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拉邦的「飛行」蛇舟
《儆醒!》雜誌駐印度通訊員報導
「天哪!這些怪物到底是什麼東西?」內維爾驚嘆道。內維爾是我的澳大利亞籍朋友,他看見一些黑色物體朝著我們的方向疾馳,不禁驚叫起來。這些物體速度甚快,好像在水面上振翅飛行一般。
我的朋友無法安於座位上。他攀上木看台,伸長脖子,希望看得清楚一點。這是他首次觀看一場蛇舟賽。
雖然蛇舟距我們差不多有一公里多之遙,但我們仍能聽見充滿節奏感的鼓聲以及尖銳刺耳的哨子聲。後來,隨著這些飛快的船兒載著其上100名水手邁向終點時,群眾變得興奮若狂。狂熱的群眾為自己所擁護的蛇舟隊打氣,不論老幼,他們都瘋狂地跳躍鼓掌。穿著得鮮豔奪目的婦女用力地舞動她們的絲手帕。這僅是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阿勒皮所舉行一年一度的尼赫魯杯蛇舟賽的前奏而已。
蛇舟是水上節期的一項特色,這些節期通常在特拉萬科爾中部低窪區的河流和水道上舉行。『但蛇舟究竟是什麼?』你也許會納罕問道,『這個節期的起源如何?』
蛇舟節起源
蛇舟原本是戰爭用的船隻。現代的喀拉拉邦曾有一段時期受當地一些邦主或藩王所統治,他們各自割據了一塊細小領土。當時戰火頻常,小小衝突便可以觸發戰爭。五艘蛇舟已經相當於一位藩王的全部海軍力量。
後來,一位勢力強大的統治者征服各小邦,統一全境;至此,蛇舟便只有權充展覽品了。每逢節日,人們便會把蛇舟裝飾一新,然後用來歡迎到訪的顯要領袖和僧侶。在這些重要場合,不時有蛇舟賽舉行。1952年,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訪問阿勒皮,觀看了一場蛇舟賽。他當時看得興高采烈,一時忘形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年紀和安全,竟然縱身跳上得勝的蛇舟上,與其他人一起拍掌高歌。他後來送出一尊銀色蛇舟獎座作為禮物,日後也就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尼赫魯杯蛇舟賽,這正是我和朋友所觀看的蛇舟賽了。
昔日的文化遺跡
蛇舟是一種狹長而帶流線型、色澤光亮的獨木舟。它們的長度從25至30米不等,最寬闊的部分也只有1.5米左右。有些蛇舟的船尾部分離水面6米高,形狀酷似眼鏡蛇的頭部,蛇舟亦因此而得名。但蛇舟的船首卻尖削得像鳥喙一樣。
人們現今已甚少建造這些歷史悠久、罕見的文化遺物了。目前已甚少有技術精湛的專業工匠,那些世代相傳的木匠後人,願意嘗試動工進行這項艱巨的造船工程,因為建造工程要耗用巨量昂貴的木材,以及數月的艱苦工作。蛇舟一旦建成,便需要在日光下曝曬,然後塗上一層用蛋白混和了的油脂,有助於它「飛」得更快。
訓練一支蛇舟隊參賽也絕非易事。大約有一百位划手持著短槳,在船上分兩排而坐。另外有兩、三人則手持較長的船槳,站在船尾負責掌舵。為了使划手齊心奮力划船,有專人負責用木槌打鼓以壯聲勢。另外至少有六個人同船沿途不停地為划手打氣,他們一邊有規律地拍手和應,一邊吹哨子、吶喊助威。
賽事進行得越來越激烈,打鼓的節奏也隨之而加快,眾槳齊舞,和諧一致。船上兩旁各50枝木槳合一地上下揮舞,船兒看來儼如在振翅飛行。我的朋友就是為了這番景象而感到萬分驚訝,由於船兒彷彿僅在水面上掠過,這使他看得目瞪口呆。
參賽的健兒需要極度集中精神,大家都必須群策群力。只要其中一位划手稍一分心,便有可能使全隊陷於混亂。由於這緣故,對手蛇舟上的歌手會故意發出一些怪聲和故弄玄虛,目的是使對方分心。每隊為求勝利都各出奇謀。
有一次,一位蛇舟隊隊長把一隻猴子放在船尾。猴子一時嘰嘰喳喳地大叫,一時又露齒而笑,這時敵方的隊長便曉得是怎麼一回事了。他非但沒有受到激怒,反而高聲喝采,甚至脫掉衣服,一絲不掛地站在船尾。他的詭計得逞了。在敵方的隊員不約而同地瞧著他之際,他自己的隊友則繼續奮力前進,結果得勝了。在這個隊長看來,賽敗的恥辱比赤裸的恥辱更難受。
村子裡若能擁有自己的蛇舟乃是很大的榮譽,村民若能在蛇舟賽上奪標,則更是無上的光榮。比賽舉行時,全村的人都會出動參觀賽事,為自己的隊伍打氣。狂熱的群眾無懼惡劣的天氣,甚至冒著傾盆大雨,不怕叮人的蚊子,站在及膝的泥濘中觀看賽事進行。競賽隊伍的支持者時常發生衝突,他們甚至大打出手,有時彼此間的宿怨要留待來年算帳。
如今已不再有藩王互相爭奪領土的統治權,像他們的祖先在以往所為的一般。然而,這種競爭精神卻在喀拉拉邦那大受歡迎的蛇舟賽中繼續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