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送禮——是喜樂抑或沮喪的時候?
以下是小孩子們寫給聖誕老人的一封典型的信。這些信是交給父母和教師寄出的,據說信件將會寄到北極:
「親愛的聖誕老人:
「你好嗎?我很好。希望你會有一個愉快的聖誕節。我希望你有很多好玩具,因為我想有很多好東西。第一,我喜歡有一個小弟弟。爸爸說你在北極沒有娃娃,但你可以送我一隻小狗。我想要一枝獵槍,一挺機關槍,一架十速自行車和一副錄音機。啊,聖誕老人,順帶一提的是,這封信也許是我最後寫給你的信了,因為明年我就不會相信聖誕老人了。但今年我還是相信聖誕老人。」
你認得這封信嗎?看起來豈不是似曾相識?它很像你童年寫過的信嗎?許多國家的郵局每年都收到數百萬封這樣的信,寄信者都是滿懷希望的兒童,向他們稱為「聖誕老人」的神話人物索取禮物。
在這些信裡很少見到「請」字,「謝謝」則更少見。有些寫得很動人,有些表現得很貪婪。較幼的孩子要求較少。孩子越大,禮物的數目就越多才能使他滿足;他的期望逐年增加,所要的禮物也愈來愈奢侈。
有許多玩具設計成適合兒童的每段成長時期。有些玩具志在教導,有些要測驗技巧,有些則將人的思想引向暴力。有些玩具可以久玩不壞,有些玩了幾日之後就破爛了。有些玩具很安全,有些卻危險到政府要禁止在市場出售。有些玩具在設計上看來受鬼魔所感示——例如畫上恐怖鬼臉的球,可怕到會使孩子發噩夢,但它們卻是前年最暢銷的玩具,即使父母反對也沒有用。在聖誕節之前兩個多月,兒童的注意已被引到這個節日之上了。據稱到處都充滿送禮和受禮的喜樂氣氛。
陷入沮喪之中
可是,幾日之後,興奮的氣氛便成為過去了。不論禮物多少,孩子從禮物所得的喜樂和興趣已消減殆盡。現實並沒有與期望相符。孩子開始感到厭倦。聖誕慶祝和所收的禮物並不是他所期望的萬靈丹。關於這點,兒童心理學家海斯(Nancy Hayes)博士說聖誕時期「在兒童當中是沮喪和自殺率最高的時期」。她指出,由於聖誕節沒有像「魔術一般解決難題」,許多年輕人遂變成沮喪不堪。請也想想,兒童後來發覺聖誕老人只是神話,而父母竟極力設法掩飾一個謊言,這更使他們受到多大打擊。
因此,孩子自幼就受教去要求和期望聖誕禮物——這樣行亦不僅以兒童為然。成年人之間的友情有時是以禮物的價值來衡量的。送禮和受禮的價值大小若不相稱,許多時友情便會陷於破裂邊緣。很可能在一年中沒有其他任何時候,「最重要的是情誼」這句話最受人忽視。
信用卡在聖誕節可能達到購買能力的極限。開出的支票可能使許多銀行存戶透支款項。熙來攘往的商店顧客擠逼到使人神經緊張。購物者你爭我奪地搶購將近沽清的減價貨品的場面,使勇敢的人也為之退避三舍。奔走到疼痛的雙腿,加上對購買什麼東西才好的左右思量,使冬季的這個慶典變成神經大受磨折的時刻。聖誕節購物者的確要付出沉重代價。
一位售貨員說:「你看見許多人奔走往來,要買禮物送給某人,他們其實滿腹牢騷。一般人並沒有懷著喜樂之心去送禮。」所以,難怪一個牧師把聖誕節稱為「每年使人沮喪和精神衰弱的季節」。
使挫折變成更加複雜的是,購買和贈送禮物許多時是一種義務,並且夾雜著自私的動機。一位社會學教授說:「送禮者不但要為猜測受禮者的喜好而擔心,更要顧慮到怎樣為自己造成一個適當的形象。」
季節中最繁忙的日子是什麼時候?往往是聖誕節的翌日。這時商店擠滿了受禮者,他們來退回禮物,許多人要換回現金。可是,倘若對方以現金送禮,他們就會不悅,認為太過俗氣。因此,尖銳的挫折感、緊張的神經、疲乏的筋骨、滿腹牢騷的群眾、把無數貨品加以揀選、包裝、打蝴蝶結,這一切時常都是徒然的。雖然收到這麼多禮物,所贏得的感激卻少得可憐!
因此,在許多人看來,聖誕節絕不是「愉快的節日」。
饋贈不必擇季節
然而,一家團聚,彼此作伴和相愛卻是多大的樂事!贈送禮物也可以是衷心相愛的表示。耶穌親自鼓勵基督徒說,「你們要給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豈不是都時常引述耶穌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嗎?(路加福音6:38;使徒行傳20:35)不錯,饋贈是不必揀選季節的。但聖誕節送禮之有問題還為了另一個原因。
聖誕節的真正難題是,這個節日其實是基於虛假的。這個節日據稱代表耶穌的生日。既然聖經並沒有記載耶穌在哪天出生,這件事又怎麼可能呢?事實上,聖誕節的日期被人蓄意訂為與太陽的「生日」——崇拜太陽的儀式——同時。
哈里森(Michael Harrison)在他所著的《聖誕的故事》一書中說:「首先必須留意的是,儘管曾有無數學者努力研究,也無法證明哪一天是……基督的生日。」聖經清楚記載的只是耶穌的死亡的日子,而且惟獨這一天耶穌才吩咐他的跟從者——真正的基督徒——去紀念。因此,難怪《沙夫-赫佐格宗教知識新百科全書》指出:「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表明主的生日在使徒時代或使徒之後的較早時代曾受人慶祝。」
現在請客觀地考慮一下這幾個問題:一個慶典在表面上是要尊崇耶穌,實際上卻深深染上異教的儀式和習俗,耶穌會嘉許這樣的慶典嗎?在這個節期當中發生的兇殺案比年中其他任何時候更多,與基督的教訓背道而馳的醉酒荒宴和放蕩不羈竟成為受人接納的生活方式,耶穌會贊成這個節期嗎?他會認可一個以沮喪、神經衰弱和自殺特多知名的節期嗎?對真正的基督徒說來,答案是顯然的。
與其在年中特定某個時間才對別人作喜樂的施與,不如在任何時候都表現慷慨精神,因而為施與者和接受者均帶來喜樂。我們可以予人時間、精力、或同情;對人表現仁慈和說些體貼的話;不錯,在別人有需要時予以物質的饋贈——這一切饋贈可以為授受雙方都帶來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