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2 4/8 7-8頁
  • 愛滋病——父母和兒女所應當知道的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愛滋病——父母和兒女所應當知道的事
  • 警醒!199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你該知道的事
  • 什麼人有染病的危險?
    警醒!1986年
  • 愛滋病——青少年所面對的重大危機
    警醒!1992年
  • 愛滋病何以蔓延得那麼廣泛?
    警醒!1989年
  • 愛滋病——我有染上的危險嗎?
    警醒!199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4/8 7-8頁

愛滋病——父母和兒女所應當知道的事

對許多染上愛滋病的青少年受害者來說,很不幸的是,由於有很多成年人對愛滋病一知半解而懷有偏激的想法,以致令這些青少年的難題更錯綜複雜。有許多事例表明,父母們把自己對愛滋病患者所懷的偏見灌輸給兒女。即使醫生已經明言沒有危險存在,有些校務主任和校長仍然拒絕讓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學生上課。因此,兒女若染上愛滋病,父母便會三緘其口。他們害怕兒女被排斥、凌辱或甚至受到更糟的待遇。有些事例表明父母們的恐懼是不無理由的。

舉例說,一位母親由於害怕惹上麻煩,以致禁止她那染上愛滋病的女兒跟鄰居的兒童玩耍。「你不想讓鄰居知道你的孩子染上愛滋病,因為人們會做些古怪的事。」報告顯示,她並沒有誇大其詞。父母們發覺甚至最親密的朋友和鄰居也避開他們。朋友在街上寧願掉頭而去,也不願停下來跟他們打個招呼。人們對愛滋病的恐懼導致極端的偏見。一個家庭若有孩子受愛滋病病毒所感染,當這家人進入餐館時,顧客會大聲咒罵,急忙離去。有些病童的父親被解雇。另一些人收到炸彈恐嚇。還有些人的住宅甚至被人縱火。

染上愛滋病的兒童時常成為同學惡毒取笑的對象。一位由於輸血染上愛滋病的受害者屢次被同學指控為同性戀者。他們奚落說:「我們知道你其實是怎樣染上愛滋病的。」病童的家庭受到教會的其他成員所迴避。卑鄙的匿名信件接踵而來。門前的草地被人拋擲垃圾。甚至有人開槍擊破一個前窗。

「這是一件沒有人敢提及的事,」一位有孩子染上愛滋病的母親說,「結果令當事人十分寂寞難堪。」《紐約時報》評論說:「美國有1736名13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為染上愛滋病,其中大部分均由於所染的惡疾而受到歧視;他們被迫不將病情向健康的友伴或同學透露,因為恐怕受到排斥。」《多倫多明星日報》則評論說:「甚至在患病的少年死去後,許多家庭依然害怕透露真相,恐怕進一步加深喪子之痛和落寞之感。」

你該知道的事

要知道愛滋病對任何人都是一律看待的。不論富人、窮人、年稚的和年長者,人人都可以受到感染。在有些國家裡,青年人對愛滋病只略懂皮毛。紐約市一位愛滋病專家指出,大多數人對於「愛滋病對青年人構成多麼嚴重的危險均懵然不覺」。

舉例說,對美國一個大城市的青年人所作的研究透露,接受調查的人有百分之30相信若及早醫治,愛滋病是可以治愈的。可是迄今愛滋病仍是不治之症。有三分一的人不曉得,觸摸病者或使用病人的梳子並不會使人染上愛滋病。對美國另一地區860位16至19歲的青少年所作的進一步調查顯示,百分之22的青年人不知道愛滋病病毒可以由精液傳染,百分之29則不懂得愛滋病可以藉陰道的分泌傳染。

在整個潛伏期以及病徵實際出現之後,愛滋病患者均有傳染性而可以將病毒傳給別人。可是,單是與患者握手或擁抱並不會使人染上愛滋病,因為病毒在人體外會迅速死去。類似地,愛滋病病毒並不會像有些人所恐懼一般,在抽水馬桶的坐圈上存活。學校的校長和教務主任擔心健康的學生使用患愛滋病的同學剛用過的飲用噴泉而染上絕症嗎?專家們說這些恐懼其實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病毒根本無法藉此進入未受感染的人的血液裡。

時常有人問醫生用針穿耳孔是否有危險。專家們承認,假若使用帶有病毒的器具,這是可以使人染上愛滋病的。那末,接吻又如何?一位專家說,「如果愛滋病人或受到病毒感染的人吻你,而你的嘴唇或口腔有個流血的創口或潰瘍,那便有受感染的可能,雖然機會頗微。」可是,這個可能性是不能完全抹殺的。

即使有若干令人生疑的病徵出現,你能夠探知自己是否染上愛滋病的惟一方法便是由醫生加以詳盡檢查及接受血液檢驗。

最後,你若是個孩童,要對父母開誠布公。即使其他人捨你而去,父母仍會與你在一起,給你所需的安慰和幫助。要明智地拒絕吸毒和婚前的性關係。這樣行可以拯救你的生命。許多由於性不道德或使用針筒吸毒而染上愛滋病的青年人承認,他們受到不良交往所影響。使徒保羅的話現今無疑對他們深具意義。「不要受騙。不良的交往會破壞有用的習慣。」——在有些事例上,代價可能是你的性命。——哥林多前書15:33,《新世》。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