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的家庭生活——為工業化所破壞
《儆醒!》雜誌駐南非通訊員報導
一小叢茅屋環繞著露天廣場。雞和豬自由自在地漫遊於鄉村的玉蜀黍田之間。一切都這麼和平寧謐。
多個世代以來,非洲家庭都以此為背景。鄉村生活使家庭緊密團結。孩子長大之後不是自己出外闖天下而是在村裡加建茅屋居住。他們相安無事地在父親或祖父的權威之下生活。可是,這幅田園風景畫已被現代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急劇改變打破了。
誠然,工業化對非洲人的家庭提供若干物質利益。農村的生活方式時常受到旱災和無法預知的市場情況所打擊。許多家庭只靠極少的必需品而生存。但工業發展卻使非洲人的家庭獲得較佳的住宅和家具。工業發展也提供較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但非洲人若要謀取這些利益,就必需放棄寧靜的鄉村而聚居城市。他們在城市除了賺錢之外還遭遇到許多嚴重難題。
擠擁的城市
最迫切的難題是房屋問題。正如南非的《星報》所說:「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區貧民窟與南非今日的徙置區同出一源——人們湧往大城市找工作,但城市卻不夠房屋去容納他們。」
非洲的黑人鎮區很快就變成過度擠逼,貧民窟遂發展起來。一度和平寧謐的黑人鎮區變成了犯罪和暴力的溫床。房屋的興建趕不上人口擁入的快速。礦工或工人居住區的大小不足以容納他們的妻子和兒女。政府沒有辦法,唯有實行入境管制以期遏止人潮。但法律引起了人們的反感,許多人遂決定不予理會——寧願過著隨時有被捕危險的恐懼生活。
新的城市居民不久就感到城市生活對他們的家庭所生的影響了。男人時常不得不超時工作。妻子們也投入勞動市場,以致孩童在日間無人照料。由於無人看管的孩童在街頭終日遊蕩,大批少年罪犯遂告產生。
破裂的家庭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湧向城市。例如,南非有三分之二的黑人仍然住在農村。可是,這些人也遭受工業化的池魚之殃。許多男子按照合約離家出外工作整年。這樣行的影響是極之不利的。家中的兒女不但失去父親照顧,而且夫妻雙方都暴露在不道德的誘惑之下。的確,在許多容納數千人的龐大居住區中,性不道德——包括同性戀——非常流行。
此外,不少男子試圖超時工作以增加收入。這項收入有造益家鄉裡的家人嗎?未必。許多人顯然對家人毫不關心,他們把金錢花在自己身上。他們的家主地位因出外賺錢養家而大為降低。
有些家庭離散是因為父母們意識到兒女在鄉間沒有什麼前途,因此差遣兒女前往城鎮工作或接受較佳的教育。
家庭最大的禍害之一也許是老年父母無人照顧。按照傳統,老人期望受家人照顧,反過來,老人對家庭在靈性和道德上的福利也有很大造益。西方人將老人送進安老院的習俗在非洲是前所未聞的!但城市的生活方式卻使人失去對老人的尊敬。許多時由於青年前往城市闖天下,老人被遺留在鄉間。《星報》報導說:「在[尼日利亞]拉哥斯舉行的會議中,衛生官員聲稱老人的若干難題乃是他們自覺不為人所需和缺乏社會歸屬感的結果。」
基督徒家庭怎樣應付難題
顯然,工業化對基督徒提出很大的挑戰。他們怎樣避免陷入為了物質利益而過度工作的網羅呢?許多人讓自己的思想受耶穌的話所模鑄,這話載於馬太福音6:33:「要[繼續]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物質的]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實行這項原則並不容易。但甚至外界人士也留意到這樣行的實際裨益。朗格(Norman Long)在《基督教在熱帶非洲》一書中說:「耶和華見證人並不認為他們的世俗生活方式可以和宗教方式分開。……成為見證人……意味到靈性上的長進和有希望過一種新的生活,但同時暗示到對於世上的生活要實行某種切合實際的方針。」——楷書另排。
例如,萊索托的一位見證人為經濟環境所迫而前往鄰國的礦場工作。他後來娶了一位萊索托女子,把妻子留在家鄉,自己回到礦場。可是,夫妻兩人不久就意識到這樣行並不符合基督徒的標準。
他於是買了兩台二手縫衣機寄回家中。這時,有一位同事教他縫製服裝。合約期滿之後,他回家和妻子一同工作,開始縫製流行款式的襯衣。這門生意業務不錯,後來另有五位男女基督徒加入製衣。這樣行使他們可以和家人團聚,並且幫助當地的一小群耶和華見證人發展成為兩個興旺的小組。
可是,住在城市的基督徒家庭又如何?他們能保持家庭團結嗎?有些人發現在城市地區從事部分時間工作或散工較自由。藉著利用這些機會,見證人時常發覺他們能夠將時間控制得較好而給予家人所需的照顧。必須從事全時工作的家主又如何?許多時他們發現藉著避免超時工作和不讓妻子出外工作,他們也能適當地照顧家人的靈性需要。
前景如何?
『還會有千百萬人擁入城市,』城市專家們預言說。他們補充說,發展中諸國所面臨的難題是,「移民擁入越來越多、生活水準低落、失業增加、房屋短缺。」因此非洲人的家庭生活前景並不樂觀。
雖然實踐聖經原則能幫助人應付工業化的壓力,永久的解決方法卻唯有等待上帝的屬天政府接管地球的事務才行。——馬太福音6:10。
[第14,15頁的圖片]
農村的非洲正被工業化的非洲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