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與戰爭
國際間的售賣軍火曾經成為十九世紀的大生意。鋼鐵生產者如德國的克虜伯廠和英國的維加斯和岩士唐廠在那時已開始大量生產軍火。當本國政府不能或不願購買這麼多的軍火時,這些軍火商便發展國際貿易,結果不久遂變成巨大的跨國機構。
從早期開始已有人對於生產和輸出軍火是否合乎道德一事表示懷疑。瑞典的諾貝爾發明了一種無煙炸藥(稱為火箭固體燃料)作為大炮的彈藥,並在60歲時收購了瑞典的波科斯大炮製造廠。可是諾貝爾卻聲稱對非戰主義感興趣,並以著名的諾貝爾和平獎遺留給後世,頒發給在促進國際友好關係方面功績最大的人。當岩士唐(William Armstrong)在1900年逝世時,英國一份報章評論說:「岩士唐爵士將他那冷靜、穩健的思想應用於破壞性的科學上實在令人吃驚。」
可是,任何良心不安的感覺不久均被愛國主義或圖利的思想所克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軍火推銷員雲集世界各大都市,售賣自己機構的軍火出品,可是這場大戰卻將軍火貿易的一個嚴重道德難題顯示出來。
在戰時,英國和法國出品的武器在戰場上被用來屠殺英國和法國的士兵。德國與俄國和比利時交戰,但後者所用的乃是德國克虜伯廠出品的兵器。參戰國的海軍大多數使用克虜伯專賣的裝甲板;在日德蘭戰役,雙方發炮所用的導火線同是克虜伯廠所出品。
軍火廠商從戰爭獲得大利——不少人懷疑他們曾經為了私利而企圖延長戰爭。1934年的一篇雜誌文章估計在戰時殺死一名兵士的代價是25,000美元,「大部份的錢落入了軍火製造商的囊中。」——《軍火市場》,辛浦森(Anthony Sampson)著。
自那次大戰以來,軍火貿易一直延續下去,今日已達到前所未有的興旺。有些人依然對經營死亡武器是否合乎道德的問題表示懷疑,但沒有人否認這是賺錢生意。「戰爭又再次是好生意了,」華爾街一位分析家說。紐約《時報》論及高度技術的現代武器時補充說:「除了科技奇跡之外,電子武器戰爭是一門賺錢的買賣。」
「軍火貿易……日益興旺,蘇聯已取代了美國成為重要武器的最大輸出國,」英國的《新科學家》週刊聲稱,並且補充說:「自福克蘭群島戰役作過兵器演示之後,英國的軍火輸出無疑會在今後一、兩年大為激增。」
事實上,在現代武器製造廠的首腦看來,福克蘭和黎巴嫩的紛爭對他們的貿易有如天賜的良助一般。《衛報》評論說:「自[福克蘭]戰役使他們的產品得以作實際的演出以來,歐、美軍火製造廠商為新的貿易繁榮前景大感興奮。」
對尋求安全投資的人來說,這種情況是顯然有利的。軍火工業的新投資者果然「紛紛出現」。紐約《時報》引述一位國防分析家的話,說:「自[福克蘭和黎巴嫩衝突]事件發生以來,軍火股票價格繼續上升。顯然在這方面吸引了更多投資者。」
在1970年代,東南亞戰火方酣之際,基督新教各教會——其中有些作出抗議,反對戰爭和反對美國增強軍備——曾在方興未艾的軍火市場的利益上分一杯羹。在討論這個題目的一本小冊裡,全美教會聯會說:「這裡所指的是對軍事生產這門『大生意』所作的投資而言。各教會的投資額接近二億三百萬美元。……這些投資乃是各教會的巨大經營,若非代表各教會持有股票的最重要部分也是代表一個重要部分。」
使軍火製造廠的首腦們特別興奮的是,他們的交易對象大部分是軍部而非商界顧客。他們的有利之點很多。大多數強國已撥出億萬美元作國防經費,這些金錢流入軍火製造商的口袋是肯定的。既然軍需物資必須符合軍部標準,價錢於是比售給商界顧客的高出四至五倍。以一般而言,軍方喜歡從本國購買軍火多於向外國購買,由此減少了外界競爭的威脅。尤其是美國的製造商,在與軍部訂立合約時無需擔心有日本的競爭者。軍火生意的確是賺錢的生意。
在戰爭的大生意當中大肆活動的是軍火推銷員,他們推銷毀滅性的武器像小販逐戶推銷貨物一般。其中一人說:「製造武器與製造汽車的巨大分別是,武器不斷變成過時或用盡:擴張的範圍是無限的。」
買家和賣家雲集觀察最新式武器的軍火展覽正像服裝展覽一般在世界各地舉行。生產者現正發展他們所謂的第三代武器——高度科技計劃,包括在研究和發展方面增加軍費。美國科學家聯會的柏恩(Christopher Paine)將之稱為[軍火製造商為了鞏固業務而採用的危險手段。」
軍火貿易的道德難題並沒有改變。福克蘭群島戰爭之前數年,英國售賣價值二億美元的軍艦和電子武器給阿根廷,其中大部分在戰爭爆發時被用來反擊英軍。這是交戰國和大企業甘願去冒的危險。國際軍火商受到非難。但交易卻持續下去,而且通常受到各國政府所鼓勵。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同時亦變得越來越危險。
[第7頁的精選語句]
英國售賣億萬美元的軍火給阿根廷,這些軍火後來在福克蘭群島被用來反擊英軍
[第6頁的圖片]
對售賣軍火是否合乎道德一事所生的疑問不久就被滾滾而來的財利所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