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帶來持久和平?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上述經文出自聖經的以賽亞書二章四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所出版的《人類發展報告1994》引錄了這段經文,並且補充說:「冷戰[在1990年]告終,以賽亞的預言看來好像應驗了。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希望還是沒有實現,實現之日似乎遙遙無期。」
逐步削減軍備
國際政治氣候改變了,但列國始終沒有大幅削減軍費;謀求和平的希望變得渺茫,這就是關鍵所在。誠然,列國已採取若干行動,縮減軍事開支。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1987年,全球軍費創下了空前紀錄,達9950億美元之巨;到1992年,這筆開支已減少至8150億美元。雖然這樣,8150億美元畢竟是一筆巨款,幾乎相等於世界半數人口的總收入!
還有一個因素不利於裁軍計劃,那就是世人認為軍事力量可保家衛國。儘管冷戰結束了,在工業國家,許多人還是堅稱,政府有必要耗資巨款保衛國家安全。1993年2月,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詹姆斯·伍爾西向國會陳情:「我們總算把巨龍[蘇聯]屠掉;不過,到如今我們還是身陷叢林,群蛇亂舞,險象環生。」
發展中國家也認為,耗費資財添置軍備,以防潛在的大龍或毒蛇進攻是值得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卻指出,實際上「發展中國家很少介入國際糾紛,當地政府派遣武裝部隊鎮壓平民百姓反而常見得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解釋說:「在發展中國家,人民因為被社會忽略而早逝(死於營養不良或可預防的疾病)的機會,比因外族入侵而慘遭殺害的可能性要大33倍。可是,以平均而言,士兵的數目竟是醫生人數的20倍。不管怎樣,軍隊並不能保障人身安全,甚至大有可能構成危險。」
國際軍火貿易
在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強國分別向盟國售賣武器,以求加強聯盟關係,爭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鞏固勢力。在多個國家,軍隊日益壯大。舉例說,目前各自擁有1000多輛裝甲坦克的國家多達33個。
從政治和戰略觀點來看,冷戰既已結束,超級強國就不再有正當理由要銷售軍火了。不過,軍火貿易卻能刺激經濟增長。畢竟,這是一門賺錢的大生意!鑑於大國本身對武器的需求日益減少,軍火製造商不得不游說政府向外國輸出軍火;他們聲稱這樣做既能保存就業機會,又可以使經濟繼續蓬勃發展。
《世界監察》雜誌指出:「說起來好像矛盾,超級強國一面撤回巨大的核子導彈,一面急於把大量常規炸彈和槍械出售;這些強國千方百計,設法把武器向外推銷。」有稽可考嗎?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院公布的數字,從1988年起至1992年止,在國際市場銷售的常規武器總值達1510億美元之巨。美國的輸出量高踞榜首,緊接其後的是前蘇聯分裂出來的主權國家。
核子威脅依舊存在
核子威脅又怎麼樣?1987年,美國和蘇聯(或其繼承國)簽訂中程核武器條約;到1991年,美蘇又簽訂第一份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後來在1993年再簽訂第二份。
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禁止地面發射的導彈攜帶多過一個彈頭,並且規定在2003年之前,雙方要把運載系統內大約四分之三的核彈頭消滅。儘管第三次世界核子大戰的威脅已不復存在,龐大的核武器庫還是依舊存留,其中儲藏的武器足以把地上一切生物摧毀多次。
核武器一旦被拆除,就大有可能給竊賊盜取。舉例說,俄羅斯每年拆除大約2000個彈頭,從中取出大小跟拳頭相若的鈈球,然後把這些稱為彈頭核的鈈球貯存起來。彈頭核是核彈的主要成分。製造彈頭核不但要耗費大量資財,還需要先進科技才行。彈頭核通常包裹著一層鋼鐵,既然鋼鐵能阻擋放射線,竊賊就可以輕易把彈頭核放在口袋裡,悄悄地把它帶走。恐怖分子只要取得現成的彈頭核,就可以裝上引爆裝置,重新製造一個威力驚人的炸彈。
核武器不斷擴散,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日益增多,這個趨勢實在令人關注。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這五國已被公認為核武器強國。據說還有不少國家很快就可以自行部署核武器了。
既然越來越多國家擁有核武器,動用這些武器的可能性也就相應地增加。難怪世人擔心這些可怕武器會被人濫用。《戰爭改觀》一書說得不錯,「核武器的威力非常強大,相比之下,常規武器只是兒戲罷了。」
裁軍與和平
