義者的衝動」為題的社論對瘋狂和暴力的行動表示懷疑。一般的傾向是咎責社會,但該社論懷疑「罪惡對人的內心和無理的衝動自有其影響力。」它的結論是:「與其咎責社會,不如咎責撒但更接近真理。」
聖經稱撒但為「這個事物制度的神,」表明這「天上的邪靈」是真正的仇敵,在聲稱地上有禍時說,「因為魔鬼知道自己的時日無多,就大大發怒下到你們那裡去了。」(哥林多後書4:4;以弗所書6:12;啟示錄12:12,《新譯》)撒但是在伊甸園製造麻煩的根源,他引誘夏娃捨棄上帝的『形像和樣式。』他今日在促使人做出瘋狂、暴力的行為方面仍然是一股強大勢力。
多項已知的因素解釋人何以會這樣行事。遺傳、環境、選擇自由、欲求不獲滿足——這一切都影響到人的行為。嬰兒時期的腦發育擔任了重要角色。可是,人對腦的了解還在幼兒階段。人腦常被稱為神祕的宇宙中最神祕的東西。還有的是撒但的影響。
那末,我們真正知道人的行事方式的原因嗎?我們知道若干細節;有許多細節尚未知道。可是我們卻知道一項基本原因: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反映『上帝的形像和樣式。』
[第9頁的精選語句]
在1970至1973年間,死於校內暴力的兒童比越戰陣亡的兵士還多
[第10頁的圖片]
兒童從小就對電視中的暴行和兇殺耳濡目染
[第10頁的圖片]
摟抱,唱搖籃曲有助於腦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