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記載真的是事實嗎?
『聖經時代的人既無知又迷信。他們不識讀書寫字。他們的歷史僅是口頭傳說而已。既然如此,聖經的記載又怎可能真實呢?』你對於聖經曾懷有這樣的想法嗎?
許多誠懇的人士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當然,其中也有人以這種想法作為逃避責任的藉口。可是,聖經時代的社會真的是這麼原始和無知嗎?
近年來在敘利亞的艾伯勒地方曾經掘出一所藏有16,500塊楔形文字泥板和斷簡殘篇的文庫,文獻對該地居民的生活各方面有所描述。這些文獻屬於什麼時代呢?考古學家最新近的估計認為它們是公元前3,000年的遺物。
關於古代的人類社會,出土文獻透露什麼呢?當時的社會是個原始、無知和文盲的社會嗎?語言學家柏丁拿杜(Giovanni Pettinato)聲稱:「我們對資料所作的初步研究已經顯示艾伯勒曾是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它的經濟並非基於農業和畜牧而是基於工業製品和國際貿易。」
這個龐大的官方文庫所藏的是什麼資料呢?學者柏丁拿杜解釋:「其中所藏的文書有百分之70屬於經濟管理方面……百分之10是歷史和嚴密保管的國際條約。百分之20有奇是文學作品。」
在艾柏勒出土的文庫是否對聖經所載的事件和地方有所啟迪尚待分曉。可是,顯而易見地,四千多年之前的生活並非有如許多人企圖使我們所相信的那麼原始。
有證據表明聖經的正確性嗎?
現在的問題是:有任何古代楔形文字的寫作和銘刻足以闡明聖經所載的歷史嗎?讓我們查考一下來自聖經記載的幾個簡短例證。首先考慮一下以色列人在公元前第十五世紀征服迦南一事。
1.「當時約書亞轉回奪了夏瑣……又用火焚燒夏瑣。」——約書亞記11:10,11。
1928年,已故的加斯登格(John Garstang)教授鑑定加利利海以北的提利圭達為迦南城市夏瑣的舊址。在1955-58的一段期間,一隊考古學家前往發掘該地遺跡。他們發現了一塊楔形文字泥板,確定那地的確是昔日的夏瑣。同時「在下城的西南一隅發現了多間迦南人的房屋。……這些房屋乃是該城被夷為平地的一部分。……那裡出現了許多兵燹和委棄的痕跡。它與約書亞在離開埃及之後攻陷該城之說若合符節。」(《舊約歷史圖解》R. D. Barnett著)這件事清楚地證實了聖經的正確性。
2.聖經中的以斯拉記告訴我們,波斯王古列兼巴比倫征服者頒布宗教自由的詔令,准許流亡的猶太人歸回故土恢復他們的崇拜方式。(以斯拉記1:1-3)這項宗教寬容政策與較早時候巴比倫和亞述所採取的政策完全相反。有任何證據加以證明嗎?
1879年,受英國博物館委託發掘巴比倫遺址的拉沙姆(H. Rassam)發現了如今稱為古列圓筒的楔形文字圓柱形石碑。考古學家在1970年又發現了被鑑定為圓筒碑文一部分的碎片。於是原文的另一部份遂得以恢復。碑文結論的譯文表明什麼呢?
