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隱藏在內心的痛苦
你可以從人群中認出他們嗎?他們臉上有沒有顯露孤單的感覺?與你打招呼時,他們的笑容能夠遮掩內心的寂寞嗎?從他們走路的樣子和姿勢,你可以看出嗎?請留意一位獨自坐在公園長凳上的老人家,或者一位單獨去參觀藝術博物館的年輕女子——他們正備嘗孤寂之苦嗎?讓我們觀察一下三代人,母親、女兒和外孫,在購物商場閒逛的情景。表面上她們很快樂,但你可以肯定這是她們的真正感覺嗎?請考慮一下你的同事。你也許知道他們為人樂觀,有親切的家庭,有充裕的收入可以享受舒適的生活。但是,其中一位竟認真地說,「我很寂寞。」這樣的事有可能發生嗎?一名快樂、活躍的青少年感到孤寂的可能性又有多大?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會令你吃驚。
按照《韋氏第九新大學辭典》,「寂寞」的定義是:「導致一種黯淡淒涼或孤獨可憐的感覺。」這是一種有所欠缺、心靈空虛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並非總是可以從外表辨認出來的。一位研究人員說:「在我們的社會裡,寂寞是我們對別人——有時也對自己——隱瞞的祕密。羞恥已成為寂寞的附屬物。大眾人士都假定,如果你感到寂寞,這必然是你自己有點不妥;否則你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對嗎?」有時寂寞可能真的是咎由自取,特別是當我們對別人懷有過高的期望或要求的話。
孤單的女子
看來有些專家同意,女子不論年紀多大——特別是已婚的——對生活的期望都較男子為高。寡婦、離婚婦女和年紀較大的獨身女子有時會感到孤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些在表面看來享有幸福婚姻和家庭的女子又如何?請考慮一下一位40歲教師的例子,她嗟嘆說:「我沒有時間和朋友來往;我對這件事感到極之遺憾。然而,這樣說卻令我感到有點滑稽。我又怎能抱怨自己感到寂寞……呢?畢竟,我有一段美滿的婚姻、可愛的兒女、一所美麗的房屋和一份我所喜愛的工作。我對目前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我仍然覺得有點不足。」
雖然女子會專心愛丈夫,她們的配偶也作出同樣的回應,但這種愛卻未能滿足她們對友誼的需求。上文提及的教師解釋說:「儘管丈夫是我的摯友,這並不足以補償我對知心女友的渴求。男子可能會聆聽,但女子卻會留心傾聽。我丈夫不想知道我怎樣受難題困擾。他只想立即採取行動將難題解決。但我的女友會讓我傾訴心聲。有時我真的只需要向人抒發內心的感受。」
女子失去配偶時,不論是由於死亡抑或離婚,她的情緒會受到很大衝擊。她開始感到孤單寂寞。悲傷的寡婦或離婚女子不但需要向親友尋求支持,同時也需要鼓起勇氣面對現實。雖然失去配偶是一生的缺憾,但是她必須明白,她絕不能讓這項損失成為日後生活的障礙。有些專家發覺,性格剛強的人通常會比其他人較快克服寂寞。
至於誰的痛苦較大——寡居的人還是離了婚的人——各有不同的意見。《五十歲以上》這本雜誌報導:「每逢我們邀請一些離了婚的人去加入寡居人士互助小組,雙方最後總是為誰的痛苦較大這個問題而爭辯。寡居的人說,『嘿!至少你的配偶還活著,』離了婚的人則說,『嗐!你從未試過像我一樣被人拋棄。你未嘗過失敗的滋味。』」
孤單的男子
論到應付寂寞,男子絕不能在這件事上誇耀自己比女子強。「男子處事比較實際多過訴諸感情,」美國退休人士協會寡居人士服務部的節目編排專家安妮·施圖德納說,「女子會不斷重提她們在感情上所受的創傷,但男子卻寧願嘗試再婚,也不願正視悲傷。」男輔導員可能需要用相當多時間才能使鰥夫逐漸透露他們內心的感受。
有些專家發覺,男子與女子不同,他們寧願向女友吐露心事,也不願向另一位男子傾訴。羅徹斯特大學研究寂寞的權威拉德·惠勒醫生透露,男子不會衷誠地互訴心聲,因此無法彼此在感情上引起共鳴。「喪妻之後,男子需要逃避感情上難以忍受的孤寂,加上其後他們主動向女友抒發感受。這也許可以說明為何男子在喪偶或離婚後,以一般而言都比女子較快再婚。」——《五十歲以上》雜誌。
