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來,以往顯示什麼
未來久已成為一個流行的話題。你若參觀任何圖書館,都可能看到架上充滿此類書籍。細察一下,你會發現這些書有很多是寫於20或30年前的。例如,1949年出版的諷刺小說《1984》的作者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書中描繪獨裁統治下的非人社會。嘉遜(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使普世留意到濫用化學品所導致的染污危險。自那時以來,暢銷書目出現了很多這類的書。
可是,這一切預測和警告有什麼成就呢?它們有喚醒大眾和權威人士採取行動去遏止難題和保護未來嗎?暢銷書《人口炸彈》的作者艾方治(Paul Ehrlich)自1960年代以來曾在寫作和廣播中對環境問題作過不少論述,他發表意見說:「在若干意義上,我們已有長足的進步。我們有國家(美國)環境政策法案,我們有環境影響報告書等等。但這些進步遠遠落在我們對事物所作的破壞之後。……我認為自己浪費了不少唇舌。」他總括他對將來所懷的希望說:「倘若完全樂觀的數字是10,完全悲觀的數字是1,我會把希望放在1.2之上。」因此,在以往數十年,巨量的書籍、報告、研究和會議在改變大多數人對未來的思想和態度方面並沒有多大的成就。
何以警告被人置若罔聞
儘管專家把這一切告訴我們,世界情況何以仍然繼續惡化呢?可能是由於今日大多數人對前途毫不關注嗎?看來很奇怪,這正是專家們的發現——大多數人所真正關心的乃是今日而非未來。
例如,《今日心理學》刊出一篇題名為『未來自有未來計』的文章,報導一項全美調查的結果說:「也許達到不健康的程度,[人們]的思想受目前所支配。經濟問題排擠了其他一切事務——甚至罪行、宗教、世界和平等。」例如,調查發現當人們受到詢問他們一生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他們以五對一的比率回答希望自己有較好的生活水準而非兒女有較好的前途。
不容忽視的另一點是,各國政府、商業、工業等機構操縱或甚至歪曲消息的廣泛行動所生的影響。例如,一種產品(如石棉)或一項工程(如核電廠)的有害影響被人加以隱瞞絕非罕見的事。或者有關方面會用狡詐的宣傳運動,甚至恐嚇戰術,欺騙大眾,使人相信謊言或無視證據確鑿的警告。即使真理終於顯露,已造成的影響是大眾對專家表示懷疑與譏諷,以致越來越不願為未來作出任何改變或犧牲。
因此,一般地說來,世人的興趣與關懷似乎集中於當時當地和自己身上。當然,他們也想到未來,但大多數人感到自己無能為力。他們所關心的是日常的生活事務以及他們可以得著什麼好處。未來只好聽其自然了。
置之不理的結果
這種心態在模鑄造成現今危險情況的世事演變方面擔任重要角色。許多對未來構成嚴重威脅的事情——核戰、染污、犯罪和暴力僅是其中數種而已——乃是數十年來無視警告或隱瞞事實所導致的惡果。我們且簡略地考慮一下幾個例子。
核戰的威脅和國際軍備競賽的危險久已為人所知。多年來不斷有人提出抗議和警告。在20年前的1964年,美國兩位任總統顧問的著名科學家曾指出軍備競賽的愚昧說:「雙方的軍備競賽導致一項難題;軍事勢力逐漸增加,國家安全逐漸減少。……軍備競賽可清楚預知的途徑是每況愈下,直至湮滅為止。」換句話說,各國軍備越多,安全感覺就越少,最後必然導致大禍。
可是,這樣的忠告有多人重視嗎?不久之前,美國總統列根(雷根)在對英國議會發表的演說中大力強調說:「軍事力量乃是和平的先決條件。」這顯然也是今日大多數政府的看法,因為,在國家安全的名義下,各國正以更多的恐怖武器——核彈、化學武器、生物武器及其他——裝備自己。隨著超級強國之後,若干發展中的國家也行將加入核子俱樂部。結果沒有國家能感到安全。這一切已使人類及其家鄉——地球——瀕於毀滅邊緣。
多年以來,環境專家們曾經大聲疾呼,指出科技發展對於空氣、水、土壤和動、植物生命的破壞影響。可是,金錢利益和較高生活水準的誘惑證明吸引力更大。人們認為倘若工程能提供就業機會和利益,它所造成的環境或健康損害就可以不理。在日本水俣地方所發生的慘劇是個顯著的例證。早在1950年代,該地的魚類已被發現含有高水平的甲基水銀;在該市附近的漁村中,人吃了魚之後在聽覺、視覺和說話能力方面受到嚴重的損害,嬰兒和成年人的身體及四肢均變成殘缺。甲基水銀乃是該地工廠所放出的廢物。日本政府對此沒有採取行動,直至在新潟發生第二次慘劇才成立一個管制染污的機構。
此類事件在世上各處反覆發生許多次。其中不少牽涉到遠較嚴重的難題,例如酸性雨、臭氧層枯竭、大氣層內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有毒廢物的處理等。最後的結果不僅是日本漁村的居民身體受到損害而是地球上維持生命的整個系統可能崩潰。可是,「今日世界各地有許多人仍然對環境情況感覺自滿,」世界銀行環境事務組的主任占士·李爾(James A. Lee)說。「儘管在過去十年來人們已提高警覺」他補充說,「保護環境一事尚未被人視為真正嚴重,後果則看來過於遙遠。」世人和各國都過度專注於目前的經濟和政治問題而沒有心情去顧及未來。
其他例證包括世界經濟的不穩和犯罪、暴力的蔓延,這些事都嚴重地影響到生活的質素。簡而言之,它們大都是世人貪婪地追求目前享樂和財富的結果。由於喜歡「自行其是,」他們拋棄了一切標準和限制,以致完全蔑視他人的財產和生命。同時,對什麼東西都希望即時就享有,世人——和政府——爭相賒購而導致急劇的通脹;這可以使他們所擁有的東西變成毫無價值。只要「我先」和「即時就要享有」的精神一日存在,未來就很少可能會好轉。
可以學習的教訓
我們從這一切可以學到什麼教訓呢?關於未來,以往告訴我們一些什麼?
首先是,儘管關於種種趨向與危險,現時我們所知遠較以往為多,看來世人會一仍舊貫而不肯作出任何改變。這些消息的大部分會繼續受人忽視,正如以前所為一般。較好的前途若是有賴於世人甘願作出犧牲和改變生活方式(許多權威人士都這樣承認)我們便沒有樂觀的理由了。在未來學家的預測中,「除非加以補救」這句附帶的話是建在十分動搖的基礎上的。
較嚴重的是,今日我們所面對的許多困難顯然是政府、機構和個別的人目光狹隘所直接導致的結果。許多研究、會議和特別委員會時常各自為政而以名利為依歸。他們充其量只是試圖治標而已。世上沒有任何政府、機構或個人有足夠的力量和影響力去規劃出正確的途徑及帶來較好前途所需的改變。
那末我們將如之何?我們有希望享有一個較好的前途嗎?
[第7頁的精選語句]
金錢利益和較高的生活水準證明吸引力更大
[第5頁的圖片]
日本的大商業和政府機構遲遲不去解決染污的難題,結果國人遂為此付出代價
[第7頁的圖片]
日本女孩掙扎著穿衣;她在母腹中已受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