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代文豪莎士比亞之謎
《儆醒!》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威廉·莎士比亞是舉世公認,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劇作家。《新大英百科全書》說,莎士比亞「被廣泛認為是人類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劇作家。莎劇……現時在全球各地是最經常,及在最多國家地區上演的劇作」。莎士比亞編寫的戲劇現已翻譯成超過七十多種語言。
《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評述以莎士比亞名義發表的巨量著作,說:「對於莎翁是其詩詞及劇作的真正作者,沒有任何莎士比亞學的重要學者提出過疑問。」既然這樣,為什麼莎劇著作人這個問題仍備受爭議呢?
1564年,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鎮,1616年在出生地辭世,終年52歲。一直以來,不知多少人經年累月的苦心查證,著書無數,都只為解開一個耐人尋味的疑團:究竟威廉·莎士比亞名下的作品真的出自他的手筆嗎?
解不開的謎
莎士比亞的劇作內容包羅萬象,各行各業、人生百態盡收筆下。例如,他熟稔法律條文,引用法律術語以至陳述案例時皆字字珠璣。約翰·巴克尼爾爵士在1860年所著的《莎士比亞的醫學常識》一書中表示,莎翁同時精通醫理。不但這樣,就連狩獵、鷹獵、各類運動,以至於宮廷禮儀,他都一概通曉。難怪研究莎學的歷史家約翰·米切爾把莎士比亞譽為「無所不知的作家」。
莎劇中曾五次提及海難;從劇本所用的航海術語,可見作者的航海經驗豐富。這是說,莎士比亞曾經越洋遠遊嗎?他曾被徵召入海軍嗎?1588年英軍大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時,他是海軍一員嗎?如果上述任何一項假設屬實,將有助證明莎士比亞的著作人身分,可惜有關證據未算充分。至於他何以能精確掌握用兵遣將以至步兵術語,也同樣令人費解。
莎翁的作品也曾引述過不少聖經經文。固然,他也許是通過母親而學到聖經,可是後者看來是不懂寫讀的。既然莎士比亞對聖經有一定認識,不禁令人想到他的教育背景。
才高八斗、學問淵博
威廉的父親是個製造手套皮具的工匠,也可能是個肉商。雖然他目不識丁,卻深受同鄉敬重。斯特拉特福鎮那所文法學校沒有舊生名單,可是大部分權威均認為年輕的莎士比亞大概就是在那裡念書的。多年後,威廉的好友,本身也是劇作家的本·瓊森形容莎士比亞只「略懂一點點拉丁語,對希臘語認識則微乎其微」。這也許足以說明,威廉只接受過基本教育。
然而,莎劇內容處處顯示作者十分熟悉希臘及羅馬典故與當代文學,對法語、意大利語以及西班牙語也有一定的認識。劇本所用詞彙之廣更令人驚訝。在現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日常用語一般不會超過4000。17世紀的英國詩人約翰·米爾頓在詩作中選用的詞彙約8000。可是,據一項權威指出,莎士比亞所用的詞彙竟達2萬1000之多。
書信與手稿
在三頁長的遺囑內,莎士比亞的財產一一清楚列明,惟獨是書信與手稿則一概沒有提及。它們是否已交由莎翁長女蘇珊娜保管呢?如果是這樣,這些珍藏理應流傳於蘇珊娜後人當中才對。18世紀一位傳教士正因為被這個疑團深深迷住,不惜在斯特拉特福鎮50公里範圍以內的私人圖書館四出苦苦搜尋,結果仍是無功而還。
劇作原稿的下落則更耐人尋味,莎劇原作就連一份也沒有留傳於世。莎士比亞編寫的36份劇作是他死後七年才在「第一對開本」中首次問世的。其實莎翁生前,已有不少盜印本流傳民間。奇怪的是,作為精明的商人,莎士比亞竟沒有採取法律行動以遏止盜印的活動。
發跡倫敦
在伊利莎白女王時代,巡迴劇團十分流行。這類劇團也曾於1587年到過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鎮。如果當時莎士比亞加入這些劇團演出的話,他大概在同年秋天到了倫敦。我們確知的事實是,他曾在倫敦的首要劇團,原名宮廷大臣劇團,後改名為國王供奉劇團中擔綱演出。莎士比亞到了倫敦之後,財富日增。多年來,他在倫敦及家鄉購下不少房產。然而,1583到1592年間,他行蹤杳杳,也就是莎士比亞生平中「無從稽考之年」。
1599年,寰球劇院在薩瑟克市落成。在此之前,以莎翁名義發表的戲劇在倫敦已漸為人知,可是身為作者的莎士比亞卻並沒有因而成名。事實上,莎士比亞去世時,並沒有得到什麼風光葬禮;倒是其他當代作家如本·瓊森及弗朗西斯·博蒙特等,在隆重的儀式中被安葬於倫敦西敏寺。
「真命天子」
那末,莎士比亞的名字是否被用來掩飾真正的作者,或作者們,的身分呢?被認為應受考慮的人選多達60位。其中包括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a,以至出人意表的名字如沃爾西樞機主教、沃爾特·羅利,甚至伊利莎白女王一世等。學者們認為哪個人最可能是「真命天子」呢?
