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2 7/8 16-19頁
  • 『自行清潔家庭,不論鄰居怎樣!』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自行清潔家庭,不論鄰居怎樣!』
  • 警醒!198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必須關心
  • 「若沒有時間表,我就無法做完整天的工作」
  • 日復一日地正視工作
  • 使工作輕省的方法
  • 從凌亂不堪至一塵不染——「我已改弦易轍」
  • 使努力成為值得的酬報
  • 上帝喜愛潔淨的人
    常在上帝的愛裡
  • 「務要自潔」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3年
  • 耶和華希望他的子民保持潔淨
    怎樣留在上帝的愛裡
  • 上帝的僕人必須潔淨
    上帝對我們有什麼要求?
查看更多
警醒!1982年
《警》82 7/8 16-19頁

『自行清潔家庭,不論鄰居怎樣!』

「有些人漠不關心,」一位無精打采的社會工作者說。「他們抱怨沒有人去清理一下附近地方,可是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家也不肯弄得乾淨一點。」

這位婦人花了多月時間探訪鄰居,希望大家組織起來清潔附近的地方。她的努力白費了。這個地區依然堆滿廢物、亂磚、碎玻璃,不少房屋已被釘封——燒毀了的空屋——垃圾沿街都是。

儘管這樣,附近有幾間屋卻清潔可喜。住在其中的人成功地應付了塵埃、穢物和蟲鼠的挑戰。什麼造成這樣的差別呢?

必須關心

「我雖然住在貧民區,令我喜愛的東西不多,」一位有七個兒女的母親說,「但母親曾教導我,不論擁有什麼東西都要使之保持清潔。那時我們沒有許多家具,但地板卻毫無污蹟。」這位婦人的家反映出她對這件事的關心。

住在鄰近的另一位主婦表示同感,說:「你不用花很多錢才能把家庭弄得美觀。甚至極其簡樸的東西,若是清潔的話,看起來也是令人舒服的。」在回憶童年時,她繼續說:「當我逐漸長大時,撫養我們的那位姑母慣於把空的肥料袋子改作我們的床單和枕袋。這些大麻布袋本是白中發黃的,可是她加以煮洗,直至變成奶白色為止。我們將之縫成枕袋,加上刺繡。它們看起來非常漂亮,我們不時加以洗濯,保持潔白。」

不論他們的東西多麼稀少,這些人都以自己所擁有的為榮。「保持各物清潔是足以自豪的,」一位做了四十年清潔工作的家庭主婦說。「對我來說,入到房間看見灰塵而加以掃除是一項挑戰。我喜歡看到所有東西光潔如新。」

何以有些人關心清潔呢?有時可能因為他們留意到有一位關心人和愛好清潔的造物主存在的證據而受到感動。「我在童年時喜歡看雲,」一位家庭主婦說。「我看到雲是那麼潔白。我想,『上帝既造出鬆卷的白雲。那末,他必然喜歡東西清潔。』因此,我也希望使衣服和家庭保持整齊清潔。」事實果然如此,她的家一塵不染,在鄰舍當中有如鶴立雞群一般。

我們四週的世界的確顯示有一位留意清潔的設計者存在。自然循環使廢物無一不受到處理。請想想,樹木從不會長久地蒙著一層灰塵,風和雨擔任清潔工作,枯落的植物不會長久堆積,因為億萬微生物會將之轉變成沃土。宇宙中的事物無論大小都秩序井然。造物主立下的規範感動一些家庭主婦表現類似的關懷。——羅馬書1:20;哥林多前書14:33。

可是,要保持家庭清潔不是僅感覺關心便夠了。

「若沒有時間表,我就無法做完整天的工作」

「我發覺若沒有工作時間表就可能一事無成。若沒有時間表,我就無法做完整天的工作,」一位不管鄰居怎樣而依然使自己家庭一塵不染的主婦承認說。有些主婦不喜歡有時間表,因為這牽涉到自律。可是,不管你怎麼稱呼它——慣例、時間表、計劃或指南,它的目的是要提示你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你未必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做妥每一樣事情,可是有個時間表卻會有所幫助。

「我知道任何工作,不論是經營工廠抑或洗浴嬰兒,」英國專欄作家雪梨·柯倫報導說,「若能事先予以周詳考慮,無不成為較易、較快和較有樂趣,這便是組織的效果。」其他許多經驗有素的專家和家庭主婦都衷心贊同此說。

有些婦女把時間表寫下來,有些把時間表記在心裡。她們列出每天、每週、每月或每季要做的工作。她們定出(或希望撥出)若干時間進行清潔,然後按部就班地做去。打擾是免不了的,但她們最低限度有個大致上的「作戰計劃」。合理的慣例一經建立起來,便會產生令人驚奇的效果。

日復一日地正視工作

當然,最好的計劃若不加以遵行也會歸於失敗。所有適當的工具——抹塵布、地拖、掃帚、羽毛塵拂、海綿、真空吸塵機和肥皂——本身並不會自動清潔房屋。老實說,清潔是一件吃力的工作!倘若有些家務是你不喜歡做的,要完成這些家務就要付出真正努力才行。

「在保持家庭清潔方面,我的最大難題是自律,」一位三子之母兼出外從事全職工作的主婦承認說,「我的確要努力不斷實行自律。」

框內所載的「座右銘」是若干經驗有素的主婦所列出的心得,她們認為這些心得有助於應付天天要做的清潔房屋工作。

當然,不是人人都受同一的事所激勵。可是,對家務懷有積極態度不但可以使家庭保持清潔,且能令你樂此不疲。以照料家庭為樂的人通常會留意一些減輕工作負擔的方法。

使工作輕省的方法

受過適當訓練的孩子會樂於幫助母親保持家庭整齊清潔,從而使主婦工作較為輕省。施行這樣的訓練需要作父母的嚴加管教,但結果會對父母和兒女雙方都有好處。聖經說得好:「從小寵慣了的僕人,終必忘恩負義。」——箴言29:21,《當代聖經》。

