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9 3/8 14-18頁
  • 里約熱內盧——既有明媚的風光,也有陰暗的角落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里約熱內盧——既有明媚的風光,也有陰暗的角落
  • 警醒!1999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海灣、沙灘、陽光
  • 城中林
  • 到市中心一遊
  • 足球和桑巴舞
  • 里約熱內盧的社會問題
  • 其他問題
  • 里約熱內盧美景依然
  • 讀者之聲
    警醒!1999年
  • 一生緊守崗位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2年
  • 你怎樣才能在危險的社區安然生活?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 對耶和華的信賴一生扶持我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9年
《警》99 3/8 14-18頁

里約熱內盧——既有明媚的風光,也有陰暗的角落

《儆醒!》駐巴西通訊員報導

里約熱內盧什麼都有,有海灘,有山川,也有茂密的森林。一個遊客讚道:「這裡的風景實在太美了,我真不知道該從哪裡看起才好!」里約熱內盧也叫做里約,不少人覺得這個城市的美麗,足以在世上名列前茅。雖然「里約」的意思是「河流」,不過這個城市卻坐落在海灣的一旁。——請參閱第18頁的附欄。

里約熱內盧是個住滿了1100萬人的大城市,自然少不了一些社會問題,像暴力罪案、失業、房荒,至於污染和交通紊亂,那就更不用說了。儘管如此,里約熱內盧人卻自豪地將這裡稱為「夕達德·瑪拉偉佑撒 」(Cidade Maravilhosa,意為「不同凡響的城市」)。一個里約熱內盧人說:「里約是個快樂的城市。我們往返工作地點時,在和煦的陽光下,看到沿途的海灘和山岡,都使我們相當舒暢。」他有這種看法,是因為過度樂觀嗎?且讓我們看看。

海灣、沙灘、陽光

就讓我們從瓜納巴拉灣開始吧!這裡是里約熱內盧的發源地,許多布滿了森林的小島,就散布在這片380平方公里的水域中。海灣四周,群山環抱,當中以科爾科瓦杜(意為「駝背」)山和舒格洛夫山最出名。科爾科瓦杜山海拔704米,山頂矗立著一個高30米、重1145噸的張手基督像;舒格洛夫山只有395米高,這個名字是由殖民地時代的煉糖工人取的,以形容這座山圓錐狀的外形,跟當時流行的塔糖形狀很類似。遊客可以坐小火車或汽車上山遊玩,也可以坐纜車到山頂觀光。從山頂眺望,只見里約熱內盧一旁是蔚藍的海水,另一旁則是青蔥的樹林,倚偎著蜿蜒的羅德里古-迪弗雷塔斯湖,而里約熱內盧則居於其中,秀麗的景色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細白的沙,充沛的陽光,都令里約熱內盧的海灘成為遊客天堂。這裡夏天的氣溫高達攝氏40度,所以在里約熱內盧長90公里的海岸線超過70個海灘上都擠滿了人。那麼,哪一個海灘是最好的去處呢?這就要視戲浪的人而定了。對里約熱內盧人而言,海灘是大夥兒落腳的好地方,也是自修室、足球場、排球場、小賣部、餐廳、遊樂場、會議室、健身房、辦公室,還可在此暢泳一番。每天早上,里約熱內盧的堤岸小徑,都擠滿了人在慢跑和騎腳踏車;到了陽光普照的日子,海灘就會擠得水泄不通。不過,里約熱內盧人雖然看起來好像過得相當寫意,不過他們就得賣力工作,才能享受這種陽光下的舒適生活。

里約熱內盧的城市建築,本來是繞著瓜納巴拉灣興建的,到了19世紀末,隧道鑿通,海灣兩岸的交通打開後,城市遂向南發展。1923年,科帕卡巴納皇宮飯店開幕,成為南美洲早期的豪華飯店之一。「科帕卡巴納」的意思是「海上小公主」,是第一個成名的海灘。後來到了60年代,許多騷人墨客都喜歡聚在伊帕內馬灘。要是有什麼東西還沒在伊帕內馬灘流行起來,那在別處也一定還沒流行起來了。里約熱內盧最大、最新開發的巴拉-達蒂茹卡灘(18公里長),有個綽號叫「巴西邁阿密」。那裡有全市最大的購物中心,還有許多新的住宅。

