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個富於同情心的聽者嗎?
試想像一下,你能夠在有生之日給所有人一份名貴的禮物。他們會是多麼快樂,多麼欣慰!事實上,你的確能夠饋送別人一份與眾不同的禮物,一種他們亟需的東西,但你卻不費分文。什麼東西呢?你的關注。大多數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注,他們得著這樣的關注時便會滿懷安慰。然而,若要向別人表現真摯的關注,你必須是個富於同情心的聽者。
你若為人父母,或是身為雇主,又或是有責任向人提出勸告和建議的話,那麼,你就必須是個富於同情心的聽者才行。若不然,別人會察出你根本沒有同情心,他們對你的信任也會因而大減。
即使別人並不經常向你徵詢意見,你仍然需要懷著同情心聆聽別人傾訴,例如也許一位朋友前來向你尋求安慰。正如聖經一句箴言說,未曾聽完別人的話便先發言只會為自己帶來羞辱。(箴言18:13)那麼,你可以怎樣做,以便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同情心的聆聽者呢?
全神貫注於別人的話
怎樣才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聽者呢?《韋氏新大學辭典》為「同情心」一詞所下的定義是:「有能力對別人的感覺和意念感同身受。」同一本辭典為「聆聽」一詞所下的定義則是:「懷著細心的關注去聽。」因此,具有同情心的聆聽者並非僅意味著聽見別人所說的話而已。反之,他會留心傾聽,分享或分擔別人的思想和感受。
這需要你全神貫注於別人的話,避免心不在焉。甚至思量自己該如何回答也會使你分心。要約束自己的思想,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別人的話之上。
要望著向你傾訴的人。你若東張西望,對方便會認為你對他的話不感興趣。要留意他的手勢和身體語言。他眉開眼笑嗎?抑或愁眉深鎖?他的目光流露出幽默、哀傷抑或憂慮的神情?他遺漏了的細節關係重大嗎?不要擔心自己應說什麼才好;你若聚精會神聆聽對方的話,你自然能夠作出適當的回應。
對方向你傾訴時,你也許會一邊聽,一邊點頭;為了向對方確定自己清楚明白他的話,你也許會說『原來這樣』或『哦,我明白了』一類的話。這顯示出你跟上對方的話。可是,你若心不在焉,不要以為一味點頭或作出肯定的回應就會使對方相信你正聆聽他。事實上,你若頻頻點頭,你正不自覺地反映出不耐煩的態度來。你這樣做彷彿等於說,『爽快點,趕快說完吧。』
然而,你無需過度按照什麼特定的規則去聆聽別人的傾訴。只要懷著真摯的關懷去聆聽就行了,你的反應會把你的誠懇態度反映出來。
提出適當的問題也反映出你正在全神貫注地聆聽,並且也能跟上對方的話。提出問題會顯示出你對他的話深感興趣。不妨問問有關遺漏了的細節,以求澄清模糊不清的地方。你也可以運用問題以邀請對方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感想。也許你必須間中打斷對方的話以便提出問題,卻不要過度這樣做。清楚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是聆聽的一個部分。在中途提出問題方面,你若做得恰當,對方會由於你渴望了解他的話而感激你。
表現諒解
這也許是最困難的部分,即使你真的同情向你傾訴的人。一個深受困擾的人若向你訴苦,你是否總是敏於提出樂觀的建議或解決方法嗎?你是否急於告訴對方,其他人所受的痛苦比他更大,因此他的情況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呢?這樣做看來像有所幫助,但其實卻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推使你不再聆聽下去而開始替對方解決困難的理由有很多。你也許會認為,藉著滿腔熱誠地給對方建議,這會使受困者振作起來。或者你覺得有責任要「糾正」任何「不妥之處」,否則便覺得自己有負所望,「坐視不理」。
可是,人若一早便連珠炮發似的提出解決方法,有時反而會帶給受困者一些消極的信息,例如:『我覺得你的難題並非如你所說的這麼嚴重。』或是,『我所關心的是自己身為解決難題專家的聲譽,而非你的福利。』又或是,『我根本不了解,而我也不想了解。』你若把受困者的難題跟其他人的情況作比較的話,通常只會使對方認為你是這個意思:『其他人的苦況比你更甚,你竟然為了這個小挫折就大感苦惱,你應當感到慚愧才對。』
