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長相怎麼樣?
關於耶穌的長相,世俗歷史所作的記述,其實深受好幾個因素所影響。這正好說明,為什麼不同畫家筆下的耶穌,在容貌上有這麼大的差別。
一個因素是本國文化。另一個因素是藝術作品完成的年代。此外,耶穌在藝術作品中的形象,也取決於畫家和委託人所信奉的宗教。
在不同的世紀,米開朗琪羅、倫勃朗、魯本斯等著名畫家,都下了極大功夫去刻畫耶穌的外貌。他們的作品不但有濃厚的象徵意義,還有很重的神祕主義色彩。這些畫家所畫的耶穌像,大大影響了一般人對耶穌外表的看法。他們到底根據什麼去描繪耶穌的容貌呢?
世俗歷史的說法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生於公元280年,終於公元337年。在這個年代之前的藝術作品往往把耶穌塑造成年輕的「好牧人」,他不是剪了短髮,就是留著長長的鬈髮。關於這一點,《歷代藝術》一書有以下的評論:「好牧人這個主題的起源可上溯到古希臘的[異教]文物和古埃及的藝術品,現已用來象徵忠心保護基督徒群體的人。」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異教影響就更是彰明較著的了。該書又說:「耶穌的畫像跟地中海沿岸居民所熟悉的神祇沒有什麼分別,同太陽神赫利俄斯(阿波羅)[他頭上的光環後來轉移到耶穌和其他『聖人』的頭上],或從東方引入的羅馬神祇無敵太陽神最為相似。」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教堂下面所發現的陵墓,耶穌居然被描繪成阿波羅「駕著一輛太陽馬車在天際奔馳」。
可是,這個年輕的形象維持了一段時日就消失了。阿道夫·迪德龍在他所撰寫的《基督教聖像》裡講述事情的發展經過:「耶穌的形象起初是挺年輕的。不過,隨著基督教的發展年深日久,耶穌的形象也……一個一個世紀地增添了歲月的痕跡。」
到公元13世紀,一個自稱為普布利烏斯·倫圖盧斯的人寫信給古羅馬的元老院。他在信裡描述耶穌的外貌,說他「頭髮的顏色恰似未熟的榛子[淡褐色],從頭頂到耳朵以上都是平滑的,但從耳朵開始就是一綹綹的鬈髮。鬈髮比頭頂的直髮深色一點,而且更有光澤。長長的頭髮披散在肩膀上,頭頂中間有分界線;……他臉上長滿鬍子,顏色跟頭髮一樣,不長也不短,下巴上的鬍子略呈叉狀;……一雙灰眼睛……目光炯炯」。這樣的描寫雖然失實,對後來的畫家卻有很大影響。《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評論:「為了迎合不同時代的人的品味,畫家筆下的耶穌不斷改變形象。」
同樣,耶穌的形象也因種族和宗教而有所不同。在非洲、南北美洲和亞洲,由於海外傳教活動的影響,在宗教藝術品上,基督的樣子跟西方所描繪的長髮形象並無分別;不過,上述百科全書卻指出,耶穌的外表有時也添加了「本土特色」。
基督新教也有屬下的畫家,他們各用自己的處理手法去刻畫耶穌的容貌。戈弗雷在他撰寫的《基督和使徒在宗教藝術中的轉變》聲稱:「倫勃朗筆下的基督把基督新教的精神顯露無遺:他樣子悲哀、滿臉愁雲、面無人色、神情冷峻,……簡直就是個不問世事、克己甚嚴的基督新教徒。」他又說,「[倫勃朗]所構想的偉人基督,身體瘦削、刻苦禁慾,『謙卑自抑、表情嚴肅、叫人我見猶憐』」,處處反映出基督新教恬淡寡欲的精神。
可是,正如下文所載,基督教國的藝術品常常把基督描繪成身子羸弱、頭上有光環、無男子氣概、面帶愁容、頭髮長長的,但事實可不是這樣。這個形象跟聖經所描述的耶穌其實大相徑庭。
聖經和耶穌的外表
耶穌是「上帝的綿羊羔」,完美無缺,理應是長得很帥的。(約翰福音1:29;希伯來書7:26)耶穌決不可能長期面帶愁容,他的面容跟通俗藝術所刻畫的形象迥然有別。耶穌雖然飽經憂患,但平常都是心情豁朗、精神愉快的,他把天父「快樂的上帝」的特質完全反映出來。——提摩太前書1:11;路加福音10:21;希伯來書1:3。
耶穌是頭髮長長的嗎?只有拿細耳人才不可修剪頭髮,不可喝酒,但耶穌並不是拿細耳人。他的髮式跟其他猶太男子沒有兩樣,必然是修剪得整整齊齊的。(民數記6:2-7)他同朋友交往的時候,也享用適量的葡萄酒,這進一步證實耶穌為人豁達開朗。(路加福音7:34)在加利利的迦拿,耶穌甚至在婚宴上施行奇跡,把水變成葡萄酒。(約翰福音2:1-11)他顯然是蓄鬚的,有關耶穌受苦的預言可以證實這點。——以賽亞書50:6。
耶穌的膚色和相貌又怎麼樣?他很可能具有猶太人的特徵。不用說,這些特徵是經猶太裔母親馬利亞的遺傳而得的。馬利亞的祖先是猶太人,通通出自希伯來人的家系。所以,耶穌的膚色和容貌可能跟一般的猶太人沒有什麼分別。
即使站在使徒中間,耶穌的外表也不見得有什麼顯著的分別;要不然,猶大就無需用吻來做暗號,把耶穌出賣給敵人了。這正好表明,耶穌可輕易同群眾混在一起而不被發現。他確曾這樣做,有一次他從加利利上去耶路撒冷,不管怎樣,他並沒有被人認出。——馬可福音14:44;約翰福音7:10,11。
