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3 6/8 14-17頁
  • 保存與世無爭的厚皮動物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保存與世無爭的厚皮動物
  • 警醒!199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象兒的沐浴盆
  • 文明種下禍根
  • 亞勒國立公園
  • 象牙何價?
    警醒!1998年
  • 道別在此時?
    警醒!1990年
  • 納米布的沙漠生還者
    警醒!1993年
  • 非洲森林的龐然大物
    警醒!1978
查看更多
警醒!1993年
《警》93 6/8 14-17頁

保存與世無爭的厚皮動物

「看!那些漂亮趣致的娃娃多麼可愛!你是指那頭向我們迎面走來,名叫蘭克,只有七個月大的小傢伙嗎?還有那八個月大,羞人答答的小姑娘簡沙娜?以及這些滿身剛長著硬毛,匆匆忙忙從森林走出來的象兒?牠們在趕著做什麼?噢,難怪,原來餵飼的時間到了!你每天餵哺牠們五次,每次給每頭象兒七瓶奶,而一瓶奶的容量是整整一公升?那末,象兒每天的食量便是35公升了!難怪即使只有幾個月大,每頭象兒已重約90公斤了!」

我們正在參觀斯里蘭卡的平納維拉幼象收容所,它離首都科倫坡約85公里遠。一些在森林裡發現的被遺棄或受傷的小象,都被送到這裡來,獲得照顧和飼養,直至長大為止。我們參觀時,那裡約有15頭幼象。牠們通常會被安排與成年大象一起生活,分散在一大片空曠的樹林中。但是當餵飼時間一到,飼養員便會召集小象前來領食配給的牛奶。這些小孤雛絕不怠慢,準會盡快趕到拿著滿滿的奶瓶的飼養員那裡去。

牠們將象鼻繞在頭上,張開大口,一俟飼養員從奶瓶倒出牛奶,便以最快的速度吞咽下去。橡皮奶頭在這些奶瓶上派不上用場了!奶湧流出來,有時從牠們的口角兩旁溢出。飼養員把一頭較大的幼象用鏈子拴住,好讓較小的娃娃有機會進食。牠對這種「歧視」十分不滿,煩躁地不停搖動身子,舉高象鼻,並且用尖銳的叫聲提出抗議。一旦這些娃娃飽餐之後,牠們便會圍繞著你,依偎著,甚至將象鼻纏繞著你的腿部來博取注意。

象兒的沐浴盆

傍晚乃是沐浴時間。飼養員趕著所有大小象兒,聯群結隊,沿路朝著800米外的馬哈河畔一起進發。馬哈河是一道淺而寬闊的河流,水面露出一些大而扁平的石頭。那裡有三、四個婦女正在洗濯,將衣服在石頭上拍打,以除掉污漬,然後將洗淨的衣裳鋪開曬乾。從遠處望去,有如一張彩色繽紛、美麗奪目的被子蓋在石上。馬哈河對岸接壤是大片茂密的熱帶森林,勾畫出一幅風光如畫的美景,而這條河則有若為象兒準備的天然巨型浴盆一般。

象群早已急不及待跑到河心,娃兒們搶在前頭。然而,大家對於應否躺臥在水中卻猶豫未決。飼養員於是將水潑在牠們身上,又用長竿子推動牠們。象兒既受到鼓勵,便將身體沒入水中,享受一個清涼透心的浸浴。有些大個子將整個身軀和頭部都浸在水裡,卻把象鼻的頂端豎出水面,充當通氣管以維持呼吸。經過驕陽的曝曬,河水準能教牠們那厚厚的皮膚感到清涼舒暢——牠們名為厚皮動物,意即「擁有厚厚的皮膚」。

國立動物園的主管布拉德利·費爾南多先生負責督導幼象收容所的工作。他向《儆醒!》雜誌的採訪員講述動物園的宗旨:「最初,我們的目的只是讓這些象娃子活下去。後來,長遠的目標是要繁殖一群大象。」

可是,這些秉性馴良的亞洲厚皮動物怎會有敵人呢?雖然與牠們的非洲表親相比之下,斯里蘭卡的大象體型確是細小得多,不過一頭成年大象仍然重達四噸或以上,站起來肩膊足有三米高。僅憑這龐大的身量,已經足以使絕大多數的掠奪者卻步不前。一如其他國家的獅子和老虎,斯里蘭卡的豹子面對一頭成年大象時也退避三舍。

那麼誰是大象的敵人呢?答案是人類。大象需要土地,人類也要;當人類佔據地土,斯里蘭卡的象群便瀕臨絕種了。至少,這乃是《亞洲週刊》(英文)的看法:

