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12/22 13-18頁
  • 莫斯科歷850載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莫斯科歷850載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莫斯科的崛起
  • 絕處逢生
  • 人民愛戴的莫斯科捲土重來
  • 渡過困境,邁向繁榮
  • 全市煥然一新
  • 善行備受讚許
    警醒!2001年
  • 曠日持久的訴訟戰終於打贏了!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1年
  • 重訪俄羅斯
    警醒!1995年
  • 令世界驚奇的團結
    警醒!199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2/22 13-18頁

莫斯科歷850載

而不衰之城

「請足下到莫斯科來與弟一敘。」公元1147年,尤里伊·多爾戈魯基向同樣貴為王公的朋友發出的邀請信,相傳是首份提及莫斯科的歷史文獻。雖然考古學的證據顯示,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居住,但一般人都把發出這封信的一年(850年前),當做莫斯科的建市年份。

為了迎接莫斯科建市850周年,市內數以百計的設施粉飾的粉飾,重修的重修,運動場、劇場、教堂、火車站、公園、公眾建築物都經過一番修葺。好一派新氣象!一個莫斯科人說:「街上的大廈通通都煥然一新了。」

筆者和太太今年6月到莫斯科遊覽的時候,看見在紅場附近的市中心各處,工人正夜以繼日、一天二十四小時地為各項設施進行修葺工作。無論是商店的櫥窗、地鐵站、電燈柱,還是商店售賣的貨品,甚至在我們觀賞莫斯科馬戲班表演的時候,到處都有標語提醒人這次850周年的紀念。

到了9月,千千萬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出席850周年的慶祝活動時,經過悉心修飾的莫斯科市市容就更放異彩了。莫斯科在歷史上雖然飽經內憂外患,卻依舊留存下來,繼續昌盛繁榮。

聖經曾提及一場同「哈米吉多頓」息息相關的「爭戰」。在上一個世紀初,一個聖經學者評論這場「爭戰」的時候,可能正想到莫斯科在歷史中的一段動盪時期。(啟示錄16:14,16,《和合本》)他指出,有些人認為哈米吉多頓發生的地點就是莫斯科,但他並不同意這個見解。a

為什麼莫斯科給人這樣的印象呢?且讓我們看看莫斯科可歌可泣的歷史。

莫斯科的崛起

莫斯科位於重要的戰略交會點,鄰近主要的河流(奧卡河、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也是陸路運輸的樞紐。根據一份公元1156年的編年史,多爾戈魯基親王「為莫斯科市奠下根基」,意思顯然是指他興建了第一道防禦工事——一道上為木牆,下為土壘的城牆。這座城堡叫做克里姆林,位於莫斯科河和小支流恩耶格倫阿耶河匯集的三角形土地上。

可惜好景不常,僅僅21年後,附近梁贊地區的親王「攻下莫斯科,把城付諸一炬」。莫斯科後來得以重建,可是在公元1237年的12月,蒙古的拔都汗(顯赫有名的成吉斯汗的孫子)揮軍入侵莫斯科,莫斯科再遭焚城之禍。後來在1293年,莫斯科又遭蒙古軍洗劫。

莫斯科屢經浩劫,卻總能重振聲威,這不是叫人十分神往嗎?1326年,莫斯科更晉升為俄羅斯的宗教中心。當年莫斯科公國的王公伊凡·卡利達說服了俄羅斯正教會的牧首,請他遷到莫斯科來居住。

到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的時候,莫斯科終於脫離蒙古的統治獨立。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奪取了君士坦丁堡(現今的伊斯坦布爾),俄羅斯的統治者於是成為當時惟一信奉正教的王朝。因此,莫斯科得到了「第三羅馬」的稱號,俄羅斯的統治者稱為「沙皇」,意即「凱撒」。

在伊凡三世朝代的末葉(即哥倫布正前往美洲的時候),克里姆林宮的範圍擴大了,另外蓋了磚牆和塔樓;這些建築物仍然保留到今天,幾乎一點改變也沒有。克里姆林宮的城牆延綿超過2.2公里,厚6米,高18米,圍繞著的面積達30公頃。

