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0 8/8 28-31頁
  • 第13部分:公元476年以降——出自黑暗的『神聖』東西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13部分:公元476年以降——出自黑暗的『神聖』東西
  • 警醒!199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失去從未獲致的團結
  • 一個「孩子」誕生了
  • 德國人在西方所操的影響
  • 同時,在東方
  • 洞若觀火
  • 基督教國真正是基督的領域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6年
  • 基督教國如何變成這世界的一部分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3年
  • 叛道——閉塞了通往真神的途徑
    人類尋求真神
  • 為何有這麼多宗教都以基督教自居?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8/8 28-31頁

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3部分:公元476年以降——出自黑暗的『神聖』東西

「黑暗中所犯的罪,在天上洞若觀火。」——中國格言

1988年4月,蘇聯教會很高興聽到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公開宣布,國家在與教會及教會成員的關係上所犯的錯誤將會受到糾正。

另一種破裂看來也趨於和解,因為不久之前羅馬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向「千年的姊妹教會致意,表示衷心渴望達致基督所要求的完美團結;這乃是教會的應有本質。」可是,這些「姊妹教會」之間的不和當初是怎樣發生的呢?

失去從未獲致的團結

第四世紀初期,君士坦丁大帝成為羅馬帝國君主之後,就把首都從羅馬遷移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希臘都市拜占庭。他把這個城市更名為君士坦丁堡,亦即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遷都的意圖是要統一當時受到分裂威脅的帝國。事實上,《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早在第二世紀後半葉,「帝國分裂的藍圖已概略地呈現了,無論多麼模糊。」

當時基督教已傳到帝國東部各處,而且比在西部傳播得迅速和容易得多。因此君士坦丁認為信奉一種公教(天主教)會發揮團結的作用。可是,正如帝國在基本上已經分裂,它的宗教亦然。東方教會比以羅馬為中心的教會較為保守,並且拒絕羅馬所提出的神學改革建議,《柯林斯世界歷史地圖》說:「直至十二世紀,這兩個教會之間繼續發生許多政治上和神學上的爭論。」

神學上的爭論之一牽涉到尼西亞信經,這信經後來進一步發展成為不符聖經的三位一體教義。在教會最初召開的三次大公會議(公元325年在尼西亞,381年在君士坦丁堡,431年在以弗所)中,所發布的信經聲稱「聖靈……發自聖父。」但在第六世紀的一次會議中,西方教會把這句話改為「從父和子而出」。因此「『和子』句」(拉丁文filioque)這個問題自昔至今一直是這些「基督教」姊妹教會之間的爭論點。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結束時,分裂的情勢成為更加明顯。這乃是黑暗時代的開始。對基督教來說,黑暗時代的確是一個在知識上蒙昧無知的時代。這時,基督教的福音之光已被基督教國的黑暗所籠罩。

宗教的黑暗對團結毫無幫助,前坎特伯雷法政會長沃達姆(Herbert Waddams)說:「基督教世界的各派系不斷尋求一種它從未獲致的團結。情形並不是原先有全面的統一,後來才被打碎了。」他補充說,有人以為「基督教國曾經一度是個團結統一的教會,這樣的念頭只是想像的產品而已。」

一個「孩子」誕生了

這「孩子」在公元800年的聖誕日出生,長大後被稱為神聖。教皇利奧三世和東方教會斷絕關係之後,在公元800年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西帝國遂告誕生。西帝國經過短期中斷之後在公元962年復興,後來更以一個更誇張的頭銜自稱——神聖羅馬帝國。

其實,羅馬帝國一詞已經是個錯誤的名稱。它的大部分領土,包括現在的德意志、奧地利、捷克西部、瑞士、法國東部和低地諸國,均在意大利國境之外,由於帝國中的德意志諸邦和德國諸侯佔優勢,後來遂正式更名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把宗教和政治混合起來。《柯利爾百科全書》解釋,當時流行的主張是,「世上應該只有一個單一的政治元首,與公教教會攜手合作,兩者各自持有神授的活動範圍和權威。」但界線的劃分許多時變得模糊不清,因而惹起爭論。尤其在十一世紀中葉至十二世紀中葉之間,教會與國家為了爭奪歐洲領導權而爭吵不已,有些人認為宗教干預政治是不自私和有理的,可是正如作家沃達姆承認,「毫無疑問,教皇的權力野心在事態的發展方面的確擔任重要角色。」

神聖羅馬帝國最後存在的150年間,國勢已衰微到僅是若干個各自為政的國家共同接受一位皇帝的鬆懈管理而已。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對這段歷史時期所作的描述可說是再適切不過:它「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不是帝國」。最後,在1806年,由於年老力衰、乏善可陳,這個「神聖的孩子」遂告死亡。在1871年,它復興成為第二帝國,但不及50年之後在1918年崩潰。1933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開始進軍歐洲,最後在1945年隨著柏林被攻陷而落得一個屈辱的下場。

