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觀點
人犯罪總是撒但的錯嗎?
第一對人類墮落犯罪,都是拜撒但所賜。夏娃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創世記3:13)自那時起,「最初的蛇,叫做魔鬼,又叫撒但」,開始不遺餘力地攻擊人類,「弄瞎」「人的思想」,「迷惑世人所住的全地」。(啟示錄12:9;哥林多後書4:4)沒有人能夠逃脫他的魔掌。但這意思是不是說,我們必然完全受他控制呢?我們犯罪,總是他的錯嗎?
聖經指出,撒但確曾欺騙了夏娃。(提摩太前書2:14)他花言巧語,使夏娃相信,違反上帝的命令可以得著跟上帝相似的洞察力,並且能夠像上帝一樣自行其是。(創世記3:4,5)於是夏娃上了撒但的當。不過,上帝還是把夏娃判處死刑,要她為自己所做的事承擔後果。為什麼?雖然她是受撒但欺騙,但她其實清楚知道上帝的吩咐,所以,她背叛上帝完全是自發,不是被迫的,況且她根本有足夠力量可以約束自己,抵抗撒但的引誘。
抗拒魔鬼
人類其實有能力抗拒撒但的誘惑。以弗所書6:12指出,「我們有一場角鬥」,要抵抗「持有天上席位的邪惡靈體」。由此可見,上帝期望我們堅拒撒但的誘惑。既然撒但和他手下的鬼靈力量超凡,人又怎樣可以跟他們對抗呢?我們既勢孤力薄,上帝要我們打一場必敗的仗嗎?絕不是,因為上帝不是要我們孤軍上陣,跟撒但交鋒。耶和華賜給我們各式各樣的裝備,使我們可以成功地抵抗撒但的攻擊。聖經清楚告訴我們,魔鬼到底是誰、他正利用什麼手段誘惑人,以及我們可以怎樣保護自己。——約翰福音8:44;哥林多後書2:11;11:14。
怎樣「反抗魔鬼」
聖經指出反抗魔鬼的兩個步驟。上帝的話語勸勉我們:「所以你們要順服上帝,反抗魔鬼,魔鬼就會離開你們逃跑了。」(雅各書4:7)所以,第一個步驟是,要順服上帝,服從他的命令,時刻緊記上帝是真真實實的,他良善可敬,力量無與倫比,他至高無上,他的原則崇高偉大。知道這些事可以使我們有力量抵抗撒但的攻擊。除此之外,也要不斷恆切地向上帝禱告。——以弗所書6:18。
請回顧魔鬼試探耶穌時的情形。當時,耶穌不斷思念和引述上帝的命令,結果他得以成功地擊退魔鬼。最後撒但誘騙耶穌不遂,只好知難而退。考驗過後,耶和華派天使強化耶穌。(馬太福音4:1-11)所以,耶穌可以充滿自信地鼓勵門徒,要祈求上帝「解救」他們「脫離邪惡者」。——馬太福音6:13。
上帝解救我們並不意味著他會事事維護我們,使我們不受任何傷害。他勸勉我們,要努力培養一些敬神的特質,包括真實、正義、和平、信心。這些特質有如「全副盔甲」,叫我們可以「抵抗魔鬼的奸計」。(以弗所書6:11,13-18)所以,憑著上帝的幫助,我們是可以抵抗魔鬼試探的。
雅各書4:7指出「反抗魔鬼」的第二個步驟,就是要果敢決斷,擺脫一切有害的影響,避開撒但騙人的陷阱,且要抗拒現今流行的崇尚物質和不道德的各種哲學。要一面反抗魔鬼,一面過取悅上帝的獻身生活,這樣你就能夠戰勝撒但。不過,是不是所有罪都是由魔鬼直接促成的呢?
跟內在的慾望交戰
聖經執筆者雅各寫道:「其實各人受考驗,是被自己的慾望勾引誘發的。然後慾望懷了胎,就生下罪來;罪既得逞,就生出死來。」(雅各書1:14,15)無奈,我們實在無法完全克制自己與生俱來的弱點和不完美。(羅馬書5:12)聖經說:「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傳道書7:20。
但這意思也不是說,所有罪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在有些事例上,我們往往由於作錯抉擇,結果自投羅網,落入引誘的陷阱。由於人不完美,加上撒但挑逗誘惑,所以人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的慾望。不過,我們到底會助長還是克制這些慾望,就完全在乎自己了。很適當地,使徒保羅寫道:「人撒播的是什麼,收割的也是什麼。」——加拉太書6:7。
承擔責任
人要承認自己有短處、過失和弱點,意即承認自己有罪,這樣做是不容易的。(詩篇36:2)但知道上帝不會現在就要求我們做事十全十美,可以幫助我們勇於為自己所做的錯事負責。詩篇執筆者大衛說:「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詩篇103:10)雖然上帝寬宏大量,他卻仍然期望我們竭力奮鬥,管束自己,抗拒魔鬼的誘惑,並且控制自己犯罪的傾向。——哥林多前書9:27。
我們必須明白,雖然上帝深知魔鬼正極力把我們引入歧途,他也是導致人類墮落犯罪的罪魁,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完全無須為個人的行為負責。羅馬書14:12說:「我們各人都要為自己的事向上帝交帳。」
可是,要是我們「切切痛恨」「邪惡的事」,並且「緊緊持守」「良善的事」,我們就可以戰勝魔鬼的邪惡勢力。(羅馬書12:9,21)第一個女人夏娃就是由於未能這樣做,結果招致上帝的懲罰,因為她本應可以反抗撒但,服從上帝。(創世記3:16)當然,上帝也沒有把撒但欺騙夏娃一事恝然置之,他不但咒詛撒但,最後更會把他永遠消滅。(創世記3:14,15;羅馬書16:20;希伯來書2:14)所以,不久將來,人就可以完全擺脫撒但的邪惡影響了。——啟示錄20:1-3,10。
[第26頁的圖片鳴謝]
Erich Lessing/Art Resource,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