你可能不會相信,原來據稱在16世紀中期的時候,莫斯科比現今的倫敦還要大。但在1547年6月21日,莫斯科再受火災打擊,全市人民家園盡毀。莫斯科的居民憑著高度的應變能力,再把莫斯科重建起來。在這段時期興建的還包括聖瓦西里教堂,這座教堂是為了記念在喀山戰役中,擊敗韃靼(即蒙古人)而建造的。時至今日,這座巧奪天工的建築物(於1561年竣工)仍舊屹立在紅牆上,而且公認為是莫斯科的象徵。

十年後,即1571年,來自克里米亞的蒙古人攻陷了莫斯科,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除了克里姆林宮外,蒙古人把所有東西都燒掉。記錄顯示,當天城中的20萬居民中,劫後餘生的只有3萬人。《俄羅斯的崛起》描述:「莫斯科河上橫七豎八的堆滿了屍體,河流更因此而改道,沿河數英里流著的河水都是紅色的。」

莫斯科又要回復舊貌了。它果然再度站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莫斯科市再次從克里姆林宮起向外發展,蓋建了一道又一道的圍牆,圍著不同的城區,分別稱為基塔格勒、白城和木城。直至今天,莫斯科仍舊保留了環狀的城市布局,不過圍著克里姆林宮的已經不再是圍牆,而是環繞城市的道路。

話說回來,當時伊凡三世的孫子,史稱「雷帝」的伊凡四世對人民施行暴虐的統治,弄得民不聊生。雷帝的兒子、帝位的繼承人費多爾一世後來在1598年逝世,沒有留下一子一女。史稱「混亂時期」的日子隨即展開了。《俄羅斯的崛起》形容,這15年是「俄羅斯史上最動盪不安的時期」。

絕處逢生

費多爾一世的姻兄鮑里斯·戈東諾夫繼位為王之後不久,莫斯科遇上一場嚴重的旱災和饑荒。在1602年,據報單單在七個月內就死了5萬人。從1601年到1603年,共有12萬人喪生。

天災剛過,有人聲稱自己是雷帝的兒子,季米特里公爵,並藉波蘭軍之助入侵俄羅斯。事實上,證據顯示真正的季米特里早在1591年就給殺了。1605年,戈東諾夫猝死,所謂「偽季米特里」於是進入莫斯科,還獲擁立為沙皇。他的統治延續了13個月,後來被對頭人處決。

這個假皇帝死後,忽然又有其他人跑出來,冒認是皇帝。其中一個竟又偽稱自己是季米特里,為他撐腰的同樣是波蘭。結果,舉國上下掀起了連場譁變,內戰頻生,殺戮連連。1609年,波蘭國王西格蒙三世率軍入侵俄羅斯,並按照雙方後來簽署的條約,確認西格蒙三世的兒子弗瓦迪斯瓦夫四世為俄羅斯的沙皇。1610年,波蘭軍隊攻入莫斯科,全城落入波蘭人手中。但過了不久,俄羅斯人揭竿起義,在1612年年底把波蘭人逐出莫斯科。

這段動盪不安的時期使莫斯科變得「滿目瘡痍,昔日的大街小巷,一連數里都長滿了刺薊和雜草」。木城的圍牆給燒成平地,克里姆林宮的建築物也破落失修。當時一名路經莫斯科的瑞典使節斷言:「名城莫斯科就這樣跟我們告別了。多麼可怕,多麼不幸的結局。」不過,他的話落空了。

1613年,羅曼諾夫家族的一名成員獲選為俄羅斯的沙皇。這個嶄新的王朝,羅曼諾夫王朝,一共維持了300多年的統治。相傳由於市內盡是頹垣敗瓦,新登位的沙皇米哈伊爾「連容身之所也沒有」。雖然這樣,莫斯科市卻又重建起來,再度成為世上舉足輕重的城市。