你若無意地發出這類叫人灰心的信息,你的朋友便會覺得你根本沒有真正聆聽他,你並不了解他。他甚至會認為你覺得自己比他更了不起。於是,他下一次就只會向其他人尋求安慰罷了。——腓立比書2:3,4。
可是,倘若你的朋友不必要地感到憂慮又如何呢?例如,他也許無故自責。你是否應當立刻告訴他根本無需自責,使他好受一點呢?不。因為你若沒有先聽他傾訴,無論你怎樣安慰他也不會有多大作用。他非但得不著舒解,反而覺得心中的重擔仍未放下,他仍然心中自責。19世紀的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曾說過,「講述真理要有兩個人:一個人講,另一個人聽。」
聖經的訓示多麼適當:「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各書1:19)不但這樣,懷著同情心去聆聽也十分重要!嘗試為那向你披露心事的人設身處地去想。承認到他的難題的棘手之處,以及他受困擾的程度。切勿為了減輕他的難題而說,『啊,這個難題僅屬暫時性質而已』,或『情況不是這麼糟的。』頗諷刺的是,這樣試圖去減輕對方的難題也許反而會增加他的苦惱感覺。由於他認為你把他的話視作等閒,這使他感到挫折。因此,要表明你的確有認真聆聽他的話,並且接受他此刻的確有這樣的感覺。
懷著同情心聆聽別人傾訴並不意味到你必須同意對方所說的一切。人若說,「我討厭這份工作!」你也許相信他這樣說有點不當。但你若表示不同意他的話(例如說,『你不應該有這種想法』)或加以否定(例如說,『你不是說真的』),他只會覺得你根本不了解他而已。你的評論應當反映出你的確了解他的處境。對一個討厭自己工作的人,你可以說:『這件工作必定是為你帶來一些壓力吧,』然後探知有關的細節,以求明白事情的實際情況。這樣,你便無需同意他應當憎恨自己的工作,卻僅是承認他現在的確有這樣的感覺就是了。由於有人聽他傾訴,並且讓他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你能夠使他感到滿足。你若能為對方分憂,通常便足以令對方如釋重負了。
類似地,人若說,「我妻子今日要接受檢驗,」他的意思也許是,「我很擔心。」你回應時應當表明自己知道他有這種感覺。這反映出你留意到他的言外之意,較諸把他的意思淡然置之、加以否定或告訴他不用擔心等,這樣做對他更具安慰作用。——羅馬書12:15。
良好的聽者也應當發言!
《談話藝術》一書指出,那些僅是聆聽卻甚少發言的人「認為這會使他們更有尊嚴」。這迫使對方不得不唱獨腳戲,這是無禮的表現。在另一方面,向你傾訴的人若滔滔不絕,根本沒有給你機會表達意見,這也是無禮的表現,令人煩厭。因此,你不但要做個良好的聽者,同時也要讓對方知道,你會有些能幫助他的話要說。
你可以說些什麼呢?你既已懷著尊重的態度聽過你朋友的傾訴,你現在應當提出勸告嗎?你若具備資格,也許你可以這樣做。你若知道有些什麼方法可以替你的朋友解決難題的話,不用說你當然可以跟他分享一下。既然你先花過相當時間聆聽對方傾訴,你的話必然頗具分量。倘若你未能給予朋友所需的指導或幫助,不妨幫助他跟具備資格的人接觸,好使他獲得所需的幫助。
然而,有時你並不需要提出任何勸告,對方也許沒有期望從你那裡獲得什麼提議。在這個情況下,要避免說話過多以致削弱了聆聽的良好效果。你的朋友也許僅是必須經歷一個無法控制的情況,或是需要時間去克服他的消極感覺而已。他前來只是希望你能為他分憂解愁。你留心聽他傾訴。你分擔他的感覺,又向他保證,你的確關心他,並且會想及他和為他禱告。讓他知道你歡迎他隨時再次向你傾訴,並且會對他的私事保守祕密。也許他需要這樣的安慰過於解決難題的方法。——箴言10:19;17:17;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在聆聽後,無論你是否需要向人提出勸告,敏於聆聽都會使雙方大有造益。向你傾訴的人由於有人聽他說話,對他表現了解,這使他深感滿足。獲悉有人真的關心他,讓他把苦水吐個痛快,這使他大得安慰。在另一方面,聆聽者也獲得報酬。別人會對他的關注表現感激。由於他對事情有全面的了解之後才發言,他的勸告也會具有更大的價值。誠然,懷著同情心去聆聽別人傾訴的確需要付出相當時間。但這樣做的確大有價值!不錯,藉著給予別人細心的關注,你正送給他們一份與眾不同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