城中林

綠林是里約熱內盧不可或缺的美景。位於市中心佔地141公頃的植物園,從熱鬧的海灘來只消幾分鐘。這裡擁有超過6200種熱帶植物和樹木。

市內另一處植物勝地,就是蒂茹卡森林。從里約熱內盧市中心前往,只需20公里,這裡佔地100平方公里,大概是世上最大的市內森林。這裡有部分大西洋林木,這些林木以前是生長在巴西海岸線上的。遊客可在這裡看到雄偉粉紅的巴西紅木和開遍黃花的胡桐,還有美麗的藍色大閃蝶。除此之外,還有綠頭唐納雀和紅頭唐納雀,牠們羽翼繽紛,在林中隨處可見。

到市中心一遊

里約熱內盧市中心相當繁榮,忙碌的人熙來攘往,噪音繁雜,街上也可說熱浪襲人。路人你推我擠,而小販、貨攤則什麼貨品都有,像進口電子產品、衣服、調味品、雞眼藥等等。你還可以坐電車穿過42條花崗岩拱橋,這些拱橋合稱為阿爾科斯-達拉帕,是由印第安人和奴隸在1712年和1750年之間建造的。它本是高架水管,將水輸送到市中心。但從1896年起,電車就在這條高架水管上行走,結果將這條高架水管變成高架鐵路。

市中心也有富歐洲特色的一面。例如國家美術館,建於1906至1908年間,見到美術館,就令人聯想起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看到裡面的油畫和鑲嵌工藝,就使人想起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另一座重要的建築,就是市立劇院。市立劇院在1909年開幕,有2357個觀眾座位,這座劇院是參照巴黎歌劇院興建的。

足球和桑巴舞

里約熱內盧人愛看足球,當舉行重要的聯賽時,眾人的焦點就集中在馬拉卡南運動場。這個運動場是世上最大型的足球場,可容納多至20萬人觀賽。不過以目前來說,球場只容許最多10萬人進場。這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也是為了讓球迷看得更舒服。

源自非洲的桑巴舞,是許多里約熱內盧人愛跳的舞蹈。在里約熱內盧市內各地,教導桑巴舞的學校招收了數以千計的學生,有男有女,也有兒童,他們時常是住在同一個社區的鄰里。這些學校每所起碼有超過5000個學生,在大齋節前的嘉年華會中,這些學生就會列隊操過「桑波卓木」。所謂「桑波卓木」,就是在兩個平行的混凝土看台之間所建造,可容納最多10萬人的超大型看台。只可惜別人留意到的,往往是許多人在這些嘉年華會裡玩得太過火了,像醉酒駕駛、吸毒、性雜交等是很常見的事。

里約熱內盧的社會問題

里約熱內盧有幾十年的時間都是巴西的工業重鎮,直到50年代才被聖保羅市迎頭趕上。許多人為了要生活過得好一點,於是紛紛捨棄農村的生活,搬到里約熱內盧,結果市內部分居民被迫擠進公寓大廈。沒那麼富裕的人,則只有跑到山上,隨便蓋個住的地方,結果有了貧民窟,也就是當地人稱的「費維拉斯」。本來這些住宅是由拆開的箱子和罐子搭建的,並在表面蓋上一層鋅片。那裡沒有水電供應,也沒有排污設施。不過起碼他們的家離工作的地方還近,稍微方便了一點。今天,美觀的公寓大廈沿著科帕卡巴納和伊帕內馬建築,但大廈旁邊的山丘就布滿貧民窟。世上恐怕沒幾個地方,貧富懸殊的對比,像這裡一樣大。

新的貧民窟是磚造的。市政府的規劃人員為了改善這裡的環境,計劃鋪設街道、增加康樂設施,不過這絕不容易。據最新的調查顯示,目前共有超過90萬人住在里約熱內盧市內,分布在450多個貧民窟中。若森亞貧民窟是最大的一個,裡面住了15萬人。安東尼奧就住在其中,並在伊帕內馬的銀行上班。他說:「這裡就像個城中城。」裡頭的居民有有線電視和社區廣播,有一個無線電調頻廣播電台,還有一隊足球隊和一間桑巴舞學校,不過貧民窟的生活是相當艱苦的。夏季陰雨綿綿,易招山崩,人命傷亡,時有所聞。最近當局進行的植林計劃,要將一些蓋在危險山地的房屋拆掉,才把情況改善過來。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黑幫罪案相當嚴重。罪案最主要的受害者,就是年輕毒販。毒販和居民之間會互守一些規條。若昂住在貧民窟有40年了,他說:「貧民窟裡面既沒有人會破門偷竊,也沒有人會攔路搶劫,更不會有人被強姦,因為沒有人敢在這裡犯案。大家都知道,如果做了這些事,準會給人殺掉的。」毒販會嚴懲販毒以外的罪案,以求取得居民的支持和同情。若昂又說:「雖然今天情形有點不同,不過當地居民仍會請求毒販替他們付殮葬費,為他們買藥品、食物,幫他們繳房租,甚至幫他們付娛樂開銷的費用。」

