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們會有前途希望嗎?
不久之前,歐洲的青年人屢次在頭條新聞中出現。在荷蘭女王碧蒂莉斯的加冕禮中,青年暴徒的搗亂造成了價值二百五十萬美元的損失。在蘇黎世,暴動者的破壞造成了將近五百萬美元的損失。在柏林,據報著名的購物中心庫佛史丹底姆變成了「戰場」。在英國,青年白人攻擊少數的有色民族。
他們出於什麼動機?「暴力是使人了解以往所造成的錯誤的唯一方法,」一位抗議者對倫敦《金融時報》解釋。「他們對我們做過許多承諾,但永不實行。只有以暴力破壞財產才會有效。」他所說的是什麼「錯誤」呢?
在荷蘭發生的暴亂開始於居屋難題。價錢合理的居住單位十分難得,因此一群無家可歸的青年就爆破空置的樓宇作為駐紮地點。但這僅是開始而已。「我們初時是為了住屋難題,但不久就看出整個社會的腐敗,」一位青年告訴《時代》雜誌說。
還有其他「錯誤」——例如失業。在歐洲共同市場,失業的人有百分之40是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核子威脅是另一項『錯誤。』歐洲青年群起示威抗議儲備核武器。雖然在外人看來,暴亂有時是毫無目的的。一本小冊子宣稱:「蘇黎世在火網中。人們詢問,『蘇黎世——清潔、寧靜的蘇黎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沒有答案,除了說現在是這件事應該發生的時候了。」一位抗議者告訴蘇黎世的記者說:「一切都完美、一切都和平,人人都富裕。真使我們作嘔。」
青年暴動者提出其他什麼選擇呢?有人提出急進的建議。據《世界新聞評論》所載,不久之前在德國舉辦的一項民意測驗透露,至少有一百萬名學生希望有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文化——可能以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社會為模範。「我們希望有自己的特居地,」一位二十歲的青年說。「牧童可以與人保持距離。」
可是,更令人不安的是,許多反叛青年根本沒有提出其他選擇。他們只是抗拒現代歐洲各國所提供的生活方式。西柏林許多牆壁上寫滿的塗鴉透露了一個主要動機:「為了個人而非為了社會。」他們感到凡事都不對勁,但又想不出什麼改善方法。
何以有這麼多騷動?
從聖經所載的兩項原則也許可以找到答案。什麼原則?首先是耶穌本人所說的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4)另一項原則載於箴言一書:「沒有[遠見],民就放肆。」(箴言29:18)你能看出這些原則怎樣表明今日青年難題的癥結所在嗎?
耶穌的話透露人有屬靈的需要和物質的需要。戰後西歐有些國家建立了物質繁榮的社會,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富裕的社會。可是,大多數歐洲人不再留意到屬靈的需要。因此,現時的物質安定已被視為理所當然之事,但不少人卻發現物質繁榮是空虛而毫無意義的。
聖經的箴言表明我們需要有遠見——清楚看出我們的去向。由於面對失業、工業染污、核戰威脅、不穩的經濟情況等,對許多青年說來,前途是一片黑暗。德國一位社會學家說:「今日青年表示恐懼和失望是由於對前途缺乏希望之故。」世界無法給予他們所需的「遠見」。有誰能夠這樣行嗎?
代替反叛的另一選擇
是的,有一位能夠。請考慮一對青年夫婦的經驗。布斯和碧姬本來過著頗為傳統的生活,但由於讀到種種罪行、暴亂和其他恐怖事件而大感震驚。他們於是實行「退隱」。
他們變賣了房屋,攜同兩歲的女兒住在郊區一個軍用帳幕裡。他們試圖過著極簡單的生活,認為這樣就可以沒分參與破壞地球。可是他們意識到自己微小的努力實在無濟於事。有一次,他們面面相覷說:「人們漠不關心。地球行將遭受毀滅,我們的兒女毫無前途可言。」那天晚上,碧姬躺在床上,感到非常緊張。她知道已經沒有前途。染污或其他因素最後將會殺死所有人。
可是,他們卻找到了解決方法。不是使用暴力而是積極得多的方法。他們找到了希望。是怎樣找著的?他們遇到了耶和華見證人,結果發現了一些東西是他們以前從未考慮過的。上帝對地球已定下了旨意,不論人怎樣行事,他的旨意必然會實現。上帝「要毀滅那些敗壞全地的人」,但他會為那些在生活上與他的行事方式一致的人帶來滿意的前途。(啟示錄11:18,《新譯》)得以生還的既不是核武器的持有者,也不是商業集團而是地上謙卑的人:「還有片時,惡人要歸於無有;你就是細察他的住處,也要歸於無有。但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詩篇37:10,11。
這個希望實際上是來自上帝的,因為耶和華見證人以聖經向人指出這個希望,而聖經乃是上帝的道。它補足了他們在生活上所缺乏的東西。他們發現這個希望絕不是空泛的安慰——作為寄託以逃避現實的東西;不,它乃是現實。其他許多青年也獲得同樣的結論。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的一位十餘歲少年東尼說:「我在態度上最重要的轉變乃是了解到聖經是真實的,遵行耶和華的旨意乃是我的唯一希望。」中美洲一位青年馬利奧曾一度被環境所迫以偷竊為生。他從聖經獲知這個希望之後說:「我如今既和我的造物主建立了關係,我可以看出這個世界所提供的東西不過是糞土而已。」
因此,的確有另外的選擇可以代替暴力或「退隱」。上帝已向我們提出一個美好的希望,它是可信、合理和必定會實現的。這個希望可能正是你所尋找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