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2部分:公元100-476年——熄滅福音之光
「人們發現,攙雜真理比精煉自己方便得多。」——科爾頓(Charles Caleb Colton),19世紀英國教士
自羅馬在公元33年把基督教的創始者處死以來,這個在聖經歷史上居於第六位的世界霸權就一直和基督徒作對。它把基督徒投入獄中,甚至把其中一些讓獅子咬死。可是,第一世紀的羅馬基督徒即使受到威脅,會被燒死作為活火炬去照亮尼祿的庭園,他們仍然繼續發出屬靈的光輝。(馬太福音5:14)可是,後來情形卻起了變化。
《從基督到君士坦丁》一書說:「在第三世紀初期,教會開始獲得社會地位。」但獲得地位所付的代價是,「降低標準」。結果,「基督徒的生活無需再符合基督教信仰的要求了。」
福音之光已衰弱到有如風前之燭。《羅馬帝國》一書說,「到了第四世紀,基督教作家不但聲稱人可以一方面作基督徒,同時也作羅馬人,而且羅馬的悠長歷史其實是基督教史詩的開始。……由此暗示羅馬是上帝所設立的。」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對於這項見解表示同意。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批准基督教成為合法的宗教。藉著把教會和國家合併,讓宗教領袖參加國家事務和容許國家控制宗教事務,君士坦丁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早在第二世紀初期,安提阿主教依納爵(Ignatius)已引進一項管理會眾的新方法。君主般的主教團委任一名教士去代替長老團管理會眾。大約一百年後,迦太基主教西普里安(Cyprian)擴大教士的等級制度,將之定為與君主制度無異的七級制。主教的地位最高,主教之下是司鐸、助祭、副助祭及其他。西方教會後來加以補充而成為八級,東方教會則把教士等級制度定為五級。
教會的這種領導方式以及和國家沆瀣一氣導致什麼結果呢?《羅馬帝國》一書解釋說:「對基督徒迫害的最後巨浪結束後不過80年,教會本身已開始處決異己了,教士所操的權力幾乎和皇帝相等。」這無疑不是基督要門徒所做的事,因為他說他的門徒「不屬世界」,他們征服世界不是憑著武力而是憑著信心。——約翰福音16:33;17:14;參看約翰一書5:4。
「聖者」和希臘諸神
在君士坦丁時代之前,異教思想早已滲入基督教之內。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曾對羅馬的宗教操有強大影響,如今它們也影響到基督教。《羅馬神話》一書說:「到羅馬成為一個強大帝國的時候,朱庇特已與希臘的宙斯合而為一。……後來朱庇特被供奉為至大至高者(Optimus Maximus)。這個稱號後來被引入基督教中,在許多碑銘的雕刻上出現。」《新大英百科全書》補充說:「在基督教之下,希臘英雄和甚至神祇被人奉為聖者而繼續存留。」
據作家史密斯(M. A. Smith)解釋,這件事意味到「許多組神變成互相混淆,地域的區分也變成模糊不清。……人們開始有一種傾向,以為許多不同的神祇其實只是一個偉大力量的化名而已。……埃及的伊希斯、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亞底米)、敘利亞的阿斯塔特可能都是同等的。希臘的宙斯、羅馬的朱庇特、埃及的阿蒙尼,甚至猶太的耶威可能只是這個偉大力量的不同化名而已。」
基督教一方面在羅馬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思想融合,在其他地方也經歷許多變化。亞歷山大、安提阿、迦太基、埃澤薩等地都是神學活動中心而各自發展出不同派系的宗教思想。英國教會前任坎特伯雷法政會長沃達姆(Herbert Waddams)說亞歷山大派「特別受柏拉圖的思想所影響」,對「舊約聖經」的大部分記述均加以寓意的解釋。安提阿派則對聖經採取較近字面的解釋和較批評的態度。
地域的距離、缺乏溝通和語言方面的誤解使分歧更加惡化。不過,情形弄到如斯地步應當主要歸咎於宗教領袖們的獨立自主精神和自私野心。他們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攙雜真理,結果使真理之光熄滅。
『冒稱知識』
早在第一世紀,基督教已受到偽宗教道理所影響,以致保羅警告提摩太要避開「冒稱是知識的那種反調」。(提摩太前書6:20,21,《新譯》)這種反調也許是指所謂的諾斯替教而言。諾斯替教在第二世紀崛起,但看來是在第一世紀由一個名叫西門·瑪格斯(Simon Magus)的人所創始的。有些權威人士聲稱,這人可能就是聖經在使徒行傳8:9所提及的西門。
諾斯替教之名源自希臘文的諾西斯(gno΄sis)一字,意思是「知識」。諾斯替教聲稱,人得救端賴一種對深奧事物的玄祕知識,這種特殊知識是普通基督徒所無的。他們認為擁有這種知識使他們能夠把,正如《宗教百科全書》所說一般,「耶穌所啟示的內在真理」傳授給人。
據稱諾斯替教的思想起源不一。他們秉承巴比倫的習俗,認為聖經中的數字含有隱祕的意思而能夠把神祕的真理啟示出來。諾斯替教並且主張,雖然靈是善的,但所有物質卻生來就是惡的。德國作家弗里克(Karl Frick)說:「這種想法與波斯的二元論以及遠東和中國的『陰』、『陽』理論同屬一類。」諾斯替教的寫作所倡導的「基督教」其實是基於非基督教來源的。既然如此,它又怎能是「耶穌所啟示的內在真理」呢?
