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紐斯——現代教育的鼻祖
《儆醒!》駐捷克共和國通訊員報導
為人師表的約翰·夸美紐斯很清楚他那個年代的學校制度是怎麼樣的,也就是他深知17世紀的學校制度有許多不足之處。當然,從來沒有一個教育制度是完美無瑕的,但17世紀歐洲的學校制度簡直是一塌糊塗。
夸美紐斯不願只站在一旁抱怨咒罵,他決心做一些事來清除流弊。他做了些什麼事呢?他為什麼這樣做呢?還有,從這個人們尊稱為現代教育鼻祖的人身上,我們學到什麼呢?
成長與教育
約翰·阿莫斯·夸美紐斯1592年3月28日在摩拉維亞出生,這地方現在稱為捷克共和國。他是家中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也是唯一的兒子,父母屬農民階級,生活頗為富裕。
他父母隸屬團結弟兄會(後來稱為波希米亞弟兄會,又稱摩拉維亞教會),這個宗教組織起源於15世紀中葉,在韋爾多派和其他諸如海爾奇茨基等改革家的影響下成立。在德國完成教育後,夸美紐斯返回家鄉,後來在24歲的時候,他受任命成為團結弟兄會的牧師。
流亡原因
1618年,夸美紐斯負責照料富爾內克的一個小教區,這地方位處布拉格以東大約240公里。當時天主教反基督新教的改革在歐洲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之間僵持不下,最後引發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
十年戰鬥之後,羅馬天主教會宣布成為摩拉維亞唯一合法的宗教。夸美紐斯和其他上流社會人士要作出抉擇——要就歸信天主教,要就離開摩拉維亞。夸美紐斯不願改變宗教,於是舉家遷往外地,到達萊什諾這小鎮,這裡是團結弟兄會在波蘭的主要活動中心。這標誌著42年流亡生涯就此開始,他此後再沒有踏足祖國。
「思想屠場」
夸美紐斯在萊什諾高級中學覓得教職,專授拉丁語,這裡是準大學生的預備學校。但不久他已經對校內不濟的教學方法很反感,他實在有充分理由感到不滿。
夸美紐斯時代的學校制度百弊叢生。例如:人們認為只有男性才值得受教育,但貧窮的男孩也不得其門而入。教師授課的主要環節就是把拉丁語的詞語、句式和文法硬生生地灌輸入學生腦中。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中世紀的學校都受天主教會控制,後者的禮拜禮儀全以拉丁語進行,所以,為保證神職人員不致青黃不接,教授拉丁語就成了必要的措施了。
此外,教師從不考慮特別定下教學目標,也沒有人設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課程。學校紀律甚嚴,有時更達苛酷的程度,而且道德環境也令人極其不安。
所以難怪蘇格蘭教育學家西蒙·勞里曾用「馬虎得無藥可救」和「沉悶乏味」來形容17世紀的學校。夸美紐斯的說法來得更率直中肯,他說,學校是「思想屠場」。
新教學法問世
夸美紐斯不是第一個疾呼教育改革的人。在英國,弗朗西斯·培根曾痛斥崇尚拉丁語的風氣,提出學習要順乎自然。德國的沃爾夫岡·拉特克和約翰·瓦倫西亞·安德烈埃,還有其他人也曾嘗試改變現狀。可惜他們的想法沒有一個得到官方的支持。
夸美紐斯提倡一種令學習成為樂趣,而非苦差的學制。他把他的教育計劃稱為「普及教育」,決心要建立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學制度,而且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教育制度。他說兒童應該按部就班地學習,先掌握簡單基本的概念,進而自然推展到較複雜的概念。夸美紐斯也提倡,最初幾年的學校教育應該以母語進行,而不是用拉丁語。
受教育的年齡不應只局限在少年階段,整生人都應該不斷學習。夸美紐斯寫道,學習應該「充滿實用價值,充滿樂趣,要令學校成為快樂的地方,成為人生樂章中美妙愉快的前奏」。他也相信,學校不應只著重教育頭腦,應該教育整個人——就是說必須包括道德與靈性的訓育。
夸美紐斯的著作
夸美紐斯以教育為題的一本著作是1630年出版的《幼兒學校》a,這本書是為母親和祖母而設的,幫助她們在家中教導孩子。接著在1631年出版了《敞開的語言之門》,實際為拉丁語教學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這本書內文分左右兩欄,一邊是捷克語,一邊是拉丁語,讀者於是很容易就能夠對照兩種語言,令學習變得更容易。這本書的修訂版大受歡迎,後來以16種語言出版了翻譯本。
夸美紐斯最受歡迎,而且也許最淺白的作品,就是《圖畫中見到的世界》,這是一本以兒童為對象,附有插圖的閱讀指南。這也是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世紀教育學教授埃爾伍德·卡貝萊伊說這本書「在歐洲稱霸了115年,有差不多兩百年時間都用作初級課本」。事實上,今天許多附插圖的課本仍然仿效夸美紐斯著作的大方向,以插圖輔助教學。
不久,人人都說夸美紐斯是天才。全歐洲的學者都把他奉作領袖而求教於他。根據一本外語書(Magnalia Christi Americana)所記,夸美紐斯聲譽日隆,因此在1654年,他獲邀作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大學的校長。不過夸美紐斯拒絕了,他的目的不在於名譽地位、高官厚祿。
動力何在?
