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獨特的洞穴居民
《儆醒!》雜誌駐肯尼亞通訊員報導
這是一條許久以來由行人踩出來的小徑。我們沿著小徑向前行。瀑布從陡岩頂上奔瀉而下,水的回聲透過樹的枝子響徹了這個杜松森林。跡象顯示我們要走的路已接近盡頭了。就在上面,有一個張著大口的洞穴,我們遠道而來所要看的動物——埃爾貢的象群——就常常躲在這些洞穴裡。
洞穴的入口高約8米,闊約8米。我們行近洞口之際,熱切的期待令我們大感興奮。可是,聽到蝙蝠飛行時發出的聲音很快便證實了一個不妙的預感。我們若非來得太遲便是來得太早。洞穴的幼砂地面上的蹄跡證實象群來過,但已經走了。
可是,我們何以竟希望在這座高達2000米左右的山上——更不用說在一個洞穴裡——看見象群呢?這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以山上的洞穴為家
錐形的埃爾貢火山橫跨肯尼亞和烏干達的邊境。這是東非洲最高的山之一,聳入雲霄4320米。有些人推測,這座山在未受侵蝕作用所損毀以前,甚至終年積雪的乞力馬扎羅山峰也相形見絀。這座山在富於異國情調的森林、溫泉和湖泊之上時隱時現。可是,也許埃爾貢最令人驚異的特色是山上眾多的洞穴。我們一心要看的象群便住在這些洞穴裡。
有一個時候,這些洞穴是科尼族人,也稱為埃爾貢馬賽人,的棲息地。有些人認為這座山是從他們得名的。科尼族人於300多年前首次遷到這裡。第一個來到這地區探險的白人——約瑟·湯姆森——於1883年抵達時,他發現某些洞穴中竟建有村落。這無疑令他大感意外。
雖然有些馬賽人仍住在山麓較低地區的洞穴裡,但以大部分而言,馬賽人已捨棄了這些洞穴住所。後來,空置的洞穴變成了森林裡的動物的棲身之所。野牛深受洞穴裡泥漿的吸引。蠑螈和燕子則喜歡到洞裡捕捉其中水坑所引來的美味昆蟲。
奇怪的是,這些洞穴竟對它們那最出人意表的住客——象群——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時至今日,這些龐然大物仍不辭勞苦,拖著4-6公噸的身軀,行經狹窄峻峭的山路來到這些洞穴裡。究竟什麼吸引牠們來到這裡呢?
採鹽者
原來牠們在洞穴裡找到自己的龐大身軀所渴求的飲食補劑。在正常情況下,植物已在牠們飲食中供給了足量的鹽;可是,在這麼高的地方,土壤中的鹽分已被雨水沖掉了。於是象群便不惜長途跋涉來到這裡,為要攝取可以在山洞內柔軟的集塊岩中找到的硫酸鈉(元明粉)。
為了得到鹽,象使用一種異乎尋常的方法。牠們把象牙插進洞壁一處參差不齊或有裂縫的地方。接著,牠們用自己那像推土機一樣的身體使勁地猛推,目的是要將牆上一塊塊的石頭撬鬆。牠們用鼻子把石頭送到口裡之後,便用堅牢的臼齒將石磨碎,然後將砂礫和鹽一起吞下去。牠們一次復一次地如此行,直至吃夠了才罷休。事後在幽暗清涼的洞穴裡好好睡一覺看來有助於消化。
饒有趣味的一點是,雖然象的長牙在一生中繼續生長,但這些象的長牙卻時常磨損到剩下一短截。這便是牠們為了攝取鹽分所付出的代價。
象在洞穴內外逗留了數星期之後,便會再次想到別處走走。於是牠們列隊走到竹樹林,輕嘗幼嫩的竹筍,或吐嚼堅韌的樹皮。象每天大約花18小時進食,耗掉多至180公斤的葉子。然而,由於渴求鹽分,遲早牠們會再次被吸引到埃爾貢的洞穴去。
鑑於象不但喜歡流浪,而且數量不多(一百頭是個樂觀的估計),難怪我們沒有看見這些集體移動的長牙動物。
象終於來了!
翌日早晨,我們離開營地,靜靜地駕車穿過沐浴在朝露中的森林。林裡滿是疣猴和各種鳴鳥。突然,我們聽見劈啪一聲,接著鄰近茂密的灌木都搖動起來!於是我們悄悄走到距離喧鬧聲數米之遙的地方。
我們默不作聲,靜靜等候。有一道高大的灌木籬笆跟我們的路平行。我們隱約聽見籬笆後面有軀體移動的聲音。最後,這些羞怯的動物中有一頭年幼的雄象厭倦了我們的捉迷藏遊戲,便從樹叢裡衝出來,跑到距離我們車子三米之處站定。幼象英姿颯爽,赭中帶紅的膚色在朝陽下鮮豔奪目。雖然牠個子短小,牠那來勢洶洶的樣子卻令人肅然起敬。
我剛好來得及對準照相機去拍攝這個千載難逢的鏡頭。可是快門竟無法按下,原來膠卷用光了!這時,一頭母象走出來,護送著幼兒在我們的車子前面經過。我重新裝上膠卷時,牠們走到老遠的地方去了。我無法從這麼遠的距離拍得一幅壯觀的特寫。不過,我仍拍了一張照片去證明我見到這些龐然巨物。
牠們是多麼令人驚異的動物!牠們能夠一聲不作,靜得像老鼠,但卻比一部汽車還要重。牠們的身量比有些貨車還要大,但卻很少為人所見。可是,不要因此就不願來探訪一下肯尼亞獨特的洞穴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