不過,有些人還是斷定,耶穌準是身體虛弱的。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呢?一則,耶穌需要別人幫他擔起苦刑柱。二則,在三個被掛在柱上的罪犯中,他是最先死去的。——路加福音23:26;約翰福音19:17,32,33。
耶穌身體絕不虛弱
根據聖經的描述,耶穌既不是身體虛弱,也不缺少男子氣概,這跟傳說恰恰相反。聖經還指出,在少年時代,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不斷增長,在上帝和人面前越發蒙恩」。(路加福音2:52)在30歲以前,他大部分時間都幹木工活。看來,這種重活不是體格瘦小、體質衰弱的人所能勝任的,況且在耶穌的年代,節省勞力的現代化機器還沒問世。(馬可福音6:3)此外,耶穌也把牛隻、綿羊和換錢商從殿宇趕出去,又推倒換錢商的桌子。(約翰福音2:14,15)由此可見,耶穌不但有男子氣概,而且身強力壯。
在地上最後三年半的生活,耶穌周遊各地傳道教人,走了幾百里路。儘管旅途勞頓,門徒卻從沒有勸他「休息一下」。耶穌反過來吩咐門徒,當中有些是壯實的漁夫,說:「你們來,同我私下到僻靜的地方休息一下。」——馬可福音6:31。
麥克林托克與史特朗合編的《百科全書》說:「整個福音記載表明,[耶穌]身體強壯,精力充沛。」那麼,他又為什麼要別人幫他擔起苦刑柱呢?他為什麼比其他掛在柱上的罪犯先斷氣呢?
主要原因是耶穌飽受痛苦煎熬。他慷慨就義之前曾說:「我有一種浸禮,是我該受的浸,在完成之前,我受著多大的痛苦啊!」(路加福音12:50)耶穌在世的最後一晚,所受的痛苦已經接近頂點了:「耶穌陷入極度苦痛中,就繼續禱告,而且更加懇切;他的汗也變成血一樣,一滴一滴落在地上。」(路加福音22:44)耶穌深知,人類能否得享永生,完全有賴他至死保持忠誠。這麼大的重擔給壓在他心頭!(馬太福音20:18,19,28)耶穌也知道,上帝的人民會把他當做「受咒詛的」罪犯般處決。他很擔心自己受死的方式會使天父大受羞辱。——加拉太書3:13;詩篇40:6,7;使徒行傳8:32。
耶穌被出賣之後,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殘暴對待。在深夜進行的虛假審訊中,當地最高級的官員肆意恥笑耶穌,吐唾沫在他身上,還揮拳打他。第二天清早,他們一再審問耶穌,目的是要掩人耳目,使人覺得昨夜的審訊是合法的。在這次審訊中,耶穌先被彼拉多盤問,再受希律盤問。希律和手下的士兵戲弄耶穌後,就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裡。最後,彼拉多命人鞭打耶穌。這跟一般的鞭打大有分別。《美國醫學協會雜誌》論到古羅馬帝國所施行的笞刑,說:
「一般所用的刑具是短鞭,是由幾條長短不一的單皮帶或辮帶所組成的,每隔若干距離就給繫上小鐵球或尖銳的羊骨塊。……羅馬士兵連連使勁鞭打犯人,鞭上的鐵球深深挫傷犯人的背部,皮帶和羊骨則割進皮膚及皮下組織。隨著鞭打持續下去,傷口就會裂開,裂口深至皮下的體壁肌,最後變得一片血肉模糊。」
很明顯,耶穌給沉甸甸的苦刑柱壓垮以前,已差不多精疲力竭了。《美國醫學協會雜誌》評論:「耶穌落在猶太人和羅馬人的手上,除了缺水缺糧、得不到休息外,還飽受精神虐待、皮肉之苦。這些因素使耶穌變得虛弱無力。可見,耶穌被釘死去之前,至少已經身受重傷,甚至可能陷入危險期。」
他的外貌重要嗎?
從倫圖盧斯的虛假記述到名畫家的作品,以至現代的彩繪玻璃窗,基督教國似乎對肉眼看得見的東西情有獨鍾。都靈總主教說:「耶穌基督的形像具有異常的力量,能使人產生聯想,這種形像應當保存下來。」惹人爭議的都靈裹屍布就是由他保管的。
關於耶穌的外貌,上帝的話語卻刻意省略了這些「使人產生聯想」的細節。原因是什麼?這些細節可以使人轉移目標,不再專心吸收帶來永生的聖經知識。(約翰福音17:3)耶穌是我們學習的模範,他本人「不看人的外表」;換句話說,他不以人的外表衡量人。(馬太福音22:16;參閱加拉太書2:6。)既然受靈示的福音記載並沒有提及耶穌的外表,著重強調他的相貌就是違背福音的精神。事實上,正如下篇文章所載,耶穌再也不像人的模樣了。a
[腳注]
a 主持聖經討論的時候,使用圖畫,包括繪有耶穌的圖畫,並無不當。這些圖畫常常在守望台社的刊物出現。不過,主持人卻不該故弄玄虛,嚇唬學生,也不該助長沒有聖經根據的觀念、象徵和崇拜。
[第7頁的圖片]
在基督教國畫家的筆下,基督是身體虛弱、面帶病容的,跟聖經記載所描述的耶穌截然不同
[鳴謝]
Jesus Preaching at the Sea of Galilee by Gustave Dor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