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之聲
兒童失蹤在讀完「兒童失蹤——悲劇何時了?」(1995年2月8日刊)一系列文章的時候,我不禁潸然下淚。文章提及的若干經驗與我的親身經歷很相似。十分感謝耶和華賜我力量去保持忍耐。我從他的話語獲悉樂園的希望,屆時人不會再受這些不幸事件所影響。
T.O., 巴西
日本囚犯我受到鼓勵去閱讀「父親『被原子彈炸出監牢』」這篇文章。(1994年10月8日刊)我受了浸只有很短時間,我經常納罕自己能否在試煉中保持忠貞。當讀到三浦勝夫弟兄那鋼鐵般的信心時,我立時大受感動。文章幫助我明白到自己在信心方面欠缺了什麼——就是要以耶和華上帝為我的信心來源。
K.T., 日本
遺傳在學校裡我們正討論遺傳這個題目。於是我藉此機會把「人的遺傳性——什麼使你成為『你』?」(1995年3月22日刊)這本雜誌放在習作簿上。科學老師跟我一起分析這篇文章。她告訴我即使自己是一個生物學家,並已花了多年研究脫氧核糖核酸,但雜誌的資料如此深入,令她印象深刻。
P.N., 意大利
文章顯示人可以怎樣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把複雜的題目解釋清楚。文章幫助我更加明白在生物堂上所學到的資料。可是,由於你們沒有把諸如作者及出版社的參考資料刊出來,這使我不能引述文章的資料。
M.G., 德國
由於篇幅所限,我們通常不會像專業或科學雜誌一樣,把世俗的參考資料也列印出來。由於《儆醒!》雜誌是為普羅大眾,而不是單為專業人士出版的,我們認為只有相對較少的讀者對這些書目資料感到興趣。——編者的話。
同性戀我是會眾裡的一名服事僕人及先驅——即全時的傳福音者。「青年人問……」關於同性戀的文章似乎是特別為我而寫的!(1995年2月8日,2月22日及3月22日刊)在青少年的時期,我曾參與過同性戀的行為,但後來我制止自己。自此之後,我仍發覺自己很難克服這些感覺。藉著閱讀這些文章,我終於明白到自己為何有這種感覺,我獲得力量去繼續奮鬥下去!
名字保密,丹麥
自發育時期我已有同性戀的傾向。爸媽把我養育成一個基督徒,所以這些感覺令我大受困擾。我不敢向任何人,包括我父母,透露這個祕密。現在我已跟一個漂亮女子結婚,但我仍經常懷有這種錯誤慾望。最後,我把祕密告訴了妻子,她鼓勵我與會眾的長老傾談。他們很同情及支持我。假若要我給遇到同樣難題的人一些忠告,我會這樣說:不要再隱瞞下去。要告訴你的配偶、父母、長老,或可信任的朋友——而不要再把這件事藏在心裡。
名字保密,美國
自童年時代,我就受到性虐待。從來沒有人向我表現愛護或關懷。我耽溺於同性戀的行為,但只要年輕人知道同性戀所帶來的羞恥、痛苦、傷心及挫折,他們就會避之若浼。許多人都對這個題目避諱不談,但我很高興你們能夠以清楚明確的方式加以討論。衷心多謝你們出版這類題目的文章。
名字保密,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