「古代斯里蘭卡的帝王將保護野生動物視為一項神聖任務。他們頒下詔書——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保護自然生物法例——興建龐大的儲水庫時在周圍設立禁獵區。雖然他們准許狩獵活動在其他地區進行,可是,大象卻從不會由於食用或消遣性質的緣故而遭捕殺。只有帝王才有權捕捉大象,訓練牠們加入成為皇室或宗教遊行隊伍的一部分,或用作養馴了的馱獸。在殖民地政府統治期間,這些法例已一一廢棄了。捕獵大象遂成為一項大行其道的狩獵活動。」

文明種下禍根

昔日,人絕不會以獵殺大象作為消遣和娛樂,但是,當西方文明連同它的狩獵者抵達斯里蘭卡,這種態度便改變了。獵象者的心態又如何?J.埃默森·坦南特所著的《錫蘭自然歷史綱要》一書指出:「一位官員,羅傑斯少校,捕殺了超過1400頭大象;另一位蓋維上尉因為獵殺了七百多頭象而聲名大噪;路政專員斯金納少校也不遑多讓;至於那些不那麼野心勃勃的獵象者,他們所殺的數目也相差不遠了。」

坦南特進一步透露當時的殖民地政府以幾個先令作為獵殺每頭大象的酬金。牠們被視為有害的動物。在幾年間,已經有5500頭象因獎金而被人捕殺。坦南特總結說:「錫蘭[今斯里蘭卡]的狩獵者不斷屠殺大象,看來他們是受一種破壞性的心態所影響,因為這些狩獵者從來沒有實際好好運用大象的屍體,只是任由它腐爛發臭,污染了森林的空氣。」在斯里蘭卡,象牙並非獵殺大象的主要因素,因為「錫蘭大象長有長牙的,百中無一。少數擁有長牙的都全是雄象。」

《亞洲週刊》繼續敘述大象家族怎樣從殖民地時期起日漸凋零:「牠們的森林禁獵區再不受皇室詔書的保護,於是紛紛被人開墾成為茶園了。1800年,大約有5萬頭象活在這個島上。到了1900年,數目降至1萬2000頭。今日,即使經過50年嚴格執行保護自然生物條例後,象群的數目仍不及3000頭。」即使有長牙大象的比例從1比100進至1比20,《亞洲週刊》依然否定了屠殺大象的主因是為了大象的象牙。這份刊物接著道出斯里蘭卡大象瀕臨絕種邊緣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威脅乃是人類的貪婪,他們貪得無厭地索求地土。隨著耕地範圍不斷擴闊,以致日漸侵佔牠們的自然棲息之所,斯里蘭卡大象便瀕臨絕種了。」

亞勒國立公園

蘭真·費爾南多博士是斯里蘭卡保護野生動物和自然資源協會的會長,他向《儆醒!》雜誌透露:「主要由於本會多年來的努力,斯里蘭卡於1898年在亞勒設立了首個野生動物保護區。1938年,亞勒成為了我們第一個國立公園,此後其他地區也相繼設立禁獵區。我們將這些公園視為國寶,要使它們繼續成為一切珍貴野生動物的庇護之所。」

我們早已計劃到亞勒國立公園一遊,費爾南多的推介令我們興趣大增。我們謝過了平納維拉幼象收容所的飼養員的熱誠款待,便與正在馬哈河裡享受沐浴之樂的大小象兒揮手道別(不知牠們有否留意),然後向亞勒國立公園進發。

我們在海邊的平房住了三個晚上。一位導遊用車載我們參觀周圍的動物,但我們卻不可下車瀏覽。我們看見野鹿、野豬、幾隻大蜥蜴和很多美麗的雀鳥。一隻孔雀展開華麗奪目的屏子,跳起求偶舞來。織巢鳥的家高高掛在樹梢上,色彩鮮豔、莊嚴華貴的鸛鳥令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雖然園內有豹子,令人失望的是我們沒有機會看到牠們。可是,我們卻看見一些老朋友,幾頭亞洲大象。牠們看來與世無爭,在受到保護的家園裡閒遊,感到心滿意足。

象群的確需要很多空間。隨著人口爆炸,宜於耕種的土地供不應求。對於政府是否仍會首尾一貫地堅持保護象群的承諾,自然資源保護者對此深表關注。隨著時間過去,答案自有分曉。——《儆醒!》雜誌撰稿人執筆。

[第15頁的圖片]

大象在沐浴時,飼養員誘導大象橫臥在水裡,用象鼻從水底呼吸

[第16,17頁的圖片]

在森林裡被遺棄的幼象在平納維拉受到撫養長大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