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而不廢,生活充實
「爬山能手再度征服世界第一峰。」湯姆·惠特克攀上額非爾士峰時,一份報章作出以上的報導。以往,不少人都曾登上這個高聳入雲的山峰,那湯姆·惠特克有什麼特別呢?湯姆·惠特克是第一個登峰的殘障者!惠特克早前遇上交通意外,失去了一隻腳。不過,裝上義肢後,他得以重拾登山的樂趣。今天,世上成千上萬人都安裝了類似的義肢,過著高素質的生活。事實上,殘障者參加短跑賽、打籃球或騎自行車,都不再叫人稀奇了。
早期的義肢由木釘和鐵鉤製成,結構十分簡陋。後來,連場戰爭令世上千百萬人變成殘障,製造義肢的技術也就日漸改良了。不足為奇的是,16世紀的法國軍醫安布魯瓦茲·帕雷,就是引入第一代正式的義肢的人。到了今天,人們在製造義肢時,已曉得利用水力學原理、手工精細的膝關節、用碳纖維造成柔軟度高的腳掌、硅、塑料和其他高科技產品,使用者走動時舒適自然,程度是人們以往無法想像的。微電子學的發展令人造手臂和手掌操作起來更自然。另外,義肢在外表方面也日臻完善。現代的義肢不但手指、腳趾俱備,有些看起來還好像有血液在皮膚下流動似的。事實上,一個模特兒因罹患癌症而要把一條腿切除,但她裝上了義肢之後,外表看來跟一般人無異,還可以繼續當模特兒呢。
思想態度要積極
不過,精神健康專家愛倫·溫切爾卻告誡說:「人面對像斷肢一類的個人危機時,生活的各個層面,不管是身體、感情、頭腦還是心靈方面,都同時大受衝擊。」請考慮一下威廉的事例。威廉遇上意外後,受傷的部位演變成壞疽,結果只好把一條腿切除了。威廉說:「要克服生活上的種種考驗,祕訣之一是養成正確的思想態度。我從沒有把殘障視為缺陷。相反,在出事之後,我一直都勇於面對挫折。」愛倫·溫切爾本身也是個殘障者,對於威廉的一番話,她深表同意。愛倫說,一旦斷肢,態度積極的人比消極的人往往更容易適應。這跟聖經所說的一致:「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言17:22。
《儆醒!》通訊員跟幾個殘障的基督徒談過;他們對自己的境況都早已適應過來了。他們差不多異口同聲地說,人切不要因殘障而感到難為情,也不該對自己的不幸祕而不宣。德爾左膝下的部分給切除了。他說:「如果人家避而不談,我反而覺得更加不安。對我來說,這只會使人人都感到不自在。」有些專家提議,人要是失去了右手,被介紹給別人認識時,就該主動伸出左手跟人互握。如果有人問及義肢,就如實告訴他好了。殘障者本人要是泰然自若,其他人往往也就能放鬆下來。通常,話題沒多久就會轉到別的事上去了。
「笑有時。」(傳道書3:4下)一個失去了一隻手的婦人說:「最重要的是保持幽默感!我們得時刻記著,其他人怎樣看我們,至很大程度是視乎我們怎樣看自己的。」
「哭有時」
德爾失去了腿之後,一度萬念俱灰。德爾跟自己說:「我已經沒有希望了。我的一生已經完了。」在安哥拉,弗洛林多和弗洛里亞諾都給地雷炸斷了手腳。弗洛林多說,他哭了整整三日三夜。同樣,弗洛里亞諾也得跟起伏不定的情緒交戰。他寫道:「當時,我不過25歲。有時候,我幹勁沖天,但有時候,我卻連站起來也不行。我感到心灰意懶,抑鬱難平。」
