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9/22 4-8頁
  • 命運全憑基因主宰?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命運全憑基因主宰?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不貞行為和同性戀又怎麼樣?
  • 支配酗酒和犯罪行為的基因
  • 什麼使你成為「你」
    警醒!1995年
  • 遺傳學革命——大有前途,也含有隱憂
    警醒!1990年
  • 誰之過?基因還是你自己?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2年
  • 追求完美的社會
    警醒!200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9/22 4-8頁

命運全憑基因主宰?

「過去我們以為,自己的命運是由星宿支配的。現今我們知道,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命運是由基因主宰的。」在《破解基因之謎》一書的開頭部分,作者露思·哈伯德和伊萊賈·沃爾德摘引了詹姆斯·沃森所說的以上幾句話。不過,在沃森的引文下面,兩位作者卻又引用了R.C.萊旺廷、史蒂文·羅斯和利昂·卡明的話說:「我們想不出有任何顯著的人類社會行為是天生不能改變的,以致連社會教化措施也無法加以改造。」

該書的封套載有一篇內容提要,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以下關係重大的問題:「人的行為是否得自遺傳?」換句話說,既然生理機能和性格特徵是可以遺傳的,人的一舉一動就完全由負責傳遞遺傳信息的基因所操縱,是這樣嗎?基於遺傳理由,社會就該認同某些不道德的行為,是這樣嗎?大眾是不是應該把罪犯看做遺傳密碼的受害人呢?要是這樣,他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辯稱,自己的犯罪傾向是體內基因早已預定的,從而要求減輕刑事責任。

無可否認,科學家在本世紀所作的發現,有許多對人類都是很有貢獻的,其中一個發現就是引人入勝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所謂的遺傳結構藍圖。遺傳密碼所儲存的信息不但令科學家著迷,就是連門外漢也深感興趣。遺傳學的研究到底有什麼發現?研究結果怎樣被人用來支持先天決定論(或稱為得救預定論)這個近代學說呢?

不貞行為和同性戀又怎麼樣?

《澳大利亞人報》的一篇文章指出,關於遺傳學,有的研究報告聲稱,「不貞行為大概是與生俱來的。……看來,不忠實也是人的天性」。對放蕩不羈的人來說,這樣的「漏洞」簡直正中下懷,他們大可以利用這個藉口,要求減輕要負上的責任。試想想,上述的一番話會對婚姻和家庭造成多大的破壞!

論到同性戀,《新聞週刊》以「天生還是後天養成?」作為文章標題。文章述說:「最新的研究暗示,同性戀可能跟遺傳有關,而不是環境因素促成的。科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覺得,很難弄清楚這個暗示的含意。……聽到同性戀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傾向,許多同性戀者都如釋重負。」

文章接著引述理查德·皮亞爾博士的話:「性傾向要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話,同性戀者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說,『這不是個人缺點,也不是我的錯』。」同性戀研究人員弗雷德里克·惠瑟姆提出進一步的論證,支持這個「無需負責」的論點。他觀察到,「同性戀者一聽到這種傾向是天生的,就會鬆一口氣。不論是同性戀者還是他們的家人,雙方都自覺如釋重負,不再感到內疚了。此外,社會也無需為同性戀教師等問題大傷腦筋」。

談到同性戀傾向是天生的,新聞媒介有時把所謂的證據當做確鑿事實,而沒有清楚表明,這不過是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而且證據其實是毫不充分的。

《新政治家與社會》雜誌給一些虛誇不實的報導潑冷水:「由於對報導賞識不已,讀者可能完全看不出,所謂鐵一般的具體證據不過是表面工夫,根本站不住腳。科學家[明目張膽地]聲稱,放蕩不羈『是男子的天性,這種與生俱來的行為是改不掉的』。那麼可怕的主張根本毫無實據。」論到最新的遺傳學研究,作者戴維·鈴木和約瑟夫·萊文在《破譯密碼》一書裡也表達了他們的憂慮:「科學家可以據理論證,人大體上的行為是有可能受遺傳影響的,但要證明一隻動物對周圍環境的反應,包括反應的特定細節在內,實際上是由一個特定的基因、一對基因,甚或20個基因所控制的話,那又是另一回事了。為了公平起見,我們不妨問問:在嚴格的意義上說來,從事分子定位或基因操作的科學家,有沒有發現DNA任何部分,是他們預計會影響到人類特定行為的呢?」

支配酗酒和犯罪行為的基因

多年來,遺傳學研究人員一直對酗酒惡習的探討深感興趣。有些人聲稱,研究報告表明,人所以嗜酒如命,要不是因為受某些特定基因所影響,就是由於嗜酒者缺乏某些特定基因所致。舉例說,198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導,「在過去十年內,經過三次獨立的調查,有關方面已找到肯確證據,表明酗酒這個特徵是可以遺傳的」。

