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是可以克服的!
偏見,據社會學家撒母耳斯(Frederick Samuels)說,「已經成為人格結構的一個基本部分。……偏見牽涉到個人的自尊和自我形像。……捨棄某些態度和集體形象的困難之處不下於捨棄自己的臂和腿。」
可是有不少人認為,倘若各種族的人能夠一起工作和彼此認識,偏見自然會消失。很不幸地,此說的結果是理論多於實踐。種族混雜有時導致的反應是強烈的種族敵視。另一方面,請考慮一下美國南部一家種族混和的學校。那裡的黑人和白人學生相處得頗為和平。偏見消失了嗎?《無分種族的學校:美國實驗的評估》一書的作者觀察到這些學校的學生依然選擇與自己種族的人同坐,並且幾乎專與他們來往。研究家們稱之為「非正式的種族隔離」。
因此種族和諧許多時不過是各種族和平共存而已。倘若不同種族的人要學會彼此相愛和了解,就除了互相接觸以外還要多下些工夫才行。下些什麼工夫?聯合國曾經召開『廢除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第二屆會議』,但這僅是一項微弱的嘗試。(1983年8月1-13日)結果不出所料,會議中所發表的只是空論和漂亮動聽的高談而已。
對種族和國籍的新看法
人們並不會放棄根深蒂固的態度和偏見,除非有強烈的動機要這樣行。對盈千累萬的人說來,他們藉著研究聖經養成了這樣的動機。聖經能打動人心和促使人採取行動,世上沒有其他的書具有同樣的效力。「上帝的道是活的,是有效的。」(希伯來書4:12,《新譯》)例如,假設你一向對某個種族或國籍的人存有敵意。你若開始研究聖經,很快就會意識到聖經透露「上帝不以外貌取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加拉太書2:6;使徒行傳10:34,35。
接納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之說必然會促使你重新評估自己對異族人士的看法。(使徒行傳17:26)人若與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的上帝為友,又怎能把膚色、髮質、眼睛和鼻子形狀等具有異族特點的人視為低於自己呢?
不錯,各種族看來各有若干顯著的性格特色——好壞都有。可是,聖經勸誡人:「不可存成見[「偏見」,《今日英文聖經》],行事也不可有偏心。」(提摩太前書5:21)因此基督徒讓每個人『證明自己的行為如何』而非根據膚色或種族去評定別人的價值。——加拉太書6:4,《新世》。
例如,使徒保羅指出革哩底的居民聲譽不佳,他們「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提多書1:12)但他的意思並不是說這些特性是遺傳而來或存在於所有革哩底人當中,因為保羅吩咐提多在革哩底找尋一些品格優良的人,任命他們在小組裡擔當職責。——提多書1:5。
無可否認,人有時會被誘作出結論,認為某個民族的特性是「與生俱來的」。例如,某個種族當中有許多閒散失業的成員。有些人就貿然下結論說,『他們都懶惰成性』。可是,基督徒卻對人懷有憐憫之心。他知道許多人被這個缺乏關懷的邪惡世界弄到「困苦流離」。(馬太福音9:36)事實上,在許多地方,種族偏見和經濟情況使許多人無法獲得適當的職業!因此,看來的懶惰往往僅是失望和絕望而已。這樣的人需要屬靈的幫助和了解——而非冷酷的批評。
這使人想起使徒保羅的勸告,凡事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2:3)接納這項忠告也許需要我們在思想方面作出徹底的改變。正如在第一世紀,許多人因為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自命不凡」。可是保羅提醒第一世紀的基督徒說,「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哥林多前書1:26-28)卑微的人由於存心謙卑和誠懇,使他們在上帝眼中成為「高尚」。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若與上帝的看法一致,他還會懷持偏見嗎?
