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行囊到處流浪」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背著行囊到處流浪」(Waltzing Matilda)是一首舉世聞名的澳洲歌曲。1895年4月6日,這首歌首次公開演奏;去年在慶祝演奏一百周年期間,這首歌突然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一首曲調簡單、詞句有點兒晦澀的敘事詩歌,竟然風靡澳洲全國,還在許多國家掀起一股熱潮。怎麼可能呢?關於這首民謠的真正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是,大多數人都同意,A.B.(班喬)佩特森就是詩歌的原作者。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他的詩集成了澳洲的暢銷書。
「背著行囊到處流浪」有不同的版本,措辭可能各有出入,但故事主題卻是清楚明顯的,主人翁是個帶著包袱漂泊的流浪漢。詩歌敘述一名流浪漢,在澳洲內陸一條稱為死河的支流旁邊紮營。他燃起火堆,用鐵皮罐煮茶,這時候一隻肥壯的綿羊下到河邊喝水。流浪漢於是捉住綿羊,把牠宰掉,然後裝進糧食袋裡。他剛把食物收藏好,擁有死河一帶土地的牧場主就策馬前來。(牧場主是佔用公地的農民。他們在政府公地上定居,以期取得對該地的所有權。他們後來獲准把廣袤的佔用土地登記在自己名下。)牧場主並不是單人匹馬,而是在三名騎警陪同下前來的。流浪漢可倒霉了,他給牧場主控告偷羊。他一想起自己可能要鋃鐺入獄,甚或面對更嚴厲的懲罰,就一躍而起,跳進死河,給河水淹死了。
這個不大可能發生的故事竟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原因到底是什麼?《班喬·佩特森詩歌精選》一書是雷克斯·紐厄爾撰寫的,布魯斯·埃爾德在這本書的序言闡述了箇中原因。在埃爾德看來,這首民謠道破了澳洲人的心聲,體現了他們所嚮往的生活:「這個故事並不是單單講述流浪漢偷羊,而是寓意深長的。流浪漢把我們的感受表達出來:既不喜歡給人威嚇,也討厭掌權者恃強欺弱的嘴臉。澳洲人對流浪漢的遭遇感同身受,面對小官僚的威嚇,他們只能一笑置之。……寧可跳河自盡,也不願受惡霸欺凌。」但不管原因是什麼,「背著行囊到處流浪」的確深受大眾歡迎,這首民謠成了澳洲的民族象徵逾100年之久。
「背著行囊到處流浪」有什麼寓意?
這首歌共有四段短詩節。每段詩節之後都有疊句,以下就是疊句的頭兩行詩:
背著行囊,到處流浪
齊來跟我一起浪跡江湖
唱完這兩行詩之後,再重唱前兩行詩,歌詞複述前部分的內容。這首民謠的名稱就是取自疊句部分的歌詞。
究竟是怎樣的「行囊」?「到處流浪」的人又是誰?這些問題仍沒有肯確答案,至今依然引起爭議。有些研究人員所作的簡單解釋看來最為恰當。一位作家說:「浪跡江湖的生活把佩特森……迷住了。流浪漢把所有財物一併放在包袱裡,然後把包袱捲起紮好,掛在肩上,從一個農場走到另一個。佩特森很喜歡這些流浪漢所用的俗語。攜帶包袱又叫做『扛起背包』、『肩挑擔子』、『遭受詛咒』、『背著行囊』等。」
在《「背著行囊到處流浪」的故事》一書裡,悉尼·梅爾給了以下的簡潔定義:「流浪漢把衣服和私人財物捲得結結實實,接著攤開毯子,把衣物包紮成一捲,然後用繩子結縛毯子的兩端。他把包袱掛在脖子上,包袱兩端沿著脖子旁邊下垂,手臂通常緊緊握著包袱的一端。」
「行囊」一曲享譽國際