其他問題

里約熱內盧既位於山海之間,城市就要在這片濕軟的平原上建設起來,而濕軟的環境其實相當不利於城市發展為大都會。據《里約熱內盧——都市與區域》透露,在過去幾年,里約熱內盧要對付「三個天然大敵,就是:濕軟的土地、大海、高山」。當局為了要打贏這場仗,於是展開了數不清的隧道開鑿工程和填海工程,好把不同的地區連接起來。鐵路對郊區居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不過坐火車就相當驚險了。塞爾吉奧說:「有很多人都想趕上火車,如果你想上火車,簡直不用吹灰之力,因為你會給人群擠上火車去。」塞爾吉奧每天早上5點要在郊區趕火車,然後要在7點上班。火車實在擠得水泄不通,結果車門往往還沒關好,火車就開了,乘客只得緊緊抓住車廂邊緣。有些里約熱內盧人藝高人膽大,竟然坐在車廂頂上「滑火車」,他們是這麼說的。不過他們在躲避電纜時要是出了什麼差錯,這輩子就完了。

另一個課題,就是該怎樣保護瓜納巴拉灣,這是市內美景的象徵。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部分海水的水質「跟未處理的污水差不了多少。這是因為工業廢水和未經淨化處理(或只淨化處理了部分)的污水給大量排入海中」。海水污染的災害很大,令魚類數量大量減少,結果影響了7萬個漁夫的生計,這些漁夫的漁獲主要是來自這個海灣的;海灘污染也嚇跑了遊客。因此,當局打算興建排水系統,還要監察工業。里約熱內盧的環保組織採用了兩條海豚作組織標誌,因為組織主管認為,公元2025年還沒到,就一定會有海豚在瓜納巴拉灣暢游!

里約熱內盧美景依然

看了里約熱內盧簡短的介紹後,你覺得這裡怎麼樣呢?對大部分觀光客和里約熱內盧人來說,里約熱內盧仍然是個美麗的城市!那麼,這裡的各種問題又怎麼辦呢?如果這些問題可以解決,那當然好辦。但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前,里約熱內盧人只有盡量適應這些問題,並從優美的自然環境中自得其樂。他們也學會了怎樣活得有創意,也活得更有樂趣。

[第18頁的附欄或圖片]

里約熱內盧的歷史大事

1502年:1月1日,一名葡萄牙士兵安德烈·項薩爾維斯誤以為瓜納巴拉灣入海口是河口,因此將當地稱為里約熱內盧(意為正月河)。

1565年:葡萄牙軍官埃斯塔西奧·德薩,在舒格洛夫山和卡拉德考之間的山丘中,建立了一塊小小的殖民地,用以跟法國抗衡,因為法國也很想奪取那個區域。這塊殖民地後來成為了里約熱內盧。

1763年:由於葡萄牙人從鄰近的米納斯吉拉斯州,將大量的黃金和鑽石運回國時,會經過里約熱內盧的港口轉運,於是他們將里約熱內盧立為首都。此舉令販賣非洲奴隸的生意蓬勃起來。

1808年:葡萄牙的皇室貴族為了逃避拿破侖的侵略,於是逃到里約熱內盧,而里約熱內盧就成了葡萄牙的行都。在1960年巴西利亞建立以前,里約熱內盧一直都是巴西的首都。

[鳴謝]

FOTO: MOURA

[第16,17頁的圖片]

巴拉-達蒂茹卡灘

[第17頁的圖片]

馬拉卡南運動場,世上其中一個最大型的足球場

[第18頁的圖片]

阿爾科斯-達拉帕,這條高架水管給改建成高架鐵路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