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時間的竊賊
「拖延是時間的竊賊。」——愛德華·揚,公元1742年。
千萬不要放下!千萬不要把這篇文章放下!你也知道後果會怎樣吧。你也許會放下雜誌,然後說:「這個題目很有趣味,但現在我沒有時間看。遲一點再看吧。」但這個「遲一點」恐怕遙遙無期了。
能夠閱讀討論有關拖延習慣的文章就請勿拖延不看!你大可以限定自己用多少時間去看這篇文章。也許你只需大約五分鐘就看完。這樣,你便把整本雜誌百分之10的資料看完了!不妨看看你的手錶,現在就計時吧。(現在你已看完這篇文章百分之5的資料了!)
這是拖延嗎?
你若耽擱或延遲一些你現在就能夠做、也應當做的事,那麼,你正拖延其事了。換言之,你正抱著今天的事明天做的態度。拖延的人延遲採取所需的行動。
主管向員工索取報告;父母吩咐兒女清潔房子;妻子告訴丈夫水龍頭需要修理。許多時人們都會提出這樣的藉口:「我很忙啊」或「我忘記了」,又或是「我沒有時間」,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騰出時間去處理應做的事情。老實說,我們大多都不喜歡編寫報告、清潔房子或修理水龍頭的,尤其是我們若有其他更富於趣味的事情去做的話。於是,我們把事情擱置一旁,一直拖延下去。
然而,你可知道有時我們把事情擱置一旁並不一定就是拖延嗎?一位女商人曾收到一封請求信,卻不知道應當怎樣處理,於是將信放在辦公桌上注有「暫緩執行」字樣的箱子裡存檔。數週後,她翻查這些文件,結果發現半數文件根本無需處理。有關事件已自行解決,或是不再需要予以理會。倘若你無法肯定應當把事情擱置下來還是採取行動的話,你大可以細想一下你若把事情繼續拖延下去會有什麼結果。你若把事情辦完的話,情況會否真的好得多?抑或也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倘若當辦不辦,因而出了亂子,這就是拖延了。例如,你讓膳後的碗碟攤放多時才加以清洗的話,清洗起來時就會倍感困難。你若遲遲不願維修汽車,後來要付出的修理費用也許會相當高昂。還有,遲遲不願付帳可以導致罰款或損失某項服務。一位女士由於遲了支付交通告票,並且過期交還錄像帶和圖書館的書籍,結果,單在一個月內,她需要付出的過期罰款共計46美元!
捉拿竊賊
你需要看出自己拖延的原因。試考慮下列各種因素,看看你能否辨出哪一個正是你遲遲仍未開始或完成最近某件工作的原因:
習慣:
我要等待到最後一刻鐘才有更大的推動力去完成工作。
最後一刻鐘才動工使我感到興奮刺激,我以此為樂。
我要上司一再催促才會著手辦理事情,因為他一再催促使我確知他是認真的。
我要做的事這麼多,因此,我只會留意那些真正要緊的事情。
態度:
我根本就不想辦這件差事。
我只會等待到自己認為有能力,也有心情的時候,才著手處理事情。
我寧願做其他事。
我缺乏自律。
憂慮: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
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
這件工作太艱巨了。我需要援手。
倘若我失敗了,或未能完工,那怎麼辦呢?
我要獲得所需的資料才能把事情辦完。
我擔心會受人批評或感到尷尬。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階段耽延。有些人由於把工作看得太艱巨,因此在未動工之前就畏縮不前了。另一些人雖是動了工,但後來由於熱心冷卻,結果半途而廢。還有一些人雖然快將完工,卻又著手另一件工作,於是先前的工作變得有始無終了。(來到這裡,你閱讀的進度很不錯。你已看完半篇文章了。)
你遲遲仍未開始或完成一件工作的原因可分為三類。尼爾·菲奧里在他所著的《養成把握現在的習慣》一書中寫道:「大多數拖延的難題是由三大基本因素所促成:覺得自己遇上無妄之災、被要辦的事情嚇倒、擔心失敗。」但無論原因是什麼,你若能夠辨出具體的原因,就較容易找出解決的方法。
倘若你無法肯定自己何以總是拖延工作,不妨在一週之內記下自己每半小時要辦的事情。要細想一下你怎樣運用時間。我們若看出自己在從事一些重要的工作期間,究竟把多少時間花在無關重要的事情上,結果可能使我們大感驚訝。那麼,接著又怎樣呢?