悉尼·梅爾推斷,「背著行囊到處流浪」一曲所以在國外大為流行,是因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洲部隊乘船到外地執行任務所致。他舉出以下例子:「1941年,在特拉維夫,一有澳洲人經過咖啡館的入口,咖啡館的管弦樂隊就會演奏這首民謠;第九分隊收復巴比迪亞後,艦隊一面駛進海港,一面唱著這首民謠;早在1917年,正當一艘澳洲軍艦準備加入英國艦隊,旗艦樂隊就演奏了『背著行囊到處流浪』以示歡迎;澳洲人向海外聽眾廣播節目之前,都會播放這首民謠的主旋律作為引子。」這首民謠在不同的盛典中曾多次演奏過,其中一個場合就是在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加冕之前的一週,當時澳洲的加冕典禮代表隊就演奏了這首名曲,他們正在倫敦白金漢宮參加慶祝遊行。
我們也可以從一則有趣的新聞報導看出,各界人士無不喜愛「背著行囊到處流浪」這首民謠。這則新聞述說:「一天晚上,[澳洲總理]孟席斯跟[英國首相]邱吉爾和法國領袖戴高樂將軍在契克斯別墅進餐後,他們轉往其他房間去。邱爵士一示意,『背著行囊到處流浪』的唱片就隨即播放。邱爵士跟著曲子盡情歌唱,甚至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他突然停下來對戴高樂將軍說:『這無疑是世上其中一首最優美的歌曲。』」
在《背著行囊到處流浪——故事傳奇》一書裡,作者理查德·馬戈分進一步證明,「行囊」這首歌的確廣受歡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論澳洲[士兵]往哪兒去,死河之歌都伴隨他們而行,從世界一邊走到另一邊。這首歌很容易使人想起家鄉,一聽就知道是澳洲民謠了。」此外,馬戈分還引述電影監製克雷默爾的話。克雷默爾選用「背著行囊到處流浪」作為《在海濱浪蕩》這部電影的主題音樂。克雷默爾說:「這首歌的作用可不少,既可以當做民歌、進行曲或敘事詩歌演奏,又可以用其他音樂形式演奏。我們為《在海濱浪蕩》這部電影配樂的時候,用了十多種不同的方式演奏這首民謠。我選用『背著行囊到處流浪』作為電影配樂主旋律的念頭,可算是一時有感而發的。」
這首民謠想傳達什麼信息?
有些人認為,班喬·佩特森在向念這首詩、唱這首歌的人憑歌寄意。舉例說,關於這首歌所寄的含意,威廉·鮑爾在美國《耶魯評論》一篇文章裡,表達了一些發人深省的見解。當然,並不是人人都同意他的觀點;可是,簡單分析過「背著行囊到處流浪」這首民謠後,鮑爾得出的結論是恰當的。他評論說:
「一向以來,澳洲人不但要跟大自然的力量搏鬥,還要竭力應付人性的種種缺點。……『背著行囊到處流浪』把這樣的緊張情緒宣泄出來。這首民謠描述兩個對頭人,他們分屬貧富兩端,一個是財雄勢大的牧場主,另一個是身無分文的流浪漢。既然雙方勢力懸殊,大多數人都會聲稱,牧場主是應該獲勝的。澳洲的經濟發展多半有賴牧場主的畜牧本領。他勤奮工作、盡責可靠、英勇無懼。這些特質都是開拓者必備的,牧場主要是缺少上述任何一種特質,很快就會被人淘汰。……流浪漢也同樣是人。……他也是社會一分子。很少流浪漢能夠躋身牧場主之列,他們成為農民、牧場幫工、技工、城市工人的反佔多數;這些流浪漢雖然未能出人頭地,生活卻不愁溫飽。至於其他流浪漢,他們終其餘生都居無定所,顛沛流離,以致死無葬地,不得不露屍內陸荒野。在舊社會制度的蔭庇下,牧場主必定打垮流浪漢,但流浪漢畢竟也是人,他們的人權是不容忽視的。」
這首簡單的內陸民謠自從問世以來,至今已流行了100多年。班喬·佩特森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詩歌配上音樂後,竟然成了澳洲家喻戶曉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