不過,現今有些癖嗜學專家卻對以下的看法提出質疑:酗酒惡習主要是在先天因素影響下而形成的。《波士頓郵報》1996年4月9日刊的一份報告指出:「科學家仍然找不到使人染上酒癮的基因。有些研究人員承認,他們充其量只可能找到遺傳弱點;由於天生有這個弱點,某些人即使喝酒過量,也不會有半點醉意。這個遺傳特徵可能會使他們容易酗酒成性。」

《紐約時報》就美國馬里蘭大學所舉行的一個會議作出報導。會議的主題是:「研究遺傳基因和犯罪行為的相互關係」。犯罪行為是由基因操縱的——這個主張既簡單又吸引。時事評論員似乎一窩蜂支持這個看法。一位科學作家在《紐約時報雜誌》評論,罪惡可能「從受孕的一剎那就銘刻在父母遺傳給我們的染色體上」。《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報導,關於犯罪行為是否由基因支配,持續不斷的討論使人以為,罪行「有共同的起因,全在於腦部結構反常」。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根預計,終有一天基因化驗會把生性暴戾的孩童標示出來。有些人暗示,抑制罪行的希望可能在於遺傳基因的改造工程,而非在於革除社會弊病。

關於人類的行為是否受遺傳影響,傳播媒介報導各種猜測的時候,往往含含糊糊、閃爍其詞。《破解基因之謎》一書講述行為遺傳學家林肯·伊夫斯所進行的研究。伊夫斯自稱找到了證據,表明抑鬱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調查過易患抑鬱的婦女後,伊夫斯「表示,也許由於[婦女]對前景感到沮喪,而且終日鬱鬱寡歡,她們碰巧遇到不幸的機會也就大增」。「碰巧遇到[的]不幸」到底是什麼?接受調查的婦女「要不是被人強姦,遭受侵犯,就是給雇主辭退」。這些痛苦經歷是由抑鬱引起的嗎?「這是什麼論據呢?」該書繼續說,「這些婦女所以變得抑鬱沮喪,是因為她們被人強姦,遭受侵犯,或給雇主辭退所致。她們的遭遇越是痛苦難堪,受抑鬱困擾的時間就越長。……他[伊夫斯]要是找到充分證據支持,抑鬱跟人生經歷是毫無關係的,那麼,他花時間、精力鑽研問題是否受遺傳因素所促成,這樣做才有價值得多。」

同一刊物指出,這樣的報導「深具代表性,傳播媒介和科學期刊對[行為]遺傳學所作的最新報導,通通都採用類似手法。報導內容不但混雜了一些有趣的事實、毫無根據的猜測,還極度誇大基因對我們一生所操有的影響。大部分文章都有同一的顯著特色,就是措辭隱晦」。以上的刊物繼續說:「把基因跟孟德爾的遺傳模式聯繫在一起是一回事,用假設的遺傳『傾向』來解釋痼疾的成因,例如癌症、高血壓等,卻又是另一回事。科學家表示遺傳學的研究有助解釋人類行為,這只不過是他們妄下結論罷了。」

可是,考慮過以上的種種因素,大眾還是對以下的問題深感興趣:有時候,我們會發覺,日常的行為習慣漸漸改變了。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抑制這樣的情況出現嗎?我們可以怎樣控制自己的生活,並且持之以恆呢?下篇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其中所提供的答案可能會使你得益。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基因療法科學家的期望有沒有實現?

基因療法就是把矯正基因注入病人體內,以治療遺傳性疾病。這樣的療法又怎麼樣?好幾年前,科學家對基因療法曾抱很大期望。「實行基因療法的時候到了?」《經濟學家》週刊1995年12月16日刊提出以上的問題,然後說:「採用這種療法的醫生紛紛發表公開聲明,加上新聞界又廣泛報導,根據這兩方面來判斷,你也許以為實行基因療法的時候果真到了。不過,由美國首屈一指的科學家組成的專門小組卻表示異議。美國全國衛生研究所所長哈羅德·瓦馬斯邀請了十四位顯要的科學家,評審基因療法是否切實可行。經過七個月的仔細檢討,他們在上星期所發表的報告指出,基因療法雖然大有可為,但到目前為止,它的療效卻被人『過分吹噓』了。」他們向597個病人進行試驗。這些病人要不是患了腺甙脫氨酶缺乏症,就是患了其他可用異體基因治療的疾病。這樣的疾病據說有十多種。《經濟學家》週刊報導,「專門小組指出,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在接受試驗的病人當中,有任何一個可從這種療法獲得實質幫助。」

[第7頁的圖片]

儘管有些人會聲稱,行為傾向是與生俱來的,其實每個人依然可以決定自己怎樣行事為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