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刻言詞碎心靈
「你這個蠢才!」日本一名婦人對這句話久久不能忘懷,因為她小時候常常被人這樣謾罵。誰這樣罵她?同學嗎?還是兄弟姊妹?通通不是,而是她的父母。婦人憶述說:「爸媽的辱罵令我的心傷透了,我感到很難堪。」
在美國,一個男子記得年幼時,每當爸爸回家就令他提心吊膽、精神緊張。「直到今天,爸爸駕車駛上車行道的聲音仍在我的耳邊,」他回憶說,「那個聲音使我心裡直打寒噤。妹妹則會躲起來。爸爸要求我們在凡事上做到十全十美的,稍有差池,他必定會把我們痛罵一頓。」
這個男子的姊姊說:「我記不起爸媽在什麼時候摟過我們、親吻我們,或有沒有向我們說過『我愛你』、『你真棒』一類的話了。對於小孩子來說,從沒有聽過父母對自己說『我愛你』,就聽到父母對自己說『我討厭你』,在他一生裡,這種感覺無日無之。」
有些人也許認為,這些人小時候嘗到的苦惱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誠然,兒童受到苛斥、謾罵或刻薄的對待並非罕見。這類事件用不著報章以大字標題報導,也不是電視劇扣人心弦的題材。辱罵兒童所造成的損害,表面上是看不見的。然而,要是父母常常辱罵孩子,後果不堪設想,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1990年,研究人員跟進一個在1951年所做的研究,對象是一組五歲大的兒童,目的是探討他們父母撫育兒女的方法。現在,那些兒童已是中年人了,研究人員盡力跟他們保持聯絡,以便了解這些撫育方法對他們的長遠影響。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些孩子成年後面對不少困難,他們情緒不穩、婚姻關係緊張、缺乏良朋,甚至在工作方面也不如意。可是,這些兒童不一定是窮家孩子,也不一定是富家子弟,甚至父母也不一定有問題。事實是,他們的父母跟他們的關係十分疏遠,缺乏溫情,從不對他們表示愛意。
這個研究結果只是反映出一個真理罷了,這個真理在大約2000年前已寫了下來:「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激惱孩子,免得他們灰心喪氣。」(歌羅西書3:21)父母的言詞要是尖酸刻薄,在感情上苦待兒女,這無疑會叫兒女感到氣惱,最後也可以使他們灰心喪氣。
《憂傷中成長》一書指出,不久前,醫生還認為世上根本沒有兒童抑鬱症這回事。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加上經驗日增,事實表明兒童抑鬱症是實實在在的。現在,不少作者都聲稱,醫學界已確認了兒童抑鬱症,這個病也相當普遍。病因很多,其中包括父母的厭棄和虐待。作者指出:「有些父母常常批評兒女,令他們無地自容。另一些父母跟兒女的關係非常疏遠,他們從不向兒女表示愛意。……這類父母的兒女尤其可悲,因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感受到為人所愛就好比植物需要陽光和水分同樣重要。」
父母如果能夠以清晰而公開的方式向兒女表示愛意,兒女就可以領會到一個重要真理:他們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許多人把這種觀念誤以為是自高自大、自我中心的表現。可是,覺得為人所愛跟自高自大根本是兩回事。一名女作家就這個題目寫道:「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影響到他生活的許多方面,包括他所揀選的朋友、怎樣跟人相處、與什麼人結婚,以及一生可以有什麼成就等。」論到第二條最大的誡命,聖經也指出人對自己懷有平衡而不自大的看法相當重要,經文說:「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馬太福音22:38,39。
哪有正常的父母故意去蹂躪孩子寶貴而脆弱的自尊心?這簡直難以想像。既然這樣,為什麼這類事件又屢見不鮮?這些不幸的事可以避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