德國人在西方所操的影響

德語參考文獻《邁耶圖解世界史》(Meyers Illustrierte Weltgeschichte)列舉出「支持中世紀歐洲的三大支柱:……受羅馬後期所模鑄的古典遺產、基督教和德國民族從祖先承受的傳統。」德國作家納克(Emil Nack)證實這點,說:「昔日德國民族每年的節日許多時以基督教節日的形式繼續出現,因為教會,正如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指出,把許多異教節日改變成基督教的節日。」

遵守這些宗教節日並不暗示德國民族具有深刻的宗教意識。已故研究德國宗教的權威人士休斯勒(Andreas Heusler)形容他們的宗教說:「受禁止的事很少,所要求的也不難做到,包括任何正統的神話在內。人只要獻了祭、納了神殿稅、對聖所沒有表示不敬、對諸神沒有寫出嘲笑的打油詩,就被認為是虔誠的人了。」他下結論說:「這根本不能算是宗教熱情。……德國人的理想主義並不在於宗教。」

古代德國民族雖然相信有多位神,卻認為其實有一個甚至更高的力量存在,這股力量是創造諸神的。作家納克解釋,它便是「命運的力量」。他聲稱,「命運的力量是不受獻祭或禱告所左右的。」雖然如此,人卻不把命運看作是「盲目武斷的」,因為它按照自然律則而運作。是故,人被視為「具有自由意志而非犧牲者」。

德國的宗教根源於大自然。獻祭多數是在戶外——例如在叢林和森林裡——舉行。德國神話聲稱有一棵名叫伊格德拉西爾的宇宙樹,諸神每日在那裡開庭。《宗教百科全書》描述它說:「[它伸向]空中,枝葉散布全世界。……樹的象徵……也由其他傳統反映出來。例如,在古代巴比倫,宇宙樹「基斯干奴」生長在聖所。……在古代印度,宇宙由一棵倒栽的樹所象徵。……[可是],沒有證據證明伊格德拉西爾的概念含有任何猶太-基督徒的因素在內。」

鑑於這樣的背景,在一些深受德國民族宗教所影響的國家裡,人們時常相信宿命論而宗教意識不強,並且喜歡說:『大自然便是我的神!』因此,德國宗教引進基督教國的許多異教習俗均與大自然有關,是可以理解的。聖誕節的習俗,例如張燈結彩和以槲寄生作裝飾、焚燒聖誕柴或陳設聖誕樹等,只是其中幾個例子而已。

同時,在東方

東方教會一方面與西方教會時常反目,它本身的內部也並不和睦,從所謂「聖像破壞之爭」足以見之。這些聖像與西方教會常用的立體偶像不同,它們是平面的宗教偶像或圖像,包括浮雕細工在內。聖像所繪的通常是基督、馬利亞或「聖者」。據貝特斯學院的斯特朗(John S. Strong)聲稱,畫像在東方如此流行,以至畫中人物「被認為直接反映出它們所代表的人物,……[並且]充滿神聖的力量而具有施行神跡的潛力」。不過,在第八世紀初期,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下令禁用聖像。這項爭論直至公元843年才獲得最後解決。自那時起,東方教會獲准使用聖像。

東方教會分裂不和的另一例證來自埃及。因為有些埃及天主教徒說科普特語,其他的則說希臘語,這兩個語言集團對於基督的本性意見並不一致。雖然拜占庭的教會當局拒絕承認這件事,其實埃及有兩個對立的教會存在。兩個陣營都各出奇謀,要使自己一方的主教取得亞歷山大牧首的地位。

今日,東方教會仍然處於分裂狀態。例如,東方有一個稱為東儀天主教的教派仍然服從羅馬教皇的管轄權。另一方面,東正教會和其他所謂較小的東方教會卻不願如此行。

洞若觀火

英國教會教士沃達姆指出,在這個既不神聖、亦非羅馬、更不是帝國的集團結束之前許久,「基督徒彼此仇視的傳統態度已根深柢固地植在東方基督徒的心中。」不錯,「基督徒」仇視「基督徒」的罪,即使在暗中進行,也不能逃過天上的注意。相反,天上是對此洞若觀火的。

基督教國分裂之家的罪行在地上也沒有受人忽視。例如,公元第七世紀有個傑出的阿拉伯人便留意到這件事。關於這個人,教士沃達姆說:「他從旅行和左右的人獲知基督教的許多事,」「他留意到基督徒當中有許多爭論」而對此大起反感。這人於是找尋一種優於分裂的基督教國所提供的信仰。他找到了嗎?在1990年的今日,世上有百分之17的人口擁護他的主張。這人是誰?他對於「順服神的旨意」有什麼感想?我們會在下期提出答案。

[第31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羅馬帝國衰亡時(公元476年),基督教國分裂為六個主教的勢力範圍。這六個主教——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耶路撒冷、薩拉米斯、塞浦路斯——彼此勾心鬥角

羅馬

君士坦丁堡

安提阿

薩拉米斯

耶路撒冷

亞歷山大

[第30頁的圖片]

耶穌和馬利亞的聖像(宗教偶像)

[鳴謝]

Pictorial Archive (Near Eastern History)Est.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