「從阿拾巴和書珊、阿加第、艾斯倫拿至吉蒂安斯一帶,我歸還底格里斯河那邊的幾個聖城,准許他們將廢棄已久的聖所重建為永久的聖所及恢復其中的神像。我(同時)召集各城(從前的)居民,將(他們)遣返故鄉。」
關於古列對外族宗教的寬容政策,這段楔形碑文乃是證實聖經準確性的傑出證據。
3.聖經聲稱:「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希西家王在面臨威脅時不得不納貢與西拿基立。「於是亞述王罰猶大王希西家銀子三百他連得,金子三十他連得。」——列王紀下18:13-16。
這些事件有受其他資料所證實嗎?1847-51年,英國考古學家利雅特(A. H. Layard)在西拿基立的宮殿廢墟中發現了現在稱為西拿基立王稜柱或泰勒稜柱的碑文。稜柱上的楔形文字提出西拿基立對自己的戰績所作的描述。它有提及希西家嗎?有任何關於貢物的記載嗎?我們從譯文讀到:
「至於猶太人希西家,他不肯屈服在我的軛下,於是我圍困和攻打他的46個圍牆堅固的大城和鄰近若干個小城。」記載繼續說,「他本身好像籠中之鳥,我重重圍住他的王城耶路撒冷。」請留意西拿基立並沒有聲稱征服了耶路撒冷,這正好與聖經的記載一致。但是納貢的事又如何?「我要他繳納比以前更多的貢物,要他每年納稅。……30他連得金子和800他連得銀子……[以及]各種珍寶。」除了銀子數量差異之外,聖經的記錄與西拿基立稜柱的相同。這件事應該使我們對聖經的正確性發生懷疑嗎?我們有什麼理由寧願相信西拿基立的誇大記載而不信聖經的平實記錄呢?
西拿基立也在稜柱上聲稱他從猶大帶走了200,150名俘虜,但聖經的記載卻說他本人遭遇慘敗,在一夜之間喪失了185,000兵士。(列王紀下18:13-19:36)我們對這些差異有什麼解釋呢?
芬尼根(Jack Finegan)教授在他所著的《來自遠古之光》一書中聲稱,「亞述諸王的碑文通常以誇大的口吻撰寫。」奧瑪士德(Olmstead)教授在《亞述史評》一書中提出意見說:「西拿基立聲稱從猶大帶走了不下200,150名俘虜,而耶路撒冷本身卻沒有被攻陷,我們大可以把其中的200,000人減去而將其視作亞述史官的狂想,很可能150人才接近俘虜的實數。」
誇大的戰報顯然不是二十世紀才獨有的事!官方記錄不肯承認遭遇慘敗也不算新奇。但重要的是,泰勒稜柱上所刻的碑文表明了聖經的正確性!
4.讓我們再查考多一個聖經歷史獲得證實的例子。以色列人在3,400多年前佔領了應許之地時,但的支派接收了加利利以北的地區。聖經的記載說:
「但人上去攻取[迦南城市]利善……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的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約書亞記19:47;士師記18:29。
曾有這樣的一個城存在嗎?它曾改名為但嗎?1976年,考古學家白倫(Avraham Biran)在提艾圭地發現了一塊以希臘文和亞拉美文銘刻的泥板。希臘文的原文敘述一個名叫梭羅士的人對「在但的神」立誓。因此考古學家知道他們所發掘的乃是以前稱為利善的古以色列城市但。聖經又一次被證明是正確的。倘若篇幅許可,我們還可以舉出考古學發現證實聖經記載的其他許多例證。
聖經是可靠的基礎嗎?
事實上,考古學家曾屢次用聖經去確定許多古代遺址的地理位置。考古學家阿哈倫尼(Yohanan Aharoni)強調聖經在這方面的價值,他寫道:「對於以色列時代巴勒斯坦歷史地理的研究,聖經仍是主要的資料來源。聖經的敘述與描繪反映出它們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發生的歷史事實。聖經含有大約475處地理名稱,其中不少在上下文供應該地的特色、位置和歷史的詳細情形。」即使「聖經既非地理教科書,也不是百科全書,」它在這方面的價值卻是無可置疑的。
我們對有關聖經的事實和人工遺物研究越深,就越加體會它的正確性。但事實和人工遺物是一回事,解釋、理論和推測卻是另一回事。考古學家的解釋總是一致的嗎?他們是否始終保持客觀的立場?他們的理論是否比聖經的歷史記載更可信呢?
[第4頁的圖片]
古列圓筒證實古列的宗教寬容政策
泰勒稜柱與納貢給西拿基立的聖經記載吻合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