若受人歧視
另一方面,你也許長久以來一直是偏見的受害者,並且意識到很少人會真正試圖克服自己的偏見。聖經可以幫助你了解到在現行的歪曲社會制度裡,期望公平是枉然的。「彎曲的不能變直,」所羅門說。(傳道書1:15)因此上帝應許要把所有不公平的事除去,知道這件事可以為你帶來莫大的安慰!——詩篇37:1-11;72:12-14。
可是,在目前你也許需要找出方法去應付偏見。在對褊狹態度所作的反應方面,有些人養成自己的偏見,斷定每個異族的人都是偏心的。他們變成過度敏感,把無心之言也視為蓄意的傷害。但聖經在傳道書7:9提出警告說:「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反之要學會在未有確證之前不可貿然定人以罪,這樣你自己便可以減少許多惱怒。
要記得耶穌許多時受到他本國同胞猶太人所排斥。可是他鼓勵門徒要以樂觀的態度對人。耶穌說:「你們無論進那一家,先要說,『願這一家平安』。」(路加福音10:5,6)不錯,以和氣待人接物遠勝於在情緒上劍拔弩張,準備相鬥。
可是,你若是偏見的受害者,像一對尼日利亞夫婦一樣,簽了約租房子給他們的英國房東後來卻反悔毀約,那又如何呢?(有人投訴說不願有黑人住在近鄰。)這樣行對於人的尊嚴是多大的侮辱!但聖經警告人不可「彼此惹氣[「迫使對方攤牌」,1984年《新世界譯本參考聖經》腳注。」(加拉太書5:26)彼此惹氣的結果通常只是加深偏見和憎恨。以憤怒還報歧視只會使惡劣的情況更加惡化而已。
耶穌提出忠告說:「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作出侮辱的舉動],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保羅補充說:「不要以惡報惡。……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馬太福音5:39-44;羅馬書12:17-21)以仁慈回報憎恨需要有真正的精神力量才行。可是,藉著拒絕讓別人的偏見使你心中充滿憤恨,你便凌駕其上了。
以別人的利益為念
一位牙買加籍的新娘在克服偏見方面另有心得。當她的非洲籍丈夫的家人或多或少地對她表現排斥的態度時,她開始以他們的觀點去觀看事物。她回憶說:「我看出偏見的手指也指向我。我不穿他們的服裝,不喜歡他們的食物,也不嘗試學習他們的語言。於是我決定試學幾句他們的語言。每次當我以他們的語言說話時,他們都有熱烈的響應,說:『啊,你成為我們的一員了!』」
不錯,尊重別人文化的長處並不會使你損失什麼,反而使你大有所得。因此,你若出身於一般人的性格活潑好動的國家,當你移居到當地人慣於態度含蓄的地方時,就要作出若干調整。聖經說得不錯:「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0:23,24,31-33)請記得,偏見的根源許多時是自私心和不容異己。
克服偏見!
聖經有許多切實可行的教訓去幫助人克服和應付偏見。可是,甚至對敬虔的基督徒來說,實踐這些教訓並非時時都很容易。請考慮一下不久之前在耶和華見證人大會中一段休憩的時間所發生的事。一位婦人拿著一盤食物撞向座椅,飲品濺滿了另一個婦人的腿上。事情看來並不嚴重,除了一件事實:一位婦人是黑人,另一位是白人。
接著發生的簡短但卻憤怒的對話透露出積鬱的種族敵意。在普通的環境之下,道歉也許是不可能的事。但藉著旁人之助,兩位婦人受到提醒她們是基督徒。她們知道種族偏見是不對的,倘若她們彼此不和,就不能繼續蒙上帝嘉許。(約翰一書4:20)看見這兩位婦人含淚相擁道歉的確令人感動。更重要的是,她們把剛才的事件置諸腦後,像舊友重逢般交談。
因此耶和華見證人在消除偏見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他們的數百萬分子乃是活的憑證,證明上帝的道的確具有力量——這種力量甚至足以克服偏見。
[第7頁的精選語句]
既然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你又怎能把別的種族視為低人一等呢?
[第9頁的精選語句]
以仁慈回報憎恨需要有真正的精神力量才行
[第10頁的精選語句]
藉著拒絕讓別人的偏見使你心中充滿憤恨,你便凌駕其上了
[第9頁的圖片]
研究聖經促使人重新評估自己對異族人士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