假如世上各國把先進的殺人武器毀掉又怎麼樣?消滅核武器可確保世界和平嗎?絕不可以。軍事歷史家約翰·基根評論說:「從1945年8月9日起,核武器一直沒有動用,沒有殺人。自那日子以來,儘管戰爭已造成5000萬人死亡,大部分死者都是給人用廉價武器、小口徑槍械擊斃的。這樣的軍火可大量生產,而且成本低廉;跟同時期充斥全球的電晶體收音機和乾電池比較起來,價錢相差無幾。」
提起用簡陋武器殺人,一個新近的事例就是盧旺達的大屠殺。《世界書籍百科全書》(1994)論到這個國家說:「居民多半是天主教徒。……不論小學中學,大多數學校都是由天主教會或基督教會開辦的。」儘管這樣,盧旺達竟然有接近50萬人倒在同胞的大砍刀下。很明顯,世界和平並不能單靠裁減常規和核子武器就可以獲致。世上各宗教所倡導的教義也不能帶來和平;世人看來還需努力,另闢蹊徑,尋求和平了。
種族鬥爭日益加劇
聯合國難民專員緒方貞子最近指出:「冷戰一旦結束,我們就以為所有難題都會迎刃而解。我們根本不知道,冷戰還涉及另一個層面,就是超級強國所起的威懾作用。兩大強國各自在勢力範圍內維持秩序,甚至用武力鎮壓。……冷戰結束以來,我們目睹種族衝突激增,隱伏的世仇又再釀成慘劇,形勢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種族鬥爭相當類似。」
榮獲普立茲獎的歷史學家兼作家阿瑟·施萊辛格也心有同感:「由於舊仇宿怨,不同種族紛紛爆發衝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蘇聯和東歐的人民既已擺脫鐵腕控制,就可以無拘無束地把長期受壓抑的意識形態宣泄出來。種族對抗、國家紛爭、宗教歧見和語言障礙所造成的衝突相繼爆發,原因在於世世代代的冤仇實在無法忘懷。……如果意識形態戰可算是20世紀的特徵,那麼,種族地位戰就會成為21世紀的標誌了。」
根據聯合國統計,從1989年至1992年,世上爆發了82場武裝衝突,大部分都是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的。僅在1993年,就有42個國家發生嚴重衝突,另有37個國家經歷政治暴亂。在這段期間,由於經費所限,聯合國只能勉強執行17次維持和平任務,可惜成效不大。很明顯,人類須要轉移目標,從別處尋求世界和平。
難題迫在眉睫
世人日益感到前途茫茫,許多人表示有不祥的預感。展望今後數十年的前景,《大西洋》雜誌1994年2月刊的封面把某一預測概括如下:「環境和社會災害所引起的難民潮,把列國弄垮了。……為求爭取短缺的資源,尤其是食水供應,列國不惜為此而開戰。戰爭和罪行形影不離,無國籍的武裝匪幫跟社會名流的私人保安隊伍拼個死活。」
這是不是說,恆久和平可望而不可即呢?絕不是!下篇文章會表明,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懷著自信瞻望未來。
[第5頁的附欄]
宗教——促進和平?
世上的宗教無不倡導和平友愛,可是列國一旦開戰,各宗教團體就把這些教訓棄如敝屣。英國陸軍准將弗蘭克·克羅澤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情況,說:「基督教國屬下的教會是我們手上最嗜血的劊子手,我們也盡量加以利用。」
自古至今,宗教在戰時所擔任的角色始終如一。天主教歷史家沃特金坦言:「儘管承認事實是很痛苦的事,我們卻不能為了掩飾真相或出於愚忠,就否認或無視歷史事實:主教自始至終都熱中於支持本國政府所發動的戰爭。」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的社論指出:「幾乎一切有組織的宗教都有同一弱點,就是教會一味跟著國旗走。……在戰爭期間,交戰國無一不自稱蒙上主支持,有哪一場戰爭是例外的嗎?」
很明顯,世上的宗教並沒有促進和平,反而助長窮兵黷武、肆意殺戮的歪風。盧旺達的大屠殺就是一大明證。
[第6頁的附欄]
戰爭徒勞無益
1936年,《和平不再》一書面世,駐外記者韋布·米勒在書裡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醜惡面目簡直令人髮指,而且也徒勞無益;但說來奇怪,大戰已結束八年了,我至今才洞悉這場戰爭的兇殘真相。」他重訪凡爾登戰場;據他所稱,在那兒陣亡的男子多達105萬。
米勒寫道:「在大戰期間,我和無數同胞都懷有錯覺。世界大戰的惟一『成就』,就是產生更多戰亂。八百五十萬壯丁無辜犧牲;千百萬人飽受煎熬,心中苦澀難言。此外,還有不計其數的人痛苦無告,在貧窮中呻吟、鬱鬱寡歡。這一切都是在世人深受當時的幻象所蒙騙的情況下發生的。」
這本書出版後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華盛頓郵報》指出:「20世紀的戰爭都是『總體戰』,軍人和平民都動員起來,死傷枕藉。……相比之下,以往多個世紀的殘暴戰爭不過是區區的巷戰而已。」據一位權威人士估計,自1914年以來,在戰爭內亂中無辜犧牲的人達1億9700萬之多。
事實上,戰爭內亂絕沒有為人類帶來和平幸福。《華盛頓郵報》說得不錯,「在本世紀,世人焦慮不安,至今仍未有任何政治制度能夠使百姓安心度日,也沒有任何經濟制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
[第7頁的圖片]
在盧旺達的大屠殺中,盈千累萬的人遇害身亡,這位母親也不幸罹難。大部分死者都是慘遭教友殺害的
[鳴謝]
Albert Facelly/Sip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