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8 9/8 4-5頁
  • 自殺——年輕人的一大禍害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自殺——年輕人的一大禍害
  • 警醒!199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問題遍及全球
  • 自殺風氣彌漫全球
    警醒!2001年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警醒!2001年
  • 何以自殺大增?
    警醒!1977
  • 自殺——不易察覺的流行病
    警醒!2000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8年
《警》98 9/8 4-5頁

自殺——年輕人的一大禍害

年輕一代已飽受戰爭、謀殺、暴行所蹂躪, 但這似乎還嫌不夠, 青少年自我毀滅的風潮正在蔓延。少男少女濫用毒品、嗜酒成癖,大大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許多年輕人就這樣斷送了生命。不管是蓄意輕生,還是意外死亡,青少年死於過量服用藥物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1995年4月28日,《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刊》報導:「在美國,自殺是年齡從15歲到19歲的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J.J.曼醫生在《十年來的腦筋問題》寫道:「美國每年有三萬多人[1995年的統計數字是3萬1284人]自殺。令人惋惜的是,輕生的通常是年輕人。……還有那些自殺未遂的,他們的數目比自殺者多得多,是三萬的十倍。……臨床醫生要衝破的一大難關就是,怎樣辨明哪些病人有輕生的傾向。在嚴重的抑鬱病患者中,有的會企圖自殺,有的卻不會。對臨床醫生說來,要區分兩者,談何容易。」

美國康涅狄格州新米爾福特醫院精神病科主管西蒙·索博評論:「我在這兒執業已有13年,這個[1995年]春季,試圖自殺的個案比以往任何時候要多。」美國每年有盈千累萬的青少年企圖自殺。每一次試圖自殺都是呼救的信號,表明年輕人急需援助、急需別人關注。趁還來得及,誰會向他們伸出援手?

問題遍及全球

在世界其他地方,情況也大同小異。據《今日印度》所載,1990年,印度大約有三萬個青年男女自盡。在加拿大、芬蘭、法國、以色列、荷蘭、新西蘭、西班牙、瑞士和泰國,青少年自殺率有上升的趨勢。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指出,在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新西蘭、俄羅斯和斯洛文尼亞,年輕人的自殺率是世上最高的。

澳大利亞的青少年自殺率也非常高。在這個國家,據《堪培拉時報》報導,1995年,自盡的小伙子佔少男死亡人數的百分之25,輕生的妙齡女郎就佔少女死亡人數的百分之17。在澳大利亞,青年男子自殺「成功」的個案約為青年女子的五倍。在大多數國家,年輕男女自殺的比率都不相上下。

這是不是說,少男比少女更傾向於自尋短見?不一定。根據現有的數據,男女企圖自盡的發生次數,根本沒有什麼分別。可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數字卻表明,在工業國家,青年男子的自殺個案約莫是青年女子的四倍」。——《各國進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版。

上述的統計數字雖然駭人聽聞,卻不一定把全部實情透露出來。事實上,用客觀分析的措辭來發表有關年輕人自殺的統計資料,原來也不是這麼難理解的。不過,大眾卻往往看不出,赤裸裸的數據背後別有隱情:死者去世的消息使家人大為震驚,他們感到多麼悲痛、多麼難過;對於年輕人為什麼要尋死,仍活著的家人很想知道個究竟。

青少年自殺的悲劇有辦法防止嗎?專家已確定了某些基本因素,這對防止年輕人自殺是很有幫助的。

[第5頁的附欄]

自殺動機

關於自殺的動機,眾說紛紜。「面對孤獨無伴、痛失親者(尤其是配偶)、自幼家庭破裂、重病纏身、年老體弱、失業、經濟拮据、吸毒成癮等問題,人一覺得抵受不住,就想一死了之。」——《美國醫學協會醫學百科全書》。

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自殺者可分為四大類型:

1.自我中心型——原因「據說在於當事人跟社會格格不入。自我中心的自殺者,常常孤身獨處,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通常孤傲不群、自行其是。

2.利他主義型——「當事人往往過分投入某個團體,他們以謀求大我的利益為己任,甘願犧牲小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神風敢死隊飛行員、不要命的宗教激進分子都是明顯例證,他們攜帶炸彈跟敵人同歸於盡。另一些人則不惜自我犧牲,但求喚起大眾對某個團體的關注。

3.社會變動型——「面對危急關頭,當事人覺得茫然不知所措,以為一死就一了百了。[這種情況]所以發生,是因為當事人跟社會的一貫關係突然起了驚人的變動。」

4.宿命論型——「據說起因在於社會諸多規條,連個人的基本自由也受到限制。」當事人「自覺前景黯淡,沒有出路」。——《青少年自殺的現況和對策》,埃倫·伯曼和戴維·喬布斯合著。

[第5頁的圖片]

可引致年輕人自殺的有害習慣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