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為什麼父母不了解我?
親愛的守望台社,
近兩年來我在心裡似乎產生了無數難題。有時我感到自己好像瘋狂了。我在生理方面開始發生變化,父母對我和男孩們在一起突然不再信任。每次我犯了錯誤,爸爸和媽媽就將我和姊姊比較,使我非常傷心。我去跟他們談話,但他們卻不了解我的感受。也許我需要到某處獨居至少一年。希望你們能給我指導。——16歲少女。
也許你也同樣渴望父母對你較為了解。老實說,希望受人了解是人之常情。你若遭遇難題,而父母卻對你所喜愛或認為重要的事嚴加批評,你便可能會大感挫折。例如,16歲的羅拔認為父親對他揀選的音樂絕不了解。他說:「爸爸只是大聲喝道,『將它熄掉!』」羅拔怎樣處理這個局面呢?「我於是將它和他一起熄掉。」
不少青少年作出同樣的反應。他們也許在感情上退縮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或逃避到同輩當中。19歲的西德少女伯姬特說:「當我和父母發生難題時,我真想伏在一個真正了解我的人的肩上痛哭一場。」可是有些青年卻採取離家出走的激烈步驟。奧弗爾、柯斯托洛夫,和侯活特三位研究家在1981年以4個國家中20,000多名青少年為對象所作的調查顯示,雖然大多數人沒有「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間有重大難題,」卻有百分之26的少年承認,「我設法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家外。」被牽涉在犯法事件中的青年差不多有百分之50懷有這樣的想法。——《青春期-心理學的自畫像。》
不論青年在身體上抑或感情上的避開家人,這種缺乏了解的可悲後果乃是在父母子女之間形成了代溝。但代溝的產生僅是由於父母不了解青春期的兒女所致嗎?
「活力」與「白髮」的對比
你現在已長成為青少年,無疑有許多事情是你想看和想做的。你正站在成年生活的門檻上,因此想享受成年人的權利。箴言20:29說:「強壯[活力,《新世》]乃少年人的榮耀。」
新近得到的「強壯」或「活力」可以成為導致代溝的因素。箴言繼續說:「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較年長的人,例如你的父母,對人生懷具不同的看法。他們雖然也許了解你的感受,但他們意識到不是每一項人生經驗都會導至快樂的結果。他們從經年累月(也許藉著痛苦的個人經驗)學到的現實眼光已緩和了他們在青年時熱心抱負的理想主義。由於經驗豐富——所謂「白髮」的意思——他們對某些事情也許不會像你們一般熱心。
例如,十多歲的占姆說:「在金錢問題上,我的父母(早年經濟大蕭條時代的兒童)認為金錢應該儲蓄起來以備將來購買必需物品或花在重要的事上。」飽經憂患的父母看出有為將來安全設想的必要。「但是我現今正在活著,」占姆堅稱。「青春是我一生的重要部分。我希望去各處旅行。」不錯,他的「活力」和他父母的「白髮」製造了感情上的代溝。
這種感情代溝在其他問題上也可能變成相當深,例如服飾和打扮、對異性的態度、使用麻醉藥和酒精、夜遊的時間限制、交友、甚至在家中的禮貌和家務問題等。你也許一方面受「少年的私慾」所困擾,但仍然希望努力跟從公義的標準。(提摩太後書2:22)這可能造成感情的混亂。你雖然力求享有更大程度的獨立自主,但依然猶疑不定而感到需要父母的指導。上述的調查發現,有百分之63的青少年同意此說,「當父母嚴厲管教我時,我雖然感覺憤怒,但內心仍然認為他們是對的。」
因此,父母子女之間形成感情代溝的原因相當複雜。可是,代溝是可以越過的!認識到互相了解的需要乃是第一個步驟。
我了解父母嗎?
「我在年幼時自然感到媽媽是『十全十美』的,我所有的弱點和感受她絕不會有,」約翰追憶父母離婚之前的情形說。如今他的母親要獨力照顧4個兒女。
「久而久之,媽媽會問我們怎樣處理某些事情,」約翰繼續說。「後來有一天,我看到她臉上的表情十分困惑。我想道,『她怎樣了,她真的不知所措。』於是我開始看出她並不是凡事都有辦法的。從此之後我對她更加同情,知道她也像眾人一樣是個『常人』。」約翰那十餘歲的姊妹阿柏露補充說,「我記得曾經看見媽媽因做事力不從心而氣惱哭泣。於是我意識到我們的看法是錯誤的。她無法凡事都親力親為,而且做得十全十美。我們看到她像常人一樣也會有時鬧情緒,便感到和她更親近。」
這些青年人養成了體恤之心,它有助於造成溫暖的家庭。「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詩篇的執筆者說,「誰能站得住呢?」(詩篇130:3)沒有人能夠!你和你的父母也不能。「你們[大家],」彼得前書3:8說,「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兄弟、存慈憐謙卑的心。」
請記得你們的父母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適當地教養兒女一事也許感到十分不安。他們對於你所面對的種種危險和誘惑可能感到難以應付而反應過激。當你們年齡較長時,他們也許自覺無用、沒有人愛和被人誤解。
你的父母也許在身體、經濟或情緒上有若干困難是你不十分清楚的。例如,一位父親也許憎厭自己的職業,但是為了維持家人的生活,他把這種情緒壓抑下去。當孩子說,「學校使我受不了」時,他也許毫不表示同情,反而駁斥說,「你究竟怎麼了?你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體恤之心豈不會使局面和緩得多嗎?
「我從未想過父母的難題,因為我有自己的難題,」一位少年解釋說。你豈不喜歡有人留心聽你發牢騷,並且向你表示同情嗎?這會使你自覺有點價值。老實說,你的爸爸或媽媽也有同樣的感受。「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耶穌基督教導說,「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
說起來自然比做起來容易,但在這方面大有幫助的一點是:「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怎樣實行這個吩咐呢?
表示「個人關注」
「試問問你的母親她和她的母親之間的關係如何,她在你的年齡時曾享有什麼機會或沒有什麼機會,她在逐漸長成之際有些什麼選擇向她打開,」《青少年》雜誌專欄主筆麥基(Aurora Mackey)寫道。「她若感到你對她關心,並且留意到她的若干感受,她便很可能也會更多留意你的感受。」對於父親表示關懷也可以產生同樣效果。
不錯,你無法控制父母的言行,但你能控制自己的反應。藉著以別人的眼光去看各種壓力和難題,並且了解到我們大家都會犯錯,你就能養成洞察力。「人有見識[洞察力,《新世》]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19:11。
倘若父母對你的關懷缺乏反應,可以問問自己24頁箱內列出的問題。這樣的分析也許能幫助你「寬恕人的過失」而對別人的缺乏了解恝然置之,這樣行會是你自己的『榮耀』,並且可以促進互相了解——結果為你和父母都帶來喜樂。a
[腳注]
a 下期《儆醒!》雜誌會解答「我怎能使父母了解我?」這個問題而提供更多積極步驟。
[第24頁的精選語句]
「在家裡一起工作對於父母子女的成長過程有極大幫助……藉著在家務方面彼此合作,全家都能夠在自己的屋簷下學會成功地處理人際關係。」——《合作的家庭》,白爾曼(Eleanor Berman)著
[第24頁的附欄]
父母若對你的關懷缺乏反應,可以自問一下,父母是否——
● 身體不適或為某件事擔憂?
● 為了我某些無心的言行而生氣?——箴言12:18。
● 害怕我會招惹麻煩,而她或他也許有理?
● 誤會了我的意思?
[第23頁的圖片]
你的父母了解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