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要及早接受乳癌檢驗
據巴西雜誌《聯邦醫學委員會》指出,乳癌是巴西婦女中最常見的癌病,估計每12個婦女就有1個罹患乳癌。上述醫學雜誌呼籲所有25歲以上的婦女定期自我檢查乳房。此外,雜誌也建議婦女在35至40歲之間接受第一次乳房X射線檢驗,在40至50歲期間可以每兩年接受這樣的檢驗,到50歲以後則應當每年接受乳房X射線檢驗。婦女要是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大量飽和脂肪,或家族中有人曾患乳癌,她們患上乳癌的機會也較高。可是,現時百分之70的乳癌患者並不具有任何易患乳癌的特徵。該醫學雜誌指出,這個事實「顯示,婦女及早接受乳癌檢驗顯然相當重要」。——請參看《儆醒!》1994年4月8日刊(英語版)。
「成藥癮君子」
《愛爾蘭時報》報導,在北愛爾蘭,服食成藥成癮的人越來越多。北愛爾蘭跟許多國家一樣,市民無需醫生處方,也可以買到含有可待因的止痛藥和止咳藥,或其他可以使人上癮的藥物。有些人雖然沒有刻意令自己上癮,卻不得不繼續服食這些藥物,因為他們一旦停藥,身體就會極度不適,包括感到惡心和抑鬱等。有一個男子因服食成藥而上了癮。為了維持每週服食70瓶藥的習慣,他不惜把繼承得來的遺產花盡,賣掉房子,還欠下別人1萬8000英鎊(2萬9000美元)。貝爾法斯特依賴藥物研究小組的弗蘭克·麥戈德里克指出,大多數服食成藥成癮的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依賴藥物,而且也不認為這樣做有損健康。麥戈德里克說:「他們沒有違法。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上了癮。」
女學生帶動時尚
《讀賣新聞》報導,日本的女高中生正帶動消費的時尚。她們的交往圈子往往超過一千人,各人通過口頭互通消息,最新時尚的消息於是迅速傳播開去。通過父母和兄弟姊妹,她們的影響力因而伸延到其他的年齡組別去。這些「女孩子都具有理想消費者的各種特色:有錢、對新產品很感興趣,以及有時間追求物慾」。日本大約有百分之68的青少年每月平均有220美元的零用。許多年輕人從溺愛孫兒女的祖父母獲得金錢,或是藉著做點兼職賺取外快。社會學家十分擔憂女孩子那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觀,並且對於她們一般都缺乏有意義的個人目標表示憂慮。最近的一個研究顯示,現今的中學女生「對於自己常常可以不勞而獲感到厭倦」。
最老人瑞壽終
法國的《費加羅報》報導,《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上最長壽的人珍妮·路易絲·卡爾芒,已在1997年8月4日去世,享年122歲。珍妮在1875年2月21日出生,地點是法國東南部的阿爾勒。當時電燈泡、留聲機和汽車還沒有面世。珍妮在1896年結婚,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孫兒。她比女兒多活63年,孫兒則在1963年去世。她記得在1888年曾與畫家凡·高見過面,當時她還是個青少年。此外,她也認識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這位詩人曾在1904年獲得諾貝爾獎。珍妮生前曾以輕鬆幽默的方式透露過她的長壽之道,例如笑口常開、多點活動,還要有「鴕鳥般的胃口」。
雙語兒童
嬰兒開始學習說母語的時候,語言能力至很大程度由腦部某個區域所控制。這個語言區域稱為「布洛卡氏區」。紐約的斯隆-凱特林癌病紀念中心最近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觀察操雙語的人說兩種語言中的其中一種時,腦部哪個部分比較活躍。他們留意到,人在小時候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話,這兩種語言都會貯存在布洛卡氏區同一部分。可是,人要是到青少年或以後才學習另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看來就會貯存在頭一種語言的位置附近,而不是兩種語言在腦部同一個地方混合起來。倫敦的《泰晤士報》評論:「人先學一種語言的話,這種語言就彷彿在布洛卡氏區制定了線路一樣,結果,第二種語言就得要貯存在其他地方了。」研究人員認為,這正好解釋為什麼人在年紀大一點時才學習另一種語言比較困難。
華人關注教養兒女問題
《今日中國》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贊助了一個大規模的親子關係研究計劃。結果顯示,現今許多父母對於教養兒童大感頭痛。據《今日中國》指出:「有些父母完全不知道應當把什麼標準灌輸給兒女——究竟是傳統的中國道德觀,例如誠實、謙遜、寬容、關心別人等呢?還是現今社會弱肉強食的精神?」近百分之60的父母擔心電視節目對兒女產生不良的影響。新聞研究人員布偉建議,父母要按著子女的年齡和性情,控制他們所觀看的電視節目,還要跟兒女一起觀看電視,一同討論節目的內容。此外,不要讓兒女花太多時間觀看電視。
鯊魚死敵?
人類一般都談「鯊」色變。可是,人類對鯊魚的威脅比鯊魚對人類的威脅更大。法國的《世界報》報導,鯊魚殺人的個案每年「不及百宗」,可是漁民每年卻獵殺大約一億條鯊魚。不少海洋生物學家對這件事深感憂慮。他們擔心要是人類繼續獵殺鯊魚,海洋的天然平衡就會受到影響。在控制海洋種群的數量方面,鯊魚十分重要。由於鯊魚到達性成熟的時期較慢,妊娠期長,所生的幼鯊數目少,因此,人類過度獵殺牠們只會使牠們有絕種之虞。最令海洋學家憤慨的是,人類為了把鯊魚鰭製成美食,於是把捕獵得來的鯊魚的鰭部割下,然後把鯊魚放回海洋去,不理牠們的死活。
從空中趕攏牲畜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星期日郵報》報導,在澳大利亞,有些牧場主使用低速飛行的超輕型飛機,在廣大的牧場上趕攏牲畜。昆士蘭一個牧場主指出,他每次用超輕型飛機趕攏羊群,就省回幾個工人兩個星期的工資。他說:「摩托車取代了馬匹,現在超輕型飛機則取代摩托車。」這種超輕型飛機裝有強力的擴音系統,播放出狗吠聲。文章指出,一聽見這樣的聲音,「受驚的牛群和羊群就會向著最近的畜欄奔跑」。
勞碌的加拿大人
《環球郵報》報導,加拿大人的工作時間比以往長得多,這個情形對許多人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由於憂慮經濟,不論男女,包括育有年幼兒女的家長在內,都不得不在壓力下長時間拼命工作。在加拿大,差不多200萬人平均每週加班至少9小時,另外70萬人至少做一份兼職。有些研究人員指出,加拿大人——尤其是白領工人——的生活憂慮越來越嚴重。由於兒女很少與父母相聚,專家十分關注這種趨向會對兒童產生怎樣的影響。安大略省的威爾夫大學家庭研究部的克里·戴利博士指出:「人已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曉得怎樣擺脫這種忙亂的生活步調。」
失業壓力
德國《南德意志報》報導的一個研究指出,失業人士在情緒和社交上的壓力,足以影響當事人的健康。據稱身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受到這種壓力削弱。失業的人比在業的人較易患上高血壓和心臟病。德國漢諾威大學的托馬斯·基澤爾巴赫教授說:「長期失業的人比在業人士面對更大壓力,因經歷失業而導致的『後遺症』也較多。差不多所有失業人士都患上了某種類型的抑鬱症。」據說歐洲聯盟的失業人口大約相當於丹麥、芬蘭和瑞典的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