看過夸美紐斯的一生之後,我們不免會問:他的動力來自什麼地方呢?夸美紐斯將教育視為令人類團結的力量,他堅信普及教育有助保持世界和平。
夸美紐斯也將知識與敬神相提並論,他相信人類藉著吸收知識,最終必會歸向上帝。這也許就是推動他的主要力量。
時至今日,夸美紐斯對教育的真知灼見仍未過時。他那套按部就班的教學法,包括使用圖畫輔助教學這種方法,全世界都在應用,例如守望台聖經書社的書刊。個別來說,不論在研讀聖經的時候,還是在主持家庭聖經研究的時候,我們藉著應用他提供的方法而得益不淺。怎樣應用呢?
夸美紐斯寫道:「不該把一些不適合學生年齡、理解力和現況的東西強加在他們身上。」所以,當教兒女聖經或者其他題目的時候,要盡量因應個別情況而施教。與其呆板地一問一答,何不跟他們講聖經人物的故事?要讓他們參與,也許讓他們把聖經事跡繪成圖畫,或者鼓勵他們演出聖經戲劇。發揮你的想像力吧!得到的成果會證明,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箴言22:6。
還有,要盡量善用特別為循序漸進地教導年輕人而設計,附有插圖的書本,例如《我的聖經故事書》和《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b聖經學生無論什麼年紀,教導的時候都要主動使學習成為「充滿實用價值,充滿樂趣」的經歷。
流芳百世
1656年大火橫掃整個萊什諾,夸美紐斯幾乎失去一切,但他仍然能把另一種財產留給世間。《教育簡史》一書說:「夸美紐斯……把教育的重點由學習語言文字轉移至探究物象事理,並使教授科學知識和實用常識成為著作的中心。」
對於將教育科學化一舉,夸美紐斯實在應記一功。他的教學法實際上掀起了一場教室革命。美國教育學家尼古拉斯·巴特勒說:「夸美紐斯在教育史上位列領導地位。小學中學教育的整個現代化進程都是由他引入,並由他領導的。」耶和華見證人這群熱心的聖經學生也有理由向這個現代教育的鼻祖致謝。
[腳注]
a 1657年,夸美紐斯出版了拉丁語的《捷克語教學法》,收錄在《分析教學法》裡。到了1849年,《捷克語教學法》才以單本印行。
b 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夸美紐斯教學論點滴
教學量:「教師教多少,不是視乎他能教多少,而是視乎學生能學多少。」
教學法:「學生吸收得快,吸收得開心,吸收得徹底,這才算是教導有方。」
「稱職的教師知道怎樣耐心接受學生的無知,同時也知道如何驅除這種無知。」
「教導的意思不外乎是分析各事物之間的差別,如用途上的差別,形態上的差別和根源上的差別。……所以,擅於分析事物的人會是優良的教師。」
邏輯連繫:「不合理的事物既無法了解也無法評價,於是也無法記憶。」
「在缺乏細節的時候,事物就幾乎變得無法理解,無法判斷,同樣也無法記憶。」
理解:「明白事物,就是看出事物的各部分為何及如何跟其他東西相關連,並且看出事物跟相似的其他東西在形式和程度上有什麼分別。」
「眾所周知,閱讀第一遍的意義在於找出書中所謂何事;第二遍在於理解內容;第三遍在於將內容印進腦海;第四遍時,宜在心中默念,測試自己能否穩握書中精華。」
[圖片]
1883年版《圖畫中見到的世界》其中一頁
[第24頁的圖片]
1775年的德語識字課本,其中應用了夸美紐斯的教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