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9 7/8 14-19頁
  • 悉尼——生機勃勃的海港城市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悉尼——生機勃勃的海港城市
  • 警醒!1999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罪犯流放地變成繁華大都市
  • 一個城市成形茁壯
  • 氣勢磅礴、闊大無邊的海港
  • 悉尼港灣大橋——工程學的傑作
  • 悉尼的「海港瑰寶」
  • 劇院內觀
  • 不要錯過動物園!
  • 駛往植物學灣
    警醒!2001年
  • 雪梨的藝術之宮
    警醒!1980年
  • 天主教會呼籲年輕教徒作見證
    警醒!2009年
  • 歌劇院之夜
    警醒!199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9年
《警》99 7/8 14-19頁

悉尼——生機勃勃的海港城市

《儆醒!》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澳洲悉尼」令你想起什麼?是那幢坐落海濱,形似風帆、狀如巨貝殼般往外騰飛的悉尼歌劇院嗎?由於各人興趣有別,悉尼給你的印象也因人而異。

悉尼是通往澳洲的門戶,該市被譽為是世上最具魅力的都市之一。悉尼是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是澳洲人口最稠密的省會。位於悉尼與墨爾本之間的堪培拉則是澳洲的首都。

悉尼居民性情平易近人、樂天知命。在歌謠中多被稱為「悉尼市」的這片淨土至少有三大舉世知名的旅遊景點:(1)水深港闊的天然港灣,(2)氣象萬千的跨海單拱鐵橋,以及(3)設計超塵拔俗的悉尼歌劇院。

澳洲氣候溫和,最炎熱的2月平均溫度為攝氏22度,最寒冷的7月也不過攝氏12度左右。澳洲的雨水倒有點變幻莫測,反覆無常;悉尼雨季主要在夏天(即12月至3月間),每年平均降雨量為1140毫米。

作為公元2000年奧運主辦國,我們在未來數月間,大抵還會聽到不少關於悉尼的消息呢!

罪犯流放地變成繁華大都市

相對於世界各大名城,悉尼只是個年輕的城市。悉尼歷史只有二百多年,始於1770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歷史性登陸植物學灣之時(植物學灣北岸現時是悉尼國際機場的所在)。庫克船長繼續往北航行數公里,並把路經的一個天然港命名為傑克遜港,他卻沒有穿過岬角進入內港。

1788年,首任總督菲利普乘坐載著英國囚犯的第一艦隊從英國抵達。由於總督覺得植物學灣位置不理想,他帶同三艘小艇再往北上,物色建立殖民地的合適地點。

果然,就在數公里以外,他發現庫克船長過「門」而不入的那個港灣,原是個水深港闊的世外桃源。在一份發給英國內務大臣悉尼公爵的著名急件中,總督菲利普就傑克遜港作了以下的報告:「我們……意外地發現了世間得天獨厚的港口,即使戰船千艘,也可以穩當地停泊在這裡,活動空間仍綽綽有餘。」為向悉尼公爵表示敬意,總督菲利普把港灣命名為悉尼灣,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悉尼這個名字也就沿用至今。

男囚登岸後,合力把地方清理乾淨,築起簡陋的住所。同行也有囚犯們的妻兒家眷,他們告別千里之遙的故鄉,現在得學會適應這個新「家園」。由於殖民地原意只充作罪犯流放地,隨後20年間,這裡搭建的大都只是茅舍棚屋之類的臨時房屋。然而,1810年,自麥夸里出任總督以後,在他任內11年間,這塊殖民地發展迅速,面目一新。

一個城市成形茁壯

在總督麥夸里的督導下,一個隨行的英國建築師及一個重獲自由的建築師合力在悉尼市內外設計了大大小小的建築物,為流放營添了一份前所未有的歸屬感。由於囚犯數目眾多,人力供應不成問題。此外,用作建築的理想材料沙岩,可說俯拾皆是,物資供應的問題也解決了。

作家波爾蒂亞·魯賓遜在《植物學灣的婦女》中,描述當時悉尼市日新月異的市貌說:「在總督麥夸里在任後期(1810-1821年間)抵達新南威爾士州的人,無論是訪客、是自由移民、是政府人員、是士兵或是囚犯,無不驚訝於眼前所見的『文明』社會。他們因為廣受英國流傳的說法影響,以為殖民地上,人人都縱情聲色、流連醉鄉、無法無天。然而,他們看見的不是茅舍棚屋,而是『足以比美倫敦漢諾威廣場及牛津大道上的大宅府第』。這裡的教堂及建築物皆富麗堂皇,有大道有橋梁,各行各業的商店應有盡有;工人房舍整齊雅致,紳士名流的馬車氣派十足。……『一切一切令人無法相信這是個流放罪犯的地方』。」