1712年,米哈伊爾的孫子彼得大帝,把俄羅斯的首都從莫斯科遷到他在波羅的海興建的聖彼得堡。可是,莫斯科仍舊是俄羅斯人愛戴的「心臟」。據稱法國皇帝拿破侖正東征西討的時候曾說過:「我若攻下聖彼得堡,俄羅斯的頭就在我手中;我若佔領莫斯科,俄羅斯的心臟就給我毀了。」

拿破侖的確攻破了莫斯科,但據歷史表示,心碎的是他,而不是莫斯科。當時莫斯科的戰況十分慘烈,看來有些人因此把這個城市跟哈米吉多頓扯上關係。

人民愛戴的莫斯科捲土重來

在1812年的春季,拿破侖統領大軍入侵俄羅斯,還把兵力增強到60萬。俄軍且戰且退,更用上「焦土」戰略,不讓敵人得到半點有用的物資。到了最後關頭,俄軍索性棄守已成了廢墟的莫斯科,任由它落入法軍手中!

不少權威的歷史材料指出,莫斯科人民寧願親手放火焚城,也不願白白讓法國人得到莫斯科。一本俄羅斯歷史書描述:「一陣強風吹過,只見熊熊烈焰更燒得像地獄一樣可怖。」法軍在城內找不到半點食物,連飼料也沒有,正如上述歷史書指出:「俄羅斯人連一袋麵粉、一車乾草也沒有留下給法軍。」法軍當時的處境確實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結果只好在入城後不及六個星期,就從莫斯科撤退,退兵途中更幾乎全軍覆沒。

莫斯科人民果敢的行動保住了他們那不同凡響的城市。他們咬緊牙關,再度從頹垣敗瓦中把城市重建起來。亞歷山大·普希金素有俄羅斯最偉大詩人的美譽,他的家鄉就在莫斯科。拿破侖入侵他深愛的家鄉的時候,他只有13歲。提到莫斯科,他的一首詩說:「這個名字,教一片丹心的俄羅斯人思潮翻騰;這個名字,在他們的心靈引起了深沉的共鳴!」

渡過困境,邁向繁榮

1917年俄國大革命爆發後,莫斯科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當年的苦況到今天仍舊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電影的片斷也往往勾起人對這段歷史的回憶。不過,莫斯科這個城市不但熬過了這一關,還穩步邁向繁榮。除了地下鐵路外,市內也修建了莫斯科-伏爾加水道,供應市內用水。文盲的情況差不多完全給掃除了,在30年代的末期,莫斯科市內已有超過一千間圖書館。

英國曼徹斯特市前任市長在1937年寫了一本書,叫做《蛻變中的莫斯科》,其中敘述:「假如沒有大戰爆發,……我敢說在十年計劃結束的時候,莫斯科必定能夠在衛生、便利設施及生活福利設施的全民整體規劃方面,成為歷來世上最佳的大城市。」

可是,在1941年6月,德國軍隊突擊俄羅斯。兩國在不及兩年前才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當年10月,德軍推進至離克里姆林宮不到40公里的地方,莫斯科似乎是劫數難逃了。莫斯科城裡450萬的居民大約半數逃出城外,約莫五百家工廠收拾好機器,運送到俄羅斯東部的新廠址。不過,莫斯科依舊屹立不倒。莫斯科市的守軍掘壕固守,最後擊退了德軍。

戰後,莫斯科像俄羅斯的其他城市一樣,元氣大傷。一名在30至40年代期間於莫斯科生活的美國記者說:「莫斯科在一個世紀裡經歷了這麼多事仍然能站得住,真了不起。」說實在的,莫斯科歷劫重生,成為當今世上舉足輕重的大城市,實在叫人肅然起敬。

莫斯科今天有人口超過900萬,全市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在人口和面積兩方面都超越紐約市。克里姆林宮的外圍是一系列的環城道路,其中一條道路是莫斯科環城公路,全長超過100公里,這條公路大致上是莫斯科市的外圍邊界。從市中心起,可見多條寬敞的公路像輪輻一樣向各個方向伸展。

不過,談到往來市內各地,市內設計精良的地下鐵路卻是大部分莫斯科人的代步工具。這條鐵路分為9條路線,共有一百五十多個車站。《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形容莫斯科地下鐵路的車站是「世上最美輪美奐的」。有些車站活像宮殿一樣,以枝形吊燈、雕像、彩色玻璃為裝飾,到處也可見到大理石的建築。事實上,單是頭14個車站已用了超過7萬平方米的大理石,比羅曼諾夫時期的300年裡,興建所有宮殿所用的還要多!

