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6/8 3-5頁
  • 世界不再有汽車?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世界不再有汽車?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全球交通大堵塞
  • 污染為禍無窮
  • 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法
    警醒!1996年
  • 人正怎樣對待大地?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0年
  • 一氧化碳——無聲殺手
    警醒!2000年
  • 變幻莫測的天氣
    警醒!199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6/8 3-5頁

世界不再有汽車?

你能想像世界不再有汽車嗎?在過去一百年來,還有別的發明能像汽車一樣,把人的生活方式、行為舉止完全改變過來嗎?要是沒有汽車,汽車旅館、「免下車」餐館、「免下車」戲院就不會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公共汽車、計程車、轎車或貨車,你又怎能上班、上學呢?農民和製造商又怎可以把商品送到市場去?

「在美國,每六門生意就有一門得靠汽車業予以支援,要不是跟製造、銷售、檢修汽車有關,就是跟使用機動車輛有關,」《新大英百科全書》這樣評論,並且補充說:「汽車商的營業收入佔該國的批發業收益五分之一有多;至於在零售業收益方面,汽車商所佔的比例就超過四分之一了。比起美國,其他國家的收益比例略為遜色,但日本和西歐各國很快就可望趕上。」

有些人卻聲稱,世界沒有機動車輛反而會好得多。他們的見解主要基於兩個原因。

全球交通大堵塞

你如果試過駕著車子在街上不停地兜圈子,尋找泊車地方,你就清楚知道,汽車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有太多車輛在擁擠的地區往來就不大好了。你要是遇過交通癱瘓,就會深明那種無助、受挫的苦況:車輛理應向前推進,卻動彈不得,寸步難移。

1950年,惟獨在美國,居民和汽車的比例才是4比1。到1974年,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和瑞典已先後趕上這個水平。可是,在這段期間,美國的比例卻持續上升,差不多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車主。德國和盧森堡現已跟美國拉平,居民和汽車的比例約為2比1。比利時、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荷蘭也相去不遠。

在世界任何地區,由於交通堵塞,大城市多半變為巨型停車場。且舉例說明。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首都新德里以擁有1萬1000輛汽車和貨車而自豪。到1993年,新德里的交通工具已超過220萬輛,增長確實驚人!據《時代》雜誌報導,「到本世紀末,預計這個數字會加倍。」

在另一方面,按人口平均計算,東歐的汽車數量不過是西歐的四分之一,但有可能成為車主的東歐人約達4億之多。據目前所知,中國人民擁有4億輛腳踏車,但不出幾年,情況就會大為改變。1994年,據報中國「政府正計劃增加汽車的產量」;到本世紀末,每年的汽車產量會從130萬輛增至300萬輛。

污染為禍無窮

《每日電訊報》1994年10月28日刊聲稱,「英國的新鮮空氣已耗盡了。」這句話雖然有點言過其實,卻足以引起大眾關注。東英吉利大學教授斯圖爾特·彭克特提醒說:「汽車使大氣的天然化學成分起了變化。」

《5000日挽救地球》一書指出,空氣要是含有高水平的一氧化碳,「就會導致身體缺氧,並削弱理解和思考能力,人會變得反應遲鈍,困倦欲睡。」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在歐洲和北美洲,大約有半數的城市居民經常吸入過量的一氧化碳,大大超出人體所能接受的水平。」

在某些地方,估計每年有不少人因吸入汽車廢氣而喪生。不但這樣,汽車所排出的廢氣還破壞自然環境,招致億萬元的損失。1995年7月,一個電視新聞節目指出,每年約有1萬1000個英國人死於汽車引起的空氣污染。

1995年,聯合國在柏林舉行氣候會議。出席會議的116位國家代表一致同意,採取補救行動是必需的。可是,訂立具體目標、制訂明確規則、釐定精密計劃等繁重工作卻一一延遲執行,令許多人大感失望。

鑑於《5000日挽救地球》一書在1990年所作的評論,挽救行動毫無進展其實是意料中事。該書指出,「在現代工業社會,政治領袖、經濟強人自然會竭力干預,務求環保措施不得影響經濟活動,否則一概不能接受。」

有鑑於此,《時代》雜誌最近提醒世人,「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在大氣層所佔的含量不斷上升,全球的氣候可能日趨暖和。不少科學家指出,由於這個緣故,以下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乾旱頻仍,冰冠逐漸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泛濫,猛烈的風暴、由氣候引起的災難越發增多。」

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世人不得不設法補救。到底有什麼辦法可想呢?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