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羚——看來像長頸鹿的瞪羚
《儆醒!》雜誌駐肯雅通訊員報導
我們剛抵達肯雅北部的薩布魯國家公園。我們游目四顧,瀏覽成群成隊的野生動物,終於看到一頭像幼小長頸鹿的動物,津津有味地在一棵樹上啃著葉子。我們被這個可愛的景象所吸引,不禁把目光集中在其上。但我們近前觀察時卻看出牠並不是長頸鹿。
「那是什麼?」我們問微笑著的嚮導。
「長頸羚,」他說。我們獲知長頸羚的英文名字(Gerenuk)來自索馬利語,意即「頸像長頸鹿」。施瓦希里語稱牠為「長頸瞪羚」(Swala twiga)。這種動物的大小像鹿,有兩枝優美的角向後彎曲。
我們觀看之際,那頭正在啃葉的長頸羚,用後腿作人立,前腿抓著樹枝支持身體。牠把頸伸出時極像長頸鹿,這樣就可以齧食離地6至8呎的東西。牠的形狀多麼可愛——頭作心形、眼睛富於表情,耳朵巨大!但只有雄獸才長著角。
長頸美食家
姿態優美的長頸羚許多時住在沙漠附近。按理說來牠應該對水非常渴求。不過,令人驚異的事實是,長頸羚即使飲水也飲的不多。牠能從樹葉、嫩芽和嫩枝取得所需的水分。由於長頸羚所愛吃的灌木和樹木不下80種——包括很少動物愛吃的常綠植物——牠在最荒蕪的地方也能生存。
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長頸羚可說是個挑剔的美食家,因為牠只選植物的最佳部分——含有高度營養的部分——來吃。令人感興趣的是,長頸羚所吃的各類嫩芽和嫩枝與長頸鹿和小羚羊所吃的相同,小羚羊是羚羊家族中較細小的成員,大小和北美的長腿長耳兔不相上下。可是,牠們在覓食方面卻無需競爭。何以故?因為食物所在的高度不同:長頸鹿的食物在15和18呎的高處,長頸羚的在大約6呎高的地方,小羚羊的只在2呎左右。
「不得擅進」
長頸羚和時常為爭地而戰的人類不同,牠們通常能夠和睦共處,彼此尊重對方的產業。長頸羚定立居住界限的方法是運用位於眼角的分泌腺。牠選定大約面積半方哩的地方之後,就從眼腺分泌出一種像焦油般的物質,黏在樹枝和小枝上。這種物質能散發氣味,藉此通知鄰近的長頸羚牠所定出的界限。
但是不受歡迎的闖入者,例如獵豹、豹子或獅子,又如何?牠們自然不會尊重「不得擅進」的記號。這樣,長頸羚就要依靠自己的祕訣求生了。例如,牠有辦法瞪著眼僵直不動,大耳朵低垂貼近頸部。牠那美麗深淺棕色與天然環境混和得非常巧妙。牠能保持僵直的姿態直至不速之客離去為止。
可是,長頸羚若被察覺出來,牠就會以飛跑去避過掠食者。由於牠熟悉環境以及能夠在荊棘叢和灌木叢中跑進跑出,大多數掠食者都發覺難以追蹤。觀察過這種敏捷優美的動物之後,我們就不難看出聖經何以勸人要以瞪羚的速度逃離不智的協議了。——箴言6:5,《呂譯》。
母親的照顧
長頸羚在出生時缺乏生存技術。因此母親要在幼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盡力看顧。生產的時候一到,母羚便找個地方躲起來。多數幼羚都在早晨出生,因此牠們得以在危險的黑夜來臨之前體力變得較強一點。令人驚異的是,幼羚出生僅十分鐘就能用牠那蹣跚瘦削的腿站起來!到了黃昏,牠已頗為活躍,甚至能以玩耍動作娛親。
長頸羚在初生的這段時期很易成為犧牲品。因此母羚把幼兒徹底清潔,除去容易泄漏行藏的氣味。幼羚的天然保護色也使牠在母親出外覓食時能夠安全地躲藏起來。可是,幼羚有時也改換藏身的地方。既然母親不能靠聞味察出幼兒的所在,她便倚靠長頸羚的語聲——低沉的鳴叫,人耳聽起來雖弱,卻能傳到很遠。幼羚回應的方法是站直起來或發出應聲,表示牠正在哪裡。兩週之後,幼羚就不必躲藏了;牠可以和全家一起齧食嫩枝和葉子。
長頸羚曾被稱為「東非最奇異的生物之一」。無可否認,牠只在外貌上已頗為奇異。但我們的長頸瞪羚朋友也是優雅、機智的,並且自有牠的美麗之處——牠乃是顯出偉大造物主的智慧的另一明證。
[第30頁的圖片鳴謝]
Photo by Dino Sassi/Copyright—Kenya Stationer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