考慮後果
你若期望一件事將要完成,卻沒有付出所需的努力,這會使你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隨著期望中的最後期限在即,你開始感到大受壓力,深感憂慮。這些感覺一旦形成,你的創作力也許會受到削弱。那時,你自然懶得細想或權衡各種方法去完成工作,反之,你最關心的就是盡快把工作做完。
且舉個例:你接獲委派就某個題目作一個推介式演講。就在前一個晚上,你安坐下來,在紙上寫了幾句話。然而,你並沒有撥出足夠的時間就有關題目作一點查考的工夫,因此,你僅是「臨時七拼八湊」。你若多作點努力,也許你能夠把有關的經驗、支持論據的資料,或是圖表都包括在你的演講裡,藉此幫助聽眾清楚明白所討論的主題。
工作上的耽延也會導致另一個後果:在該消閒的時候卻無法得著真正的消閒。理由是,我們仍為還未辦妥的事而掛心(彷彿是一個嘮叨不休的人不斷提醒我們一樣)。
我可以怎麼辦?
列舉要做的事。要預早一晚把你要在第二天成就的事列在紙上。這樣你便不會遺漏任何事情。你也可以在完成了的項目旁畫個記號,以便看見自己的進展如何。此外,你也可以在每個項目的右邊寫下自己預算用多少時間去完成該項工作。你若要為當日列舉個『要做事項』表,預算所需的時間可以用分鐘作為計算單位;列舉的若是個『辦事』表,時間的計算單位則可用小時。要預早一晚就把第二天的工作表準備好,務要花點時間準備這樣的一個表。把月曆放在當眼的地方。一旦接受了什麼委派或約會,要隨即記在月曆上。
你在第二天翻看當日要做的工作時,可以在月曆上為各事項編出處理上的先後次序,按優先次序編為一、二、三……如此類推。有些人的工作狀態在早上特別好,另一些人則是在下午或晚上。要在自己最優質的時間從事最艱巨的工作。此外,也可先做一些較乏味的工作,然後才辦一些較有趣味的事情。
預計時間。你若總是遲到,經常匆匆忙忙的樣子,那麼,你便要學會預計時間了。換言之,你要準確計算需要多少時間去完成一件工作。此外,也要撥出額外的時間以應付「事故」。不要忘記約會與約會之間也需要騰空一點時間來。你需要預計交通時間。你總不能在上午10時結束一個會議就立即出席另一個的,即使這個會議僅在隔鄰的一個房間裡舉行也不能,更遑論兩個會議分別在不同的地區舉行了。要容許兩者之間有足夠的預留時間。
委託他人。我們時常不必要地凡事都親力親為。我們若想寄出一份郵件,恰巧某人正打算前往郵政局,我們不妨請他代勞。
化整為零。有時我們會由於某項新任務過於繁雜,因而耽延下來。何不把巨量的工作少量地逐一完成呢?我們若能把工作分成較小的部分逐一完成,便能夠因自己把工作逐一完成而大得鼓勵,從而受到推動去完成工作的另一個階段。
預期出現干擾。許多時我們會被某些事干擾了我們的工作——電話、訪客、難題、郵件等。我們誠然希望可以有效率地工作,但我們也需要與那些有自己工作期限的人合作。倘若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工作效率,別人中途干擾我們的工作時便會使我們感到不快。由於這緣故,要預期出現干擾。要容許每天都有可能會出現突如其來的事件。突發事一旦出現,你也可以加以處理,因為你已預先撥出額外的時間以應付這些事情。
獎賞。當你著手計劃工作秩序表時,務要讓自己有大約90分鐘可以全神貫注地工作。切勿忽略了工作的事前準備所需的時間。你實際動工後一小時半左右就需要歇一歇。你若在辦公室裡,可以暫時把工作放下,舒展一下筋骨,或作點沉思。你若在外間工作,不妨享用些茶點。要因你所作的工而獎賞自己。——傳道書3:13。
試想想,你讀過這篇文章的題目後,只消五分鐘左右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也許你不久就能夠克服做事拖延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