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真的可以成為上帝的朋友嗎?
成為上帝的朋友?不可能。20歲的年輕女子多麗斯這樣認為。她悲嘆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卑微,不值任何人所愛。我甚至不敢向耶和華上帝禱告,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到他跟前。」有些青年的內心的確深深感覺自己不配作上帝的朋友。雖然他們可能也喜歡有這項福分,卻總覺得這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你也曾有這樣的感覺嗎?
有時,青年人的個人弱點可能使他自覺不配親近上帝。例如,年輕的邁克爾說,在他接受上帝的行事方式之前,他「無惡不作、劣跡昭彰」。可是,他從研讀聖經獲悉,自己的行為原來令上帝非常痛心和失望。他解釋說:「每次會眾的聚會都至少使我看出自己一個弱點來。……我因為罪孽深重而甚至無法原諒自己,所以很難期望耶和華會寬恕我。」
在其他事例上,青年人會由於從別人受到的對待而自覺不配跟耶和華建立友誼。例如,以上提及的多麗斯,她自幼便遭母親遺棄,她透露說:「我覺得沒有人會愛我。如果連我自己的母親和家人尚且遺棄我,難道還會有其他人關心我嗎?」如果青年人自幼便受人貶抑或虐待,他便可能以為上帝一定會拒絕跟他做朋友。
在另一方面,一個青年也許已跟上帝建立友誼,但卻由於軟弱而失足犯了大錯。特妮斯便有這樣的經歷。這位21歲的青年抱怨說:「我覺得無地自容,並感到極度痛苦和內疚。我令天父耶和華痛心不已。」
也許你發覺自己的處境也跟上述其中一個經驗相類似。但你是有希望跟上帝做朋友的!
為什麼你可以成為上帝的朋友
不錯,惡行的確可以妨礙人成為上帝的朋友。但值得慶幸的是,仁愛的天父卻主動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使徒保羅寫道:「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耶穌藉著死亡為人類付出贖價,將那些誠心正意,但卻完全陷在罪裡的人購贖過來。(馬太福音20:28)因此,使徒補充說:「我們原是上帝的仇敵;但是藉著他兒子的死,他使我們成為他的朋友。」——羅馬書5:10,《現譯》。
像以上提及的邁克爾一般,有些青年在未認識耶和華的標準之前,他們也可能胡作非為。然而,憑著耶穌所獻的贖價祭物,人過往所犯的罪,不論有多嚴重,都可以獲得赦免。聖經向我們提出這項令人鼓舞的保證:「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9)可是,他必須採取行動表明自己體會上帝這項潔淨的安排。使徒保羅指出一條可供應用的原則:「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哥林多後書6:17,18)知道人若願意改邪歸正,上帝便會收納他作為朋友,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欣慰的事。
那些自幼便生長在被虐待的環境下的青年又如何?須知上帝是不會責怪他們的,因為難題是他們在非意願的情況下發生的。他們是受害者而不是故意犯罪的人。請也記得,你個人的價值並不是由其他人去判斷。不論你的環境怎樣,耶和華都會樂意成為你的朋友。莫琳雖然受基督徒母親所撫養,卻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裡,父親是個酒徒。然而她卻說:「儘管周遭環境惡劣不堪,我總是能夠與耶和華培養一種個人關係。我看出他是永不會離棄我的。」
你若失足犯了大錯又如何?
杜爾由敬虔的父母養育成人,但由於不良的交往,他在18歲時犯了性不道德。他承認說:「我知道這樣行是錯的,但我因為想享受片刻的歡娛,所以繼續這樣行。」過了相當時間之後,杜爾看出自己的行徑是有害的。他承認說:「我看出這些所謂朋友只是利用我提供金錢和享樂而已。」他於是採取行動跟耶和華重新建立友誼。但他卻面對一個重大障礙,使他無法繼續進步。
杜爾吐露說:「使我卻步不前,很難重返組織的主要原因是,我覺得自己一無可取;在耶和華眼中是個千古罪人。雖然知道他是一位良善的上帝,也會多多包容我的過犯;但由於我是這麼罪孽深重,看來他根本沒有可能饒恕我。」然而,杜爾後來得到會眾長老的幫助,後者跟他仔細查考聖經中有關瑪拿西的記載,他終於得以衝破這道心理障礙。
誰是瑪拿西?他是古代猶大國的一位君王。聖經指出,他自幼便受到敬虔的父親希西家教導要愛戴耶和華。但由於父親去世,他在12歲便繼位。此後,他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他捨棄耶和華,轉而崇拜巴力。這種崇拜是以極度不道德和放任的性生活著稱的。瑪拿西「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通過多位忠信的代言者,「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結果,正如耶和華向他們所宣告的判決一樣,瑪拿西最後以囚犯身分被人用鎖鏈鎖住,擄到巴比倫去。——歷代志下31:20,21;33:1-6,10,11。
瑪拿西後來反省自己過去的惡行,再跟他所記得有關耶和華的律法作一比較,他感到非常內疚,於是懇求上帝饒恕他。他在上帝面前卑屈自己,「他祈禱耶和華。」上帝「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不錯,『具溫厚慈悲的天父』會樂意讓悔改的犯過者再次親近他。瑪拿西親身經歷到上帝的慈悲之後,「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上帝。」——歷代志下33:12,13;哥林多後書1:3。
既然耶和華能夠重新接納瑪拿西,照樣,如果今日誤入歧途的青年衷誠悔改的話,他也必定會讓這些人與他恢復關係。杜爾由於響應會眾屬靈牧者的幫助,他終於清楚看出上帝是「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的。——詩篇103:9。
繼續作上帝的朋友
一旦上帝成為你的朋友,你必須珍視這種關係,並要持之以恆。一位十八歲受了浸的少女失足成了未婚媽媽。即使如此,她最後也獲得幫助與耶和華重修舊好。(請參閱以賽亞書1:18。)什麼使她復原過來呢?她解釋說:「我獲悉耶和華是一位仁愛的天父而非行刑官。我看出他正因我所做的事感到憂傷。而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是,要將上帝視為朋友,一個有感情的個體;而不是一個只供人崇拜,但卻無法真正愛他的抽象靈體。」像瑪拿西一樣,她受到激勵全力參與耶和華的崇拜。(歷代志下33:14-16)這對她是一項莫大的保護。她忠告其他青年說:「儘管環境多麼惡劣,要竭力讚美耶和華。耶和華一定會幫助你渡過難關。」
同樣重要的一點是,你也要跟一些與上帝為友的人做朋友;同時,要避免跟那些明顯對敬虔的原則表現不敬的人來往。(箴言13:20)年輕的蓮黛跟一位青年犯了性不道德,這使他們之間的友誼變得「比任何關係更重要」。蓮黛在靈性康復之後承認說:「如果你沒有跟耶和華締結緊密的個人關係,這可以毀去你的一生。」
你有跟耶和華締結這種緊密的關係嗎?若不然,要竭力這樣行。蓮黛綜述與上帝為友的價值時說:「世上最重要的事便是與耶和華締結良好的個人關係。沒有任何男孩子、女孩子或任何其他東西會比這個更重要。如果失去耶和華的友誼,一切就會變成空虛無益了。」
[第15頁的圖片]
有些青年可能覺得自己不配作上帝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