孤單的青年人
兒童和青少年感到孤寂的原因有很多,通常與成年人感到寂寞的原因類似。遷往一個新環境;要離開自己的朋友,在新學校裡不受同學歡迎,不同宗教和種族背景,分裂家庭,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被異性拒絕——上述各種情況都是促成寂寞的顯著因素。
小孩子需要有人與他們一起玩耍。他們需要感情上的支持和了解。他們需要別人愛護,個人價值得到確定。他們必須知道其他人是忠實和值得信任的。受愛護的小孩子會感到安心,並學會怎樣對別人表現愛心。這樣的群體支持可以來自不同方面——家庭、同輩,甚至寵物。
由小學初期直至大學,男生和女生通常都受到同樣程度的孤寂所折磨,原因常常是由於得不到同輩接納。「我感到難過是因為我孤零零一個人,兼且我又沉默寡言,」一位女高中生嘆息說,「我只是聽老師講課和做作業;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事可做了。在空閒的時候,我總是坐著畫點東西或做些類似的事。人人都在彼此交談,可惜沒有人與我傾談。……我知道我不能永遠遮掩自己的感覺。但目前我可以做到的,就是掩飾自己。」
然而,我們不能總是歸咎於別人的冷漠和勢利。一個人可能在行為或社交方面有難題,例如極度害羞、喜怒無常、過於衝動及與同輩合不來等。殘障也可以令不同年紀的年輕人自慚形穢而飽嘗孤寂之苦。除非他們為人堅毅爽朗,否則便很難抵受這樣的打擊。
必需決心幫助自己
論到嘗試克服寂寞一事,富勒頓加州大學的健康教育學家多洛雷斯·德爾科馬指出一項關鍵性的事實:「當事人需要作出由衷的努力。他始終要正視自己的難題,因為無論別人怎樣設法幫助他,惟一能夠使他成為較外向的人就是他自己。」
沃倫·瓊斯博士指出,那些難於作出調整的人乃是具有孤僻傾向的人:「這些人的作風,不知不覺間會使人難於親近。有些人不懂得怎樣聆聽,只顧得滔滔不絕地說話,使別人無法參與交談。對人對己,他們都有敏於挑剔的傾向;他們很少提出問題,並且時常由於說話刻薄或惹人反感而損害友誼。」
這些人基本上說來缺乏自尊;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些人則缺乏社交技巧而不懂得怎樣與人相處。論到這樣的人,治療專家伊夫林·莫舍塔說:「孤寂的人對自己沒有多大好感。由於預期自己不會受人接納,他們乾脆不向人伸出友誼之手。」
可是,與傳統的看法剛相反,研究人員發覺上了年紀的男女比年輕人較少感到寂寞。他們不知道確實原因。此外,他們發覺老年人感到孤單,多數是由於缺乏朋友,而不是由於缺乏親人。「這並不是說家庭關係對老年人不重要。他們會找家人幫忙。但他們可以有許多家人幫忙,只要沒有朋友,就仍然會感到非常寂寞。」
需要有知心密友
不論男女老幼,知心密友有時能夠滿足一項連家人親屬也不能提供的需要。人需要朋友,需要有一位可以傾心吐意、又不用害怕對方會傷害自己的密友。沒有這類朋友,寂寞之感便可能加深。論到這樣的朋友,美國散文作家拉爾夫·沃爾多·埃默森寫道:『朋友是個可以在他面前暢所欲言的人。』你可以向這個知己透露所有心事,而無需擔心你會被人出賣,害怕你的隱祕會被人泄露,以致令你名譽受損、遭人恥笑。有些被你認為是忠心朋友的人,並非時常都值得你信任;但「有一朋友」『不會泄漏人的密事』,「比弟兄更親密」。——箴言18:24;25:9。
有些人喜歡裝作強硬,表示自己不用倚靠別人。他們聲稱自己能夠獨來獨往、自給自足。然而,他們卻時常喜歡跟一些所謂的『強硬派』的人來往。兒童有同樂會,建立同樂會會所,成群結黨;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則有摩托車幫派;罪犯有不會告發自己的密友;有酗酒難題的人加入酗酒者互助會;那些力圖減肥的人加入節食減肥會。人是集群的生物;他們聚集起來以求互相扶持。甚至在痛苦的時刻,他們也喜歡同病相憐。人人都憎惡寂寞。人究竟可以怎樣應付寂寞呢?
[第25頁的精選語句]
「孤寂的人對自己沒有多大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