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疾病對抗
「將來各國只能從歷史獲知可怕的天花症曾經存在過,」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在1806年寫道。這句話是他祝賀英國醫生金納(Edward Jenner)發明了痘苗接種的函件中的一部分。
可是,近在1967年的一項估計顯示有2,000,000人死於天花症。可是到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行的一項全球運動看來已成功地撲滅了這種致死的疾病。看來傑弗遜的預言終於在173年之後才告實現。
1928年,佛來明(Alexander Fleming)爵士首次發明了抗生素——盤尼西林。它的用途是治療血毒、肺炎、腦膜炎和其他病症。「盤尼西林的故事是醫學史上最富於戲劇性的故事之一,」《布拉克醫學辭典》聲稱,它將盤尼西林與麻醉劑和殺菌劑的面世媲美。
在十九世紀,主要的死因是肺結核。蕭邦、帕格尼尼、羅德茲和許多其他名人都曾患過這病。1906年,兩位法國人,加密特(Calmette)和蓋連(Guérin),發明了一種頗為有效的針藥。在1944年研究家又發明了鏈黴素。藉著諸如此類的特效藥,當時稱為「白禍」的肺結核在先進國家中差不多已被撲滅了。
可是,肺結核現時正在落後地區,甚至在若干發展中的社會內流行。例如,在南非每年平均有45,000宗新症,有數千人死亡。預防麻疹、小兒麻痺、白喉和其他小兒病症的注射雖然頗為有效,但在低度發展地區中,每年還有數百萬兒童染上這些病而夭折。
現時在若干西方社會中,其他疾病正以驚人程度增加。據《南非醫學郵報》報導,現時死去的人中有百分之70死於心臟病、中風和癌症。
患上這些病症的人有些雖然不至於死,但卻變成永久殘廢。在1981年,前任聯合國祕書長華爾漢提出警告說,現時世上有四億傷殘人士,到公元2000年可能增至五億之多。那末,這是否意味到科學進步和一切令人驚奇的發明在抗病的戰爭中已實際失敗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種種事實表明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