學者懷特(R. E. O. White)把諾斯替教稱為「哲學空談、迷信、半巫術的儀式,有時狂熱或甚至猥褻的祭禮」的合併。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格里利(Andrew M. Greeley)說:「諾斯替教所傳的耶穌有時自相矛盾、有時不知所謂、有時甚至令人毛骨悚然。」
歪曲關於基督的真理
歪曲關於基督的真理並不單以諾斯替教為然。第5世紀初期的君士坦丁堡教長聶斯脫利(Nestorius)公開主張基督實際上是兩位個體的合一,一方面是屬人的耶穌,另一方面是上帝的超人兒子。在基督誕生時,馬利亞所生的是人而不是上帝的兒子。這種看法與基督一性論相違,後者認為上帝與兒子的關係是不可分的,耶穌雖具有神、人二性,但實際上只是一位個體。他完全是神,也完全是人。因此,馬利亞所生的實際是神,不光是屬人的耶穌而已。
這兩種學說是由上一世紀發生的一個爭論所引發的。亞歷山大教士阿里烏(Arius)辯稱基督是低於天父的。因此他拒絕使用本體同一(homoousios)這個詞語去描述基督與上帝的關係。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拒絕了他的見解,規定耶穌的確「與父是同一本體的」。公元451年,卡爾西頓會議聲稱基督是上帝的化身。巴比倫人、埃及人和希臘人所懷的三合一神的觀念如今遂取代了基督的教訓。基督的教訓是,他與父是兩位彼此有別的個體,絕不是同等的。——馬可福音13:32;約翰福音14:28。
其實「三位一體」(trinitas)一詞是由北非教會的德爾圖良(約公元160-230年)創出來的。在阿里烏出生之前,這個名詞已為基督徒所採用。德爾圖良是第一個廣泛地用拉丁文而非希臘文寫作的神學家,對於奠定西方神學的基礎頗有影響。大約200年之後,北非另一個神學家——「聖」奧古斯丁——也在這件事上擔任重要角色。《新大英百科全書》說:「[奧古斯丁]被一般人認為是古代基督教最偉大的思想家。」但下一句話卻使每個誠懇的天主教徒或基督新教徒感到不安,該書說:「他的思想像個熔爐,把新約聖經的宗教與希臘哲學的柏拉圖傳統融合一起;他將這種融合的結果傳播到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和文藝復興時代基督新教的基督教國裡。」
天主教面臨危機
到第四世紀末葉,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完成了君士坦丁的心願,把天主教立為國教。不久之後,正如君士坦丁所料,羅馬帝國終告分裂。公元410年,侵擾帝國已久的日耳曼民族的西哥特人攻陷了羅馬。公元476年,德國將領奧多亞塞廢了西羅馬皇帝而自立為王,西羅馬帝國就此告終。
在這些新環境之下,天主教如何自處?在公元500年,它聲稱屬下的教友佔世界人口百分之22。可是,在這批估計為數達4300萬人的教徒當中,大部分均淪為宗教領袖的受害者。這些宗教領袖發現,攙雜真理比精煉自己方便得多。純真基督教的福音之光遂為之熄滅。可是,有些「出自黑暗的『神聖』東西」不久就出現了,我們會在下期討論這件事。
[第20頁的附欄]
諾斯替教信仰的若干例子
馬西昂(Marcion,第二世紀)認為「舊約聖經」有一位不完美而低於耶穌的上帝,是與耶穌的天父,未為人知的「新約聖經」的慈愛上帝有別的。《宗教百科全書》解釋:「一位未為人知的神乃是諾斯替教的基本主題。」他們認為這位未為人知的神乃是「人類才智所無法探知的至高才智。」在另一方面,物質世界的創造者是較低的,並不具有最高的智慧;他以巨匠造物主(Demiurge)之名為人所知。
孟他努斯(Montanus,第二世紀)鼓吹基督即將復臨,並在今日的土耳其地方設立新耶路撒冷。他對於操行比對教義更為關心。他顯然試圖恢復基督教的最初價值標準,但卻走向極端。這項運動終於成為它所抨擊的放縱行為的犧牲品。
瓦倫廷(Valentinus,第二世紀),希臘詩人兼諾斯替教最著名的教徒。他聲稱雖然耶穌的屬天身體通過馬利亞而來,卻其實不是她所生的。他之所以有這種見解是因為諾斯替教把所有物質都看作罪惡的緣故。因此,他認為耶穌不可能有個物質的身體,否則這身體也是邪惡的了。稱為基督幻影說者的諾斯替教徒聲稱耶穌在人世的顯現,包括他的死亡和復活在內,只不過是幻影而已。
梅尼茲(Manes,第三世紀)綽號「巴比倫人」(阿拉伯文al-Bābilīyu),因為他自稱為「上帝派往巴比倫的使者。」他試圖創立一種把基督教、佛教和祆教融合一起的世界宗教。
[第19頁的圖片]
藉著將基督教與異教崇拜融合起來,君士坦丁有分把福音之光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