候選人之一是出身劍橋大學的弗朗西斯·培根。他比莎士比亞年長三歲,是個出色的律師和宮廷大臣,曾發表過不少文章。認為莎劇實在出自培根之手這個理論始於1769年,後來被擱置近80年。直至1885年,培根協會成立,支持者再次舊事重提,且言之鑿鑿。他們提出的理據之一是,培根故居在倫敦以北20英里外,即聖奧爾本斯鎮附近,而這個城鎮曾在莎士比亞作品中出現超過15次之多。可是,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鎮,則一次也沒有提及。
此外,羅杰·曼納斯,第五任拉特蘭伯爵,以及威廉·斯坦利,第六任德比伯爵,的擁護者也大不乏人。這兩位伯爵均受過高深教育,有著出入宮廷的便利。但問題是,他們為什麼要隱瞞身分呢?1939年,支持拉特蘭伯爵的波隆凱斯科教授提出的理論是:「拉特蘭伯爵的首批作品是以無名氏身分出版的,其後的作品也只用筆名,因為貴族為平民劇院編寫劇本是極不光彩的。」
還有人認為莎士比亞的劇作是集體創作的成果,作家們各自貢獻一己專長。除此之外,作為經驗有素的演員,莎士比亞是否曾為現成的劇本作編輯?據稱,莎翁從不在劇本上作「任何刪節」。如果他真的只負責編輯別人的劇作,也許就能解釋上述的情況。
歸根結底,莎士比亞著作人的身分何以會受人質疑呢?《世界圖書百科全書》指出箇中原因說:人們「就是不能相信一個來自斯特拉特福鎮的小演員能夠寫出驚世駭俗的不朽巨著。莎士比亞是個出身寒微的鄉村小子,他跟天才橫溢的大文豪這個形象根本格格不入」。至於被提名的候選人,全都「非富則貴,出身名門」。換言之,對莎士比亞著作人身分提出質疑的人認為「只有受過高深教育、素有學養、出身上流社會的才子才能有這種非凡的成就」。無論如何,正如上文指出,許多莎學權威均一致認為莎士比亞就是他名下作品的真正作者。
那末,我們很快能真相大白嗎?看來不會。除非有新的證據,如發現劇作原稿,或者足以解釋莎翁那些無從稽考之年的事實出現,否則威廉·莎士比亞,這個「曠代文壇巨人」將永遠是個耐人尋味的謎。
[腳注]
a 在莎士比亞早期作品中的確反映出不少克里斯托弗·馬洛的寫作特色;可惜馬洛於1593年在倫敦英年早逝,死時只有29歲。據稱馬洛是在旅店毆鬥中被謀殺的,不過有人認為這是個捏造的故事,其實馬洛後來到了意大利,還繼續他的寫作生涯。至於馬洛喪禮的資料則一概不詳。
[第24頁的附欄]
文豪與文盲
在現存四份文獻中,威廉·莎士比亞的簽名真跡共出現過六次。其上的名字只部分隱約可見,而且拼法也有出入。一些權威因此認為莎士比亞的遺囑是律師們給他代簽的。如果這個假設屬實,將引起一個極敏感的問題,就是:威廉·莎士比亞懂得寫讀嗎?現存手稿也實在沒有任何他的真跡。他的長女蘇珊娜看來不懂寫讀,只懂簽名罷了。另一個跟他感情親密的女兒朱迪思也是個文盲,只能用符號簽名。至於莎士比亞何以沒有教女兒讀書識字,好讓她們能徜徉書海,享受無窮的讀書樂趣,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第23頁的圖片]
莎士比亞的早期畫像,他的真正相貌倒無人能夠確定
[鳴謝]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11th Edition (1911)
Culver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