你揀選什麼類型的質料髹牆,鋪蓋地板和家具也能減輕你的工作而使清潔較容易。半光澤的漆油髹上之後易於洗刷,洗過之後依然漂亮,不必時常塗蠟的地板也可以節省工作。「可是黑天鵝絨的家具罩卻十分惹塵!」一位家庭主婦聲稱。她會選用適中的顏色、不易顯出污點的碎花家具罩。在購買家具之前,最好先查看布料可否洗潔。在購買時多花點錢,可能使家具較易於清潔和用得較久。

使工作較易做妥的另一方法是井然有序。「『有地方放置各物,各物都有固定地方』這句老話聽起來雖覺陳腐,但你若希望家務進行順利,這卻是第一要訣,」《怎樣處理家務》一書說。凌亂比泥濘更難處理!倘若無用的東西便毅然拋棄,家裡經常收拾,即使一段時期未曾徹底洗擦,看起來仍會相當乾淨。

鄰近若有棄置的房屋,鼠子出沒可能成為你的難題。「我們已試用捕鼠器和各種毒藥,」一位婦人抱怨說,「但不能真正撲滅鼠患。鼠子是這麼猖獗,以致我想到不如離開這地吧。後來我決定不再用毒藥,轉而養一隻貓,至今已有三個月未見鼠子了。」貓兒捕鼠的確勝任得多,並且使人得到許多樂趣。蟑螂又如何?牠們也是難題之一。可是,你家中若沒有食物碎屑和雜物堆,並且經常加以撲滅,蟑螂便可能受到控制。幽默感對此也有幫助,因為偶然也會有一兩隻蟑螂冒險出來向你的賓客打招呼。

當然,每家的環境各有不同,一個人看作容易的工作也許是另一人的苦差。可是你若留意找尋減輕擔子的方法,些少幫助也聊勝於無!

從凌亂不堪至一塵不染——「我已改弦易轍」

「我童年時家裡一片凌亂!」一位三子之母說。「我雖然很愛母親,但她卻不是主持中饋的能手。因此我們絕不懂得怎樣整理床鋪、收拾房間或清潔住宅。」這樣的教養影響到她的成年生活。正如她解釋說:「結婚之後,我見到家裡變得越來越污穢凌亂,但我自思,『要做的事太多了,不如今天且休息一下,下次再收拾好了。』」可是「下次」卻很少來臨,結果造成了婚姻難題。

「我的丈夫是個十分講究整潔的人,他對家裡的情況發出怨言,」這位主婦承認說。「細小的口角往往導至真正的爭吵,結果是他憤然外出。」

最後,有些事情使這個婦人改弦易轍,那便是她與上門探訪的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大多數人都同意報章對於耶和華見證人一個國際大會所作的以下報導說得不錯:「他們在清潔方面差不多是個奇蹟。一週之前有一隊志願工作的見證人前往洗淨楊基運動場的每一個座位。當他們在星期日黃昏離去時,整個球場全無污點。」這種優良習慣開始影響這位婦人。她補充說:「我越多認識耶和華上帝便越希望取悅他。在大會裡有許多演講和表演幫助我們看出保持家庭清潔的必要。當時我的家雖已有改善,但距離真正的清潔尚遠。」

隨後轉捩點來到了。在幫助清潔一個運動場以準備舉行大會時,她聽到有人問道:「為什麼要在大會之前做清潔工作呢?」她聽到使她深為感動的一個回答:「我們希望上帝的聖靈與我們同在;因此地方必須清潔!」(可參看申命記23:13,14。)她想到自己家裡的凌亂,於是努力加以整理。現時,藉著丈夫和三個孩子的幫助,她的家庭已變成一塵不染。

使努力成為值得的酬報

清潔可以節省時間、金錢和不必要的惱怒。家具和地板也能耐用一點。人若找不著東西或沒有清潔的衣服可穿,就會變得緊張和暴躁。可是,一個整潔有序的家庭乃是人間的安樂窩。

「清潔使生活更有樂趣。」「你不致良心有愧。」「不論何時,誰來探訪我都可以請他進內而不感到尷尬。」「我們一家人可以感覺舒暢。」這些也是在污穢的鄰近環境中努力保持家庭清潔的主婦們所提及的酬報。

即使不少鄰人罔顧公德和亂拋垃圾,這些勤懇的主婦們藉著在家庭整潔方面所立的榜樣可以有力地說:『不論鄰居怎樣,自行清潔家庭是真正可能的!』

[第18頁的附欄]

座右銘

完成一項工作之後自我獎賞。方法是坐下來鬆弛幾分鐘或進些小食。在做完指定計劃中的一段工作之後自我獎賞勝於做完全部工作才這樣行。

規定截限時間。決定一件或一段工作需要多少時間,然後力圖按時完成。

最艱苦的工作,應該最先做或在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去做。

切勿忘記工作動機。清潔工作是達到某項目的的方法,它本身並不是目的。你的動機是希望對家人表現愛心,要盡量使家人的居住環境清潔可喜。

[第17頁的附欄]

列出時間表可以有助於使工作有條不紊

每天 每週 每月或每隔相當時候

星期一 一月

二月

星期二 三月

星期三 四月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