不錯,「哭有時。」(傳道書3:4上)身體一旦遭受嚴重傷害,人自然會傷心痛苦一段日子。(可參閱士師記11:37;傳道書7:1-3。)愛倫·溫切爾寫道:「要渡過難關,當事人就只能面對現實,讓心靈上的創痛自然減輕。」找個善解人意的朋友傾訴一下,往往很有幫助。(箴言12:25)不過,悲傷的感覺終有一天會平復下來。在斷肢後,有些人也許暫時情緒波動、事事挑剔、焦慮不安或孤立自己。可是,情況一般都會好轉過來。不然的話,人就可能患上臨床抑鬱,得接受治療了。當事人的親友應該對當事人多加留意,看看他是否需要這方面的協助。a
下身癱瘓的米切爾寫道:「人都須要別人的關心。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人感到自己置身於親友們的親密圈子裡,他多半都能熬得過去。相反,如果人覺得自己在孤軍作戰,那就可能連小小挫折也應付不來了。另外,友誼也不是自然產生的。人必須敏於建立友誼,和努力加以維繫才行。否則,友誼也會像植物缺水一般枯死的。」——請參閱箴言18:24。
殘而不廢
許多人即使得受殘障之苦,卻殘而不廢,生活充實。舉個例,拉塞爾出生時就沒有左腿的下半部。可是,現年78歲的拉塞爾雖然得用拐杖走路,卻還是定期做運動,生活充實得很。拉塞爾本性樂觀開朗,還說自己一直有個外號叫「樂天派」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道格拉斯失去了一條腿,現在靠義肢走動。道格拉斯是個耶和華見證人,當正規先驅(全時傳福音者)已經六年了。還記得德爾嗎?德爾失去了腿之後,以為自己已沒有希望了。不過,他現在不但自食其力,還從事先驅工作,生活得稱心愜意。
那麼,在貧窮或飽受戰火蹂躪的地區的殘障者又怎樣呢?世界衛生組織說:「目前,只有少數殘障人士是受到援助的。」許多人仍只能扶著藤杖或粗製的拐杖走動。不過,事情不一定沒有轉機。在安哥拉,弗洛林多和弗洛里亞諾因誤踩地雷而斷肢。後來,兩人得到國際紅十字會和瑞士政府的協助,都給安裝了義肢。現在,弗洛林多有幸在當地耶和華見證人的一群會眾裡當服事僕人,而弗洛里亞諾則既是長老,也是個全時傳福音者。
一個向殘障人士提供協助的機構所說的話的確一針見血。它說:「沒勇氣面對困難的人,才是真正的殘障者!」饒有趣味的是,聖經令不少殘障者勇氣、力量大增。德爾說:「我在康復期間認識到聖經的真理,對我幫助很大。」拉塞爾的話也大同小異。他說:「懷持聖經的希望,使我一次又一次地克服生活上的障礙。」那麼,聖經究竟向殘障者提出什麼希望呢?
[腳注]
a 可參看「怎樣幫助抑鬱的人恢復喜樂」一文,《守望台》1990年6月1日刊。
[第8頁的附欄]
虛幻的痛感
「虛幻的肢體感覺」所指的是,人失去肢體之後,仍然強烈地感到斷肢的存在。剛接受過截肢手術的人,往往都有這種感覺。這種感覺十分逼真,因此專為剛斷肢的人編寫的小冊子不得不提醒說:「如果你沒有裝上義肢,下床或離開椅子時就要當心了。要常常往下瞧,好提醒自己腿已經不在了。」一個病人給切除了兩條腿,還想站起來跟醫生握手,結果自然是掉到地上去了!
另一個難題是虛幻的肢體疼痛,也就是彷彿是失去的肢體造成的實際痛楚。疼痛的強烈程度、種類和持續的時間因人而異。可幸的是,不管是虛幻的肢體感覺,還是虛幻的肢體疼痛,一般都會隨時間而消失。
[第6頁的圖片]
現代的義肢使不少殘障人士得以重拾生活的種種樂趣
[鳴謝]
Photo courtesy of RGP Prosthetics
[第7頁的圖片]
身體一旦遭受嚴重傷害,感到傷心痛苦也是人之常情
[第8頁的圖片]
許多殘障人士都殘而不廢,生活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