全市煥然一新

今年夏季,我們在莫斯科遊玩,搭乘地下鐵路前往參觀市內最重大的重建項目,就是位於莫斯科以南、建於50年代、可容納10萬3000人的列寧體育館。我們到達的時候,場館已經換上了新的座椅。我們也知道,這個會場將會加上一個活動的上蓋,以後一年四季都可以舉辦節目。

從克里姆林宮旁的紅場看過去,著名的國營百貨公司(GUM)的正門已經換上了簇新的外觀。在克里姆林宮的另一邊,是小支流恩耶格倫阿耶河曾流經的地方,這條支流在上個世紀才給改道流向地底。現在這裡有些美化環境的設施,包括仿照以前這條小支流興建的小溪。越過這條小溪流,是一座正在興建的大型多層地下購物商場,裡面將有餐廳和其他設施。據莫斯科一個作家形容,這座商場是「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不過補上一句,「市長辦公室裡的人是這樣認為的」。

離克里姆林宮不遠,只見四處都是建築用的起重機,各項工程都正在加緊進行。在一些工地裡,挖掘泥土的時候也發現了一些珍貴的古物。例如在一個地方,有人掘出了超過9萬5000枚15~17世紀的俄羅斯和西歐古錢幣。

不少教堂也給翻新甚至重建。紅場上的喀山聖母大教堂在1936年被摧毀,後來重建為公廁,現在卻再以教堂的原貌示人了。救主基督大教堂規模雄偉,本來是為了慶祝擊敗拿破侖而興建的,但在1931年,當時的共產黨發動反宗教運動,教堂就給炸毀了。教堂的原址多年來都是闢作室外暖水游泳池,後來才重建為教堂,我們前往參觀的時候,工程快要竣工了。

參觀各個建築工地實在是一件樂事,每當想到在今年年底,莫斯科將呈現一片新氣象,就更感到高興。不過,最教我們喜愛的倒是莫斯科的人民。一個被派往莫斯科的記者曾說:「莫斯科人天生慷慨好客,待人親切,訪客往往受寵若驚。」我們曾跟俄羅斯一個家庭進膳,大夥兒擠在一張小餐桌上,享受他們溫暖慷慨的接待,當時我們更覺得這番話一點不假。

另一件事也教我們十分欣幸,就是很多莫斯科人都知道哈米吉多頓的真正含意了。他們知道上帝將會通過這場戰爭潔淨整個地球,帶來新的世界。到時真正愛上帝的人會永遠生活,心裡沒有偏見,沒有懷疑,倒互相諒解,互相信任。他們會成為上帝的兒女,相親相愛,團結合一地事奉上帝。(約翰福音13:34,35;約翰一書2:17;啟示錄21:3,4)——外稿。

[腳注]

a 《聖經評注》合訂本,亞當·克拉克著,1349頁。

[第13頁的圖片]

聖瓦西里教堂和克里姆林宮圍牆,公認是莫斯科的象徵

[第15頁的圖片]

市內到處都有建市850周年的標語牌

[第16頁的圖片]

著名的GUM百貨公司換上新貌

[第16,17頁的圖片]

市內多個地鐵站裝飾得像宮殿一樣

[鳴謝]

Tass/Sovfoto

[第17頁的圖片]

重修中的列寧體育館

[第17頁的圖片]

克里姆林宮外的新景致

[第18頁的圖片]

市內到處可見建築用的起重機,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