總督麥夸里於1821年離任時,悉尼市內建築物已達千多幢。其中59幢是沙岩建的,221幢是磚砌的,773幢是木建的,政府的物業和大樓更沒算在內。今天,擁有近400萬人口的悉尼市,堪稱是早年心靈手巧的囚犯以及高瞻遠矚的多位總督,苦心經營的卓越成果。

氣勢磅礴、闊大無邊的海港

悉尼居民雖然大都把傑克遜港通稱為悉尼港,整個港灣其實包括三個不同的港口——中港、北港及悉尼港。溯河而上可到達帕拉馬塔及萊恩科夫河一帶郊區。

悉尼港是世上數一數二,得天獨厚的天然良港。岩石嶙峋的前灘蜿蜒240公里。以直線計算,從港灣入口至與帕拉馬塔河口接壤處全長19公里,海面面積為54平方公里;難得之處在於港口沿岸的水也很深,最深處約為47米。跟太平洋交匯處是兩個陡峻的岬角——北角與南角。由於兩角相距只有兩公里,你要不是深入港灣內,就無法感受內港空間有多壯闊。這也許正是庫克船長誤以為它只是另一個小海灣,所以就過「門」不入了。

早於1788年,菲利普總督曾由衷地讚美悉尼灣,他說:「論面積,論水深,悉尼灣都是無與倫比的,即使經驗豐富的航海家也異口同聲,盛讚悉尼灣氣勢磅礴、遼闊無邊,水之深足以讓巨型郵輪泊岸,面積之大足以容下千船萬舶。」

悉尼港灣大橋——工程學的傑作

早於1815年,人們已看出有需要建跨海大橋以貫通南北。可是,第一份大橋圖樣一直延至1857年才出現。現在聳立於悉尼灣的大橋南起道斯角,北達米爾遜斯角,地點跟起初的構思完全相同!港灣大橋是世上最長的單拱鐵橋,建築為期9年,花費金額近2000萬澳元。在20世紀30年代初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來說,這筆錢簡直是個大得驚人的數目。大橋於1932年3月19日正式通車。

大橋弧形鋼架全長503米,離水面最高點為134米。橋下淨空約50米,足讓大郵輪安全駛過。大橋寬49米,最初設有雙軌鐵路、雙軌電車道、六線行車道及兩線人行道。1959年,悉尼以公共汽車取替電車,雙軌電車道遂改為行車道,令大橋行車道增至八線,可供小汽車、公共汽車及貨車使用。港灣大橋,包括橋面通道,全長1149米。

到了80年代,橋面交通極度擁擠,當局不得不籌劃開發另一渡口。這一次,開築海底隧道是較切合實際的選擇。就這樣,四線行車道的港口隧道於1992年8月正式通車。

你漫步大橋上,悉尼灣全景盡收眼底。港灣北面蒼翠的山坡上,是塔朗加動物園的所在地。在港灣的另一端,在大橋下方的本尼朗角,別具匠心的悉尼歌劇院赫然可見。

悉尼的「海港瑰寶」

倚在碧波蕩漾的悉尼灣內,悉尼歌劇院三面臨海,有「本尼朗角之瑰寶」的美譽。在陽光璀璨的日子,劇院儼然一顆耀眼生輝的寶石。夜幕低垂之際,在劇院華燈映照下,哥特式的巨貝殼形建築物銀光閃爍,令人迷醉。

《夢想成真》的序言描述觀賞歌劇院時感受的視覺效果,說:「悉尼歌劇院令人百看不厭,只要角度稍微轉換,燈光略有不同,歌劇院形態也隨之變化萬千。……在晨曦薄霧裡,在夕陽餘輝中,巨貝殼如傳奇故事中英武巨人頭上閃亮的頭盔,光芒萬丈。」

歌劇院造型是由設計比賽的冠軍,丹麥建築師烏特松,構思出來的。烏特松的構思設計大膽創新,在芸芸二百多份國際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可是,他的構思並非盡都切實可行,部分設計必需大事修改。

倫敦的《建築師雜誌》週刊譽之為「浪漫主義大型雕塑登峰造極之作」。話說回來,要把浪漫的構思化作現實,箇中要克服不少工程學的困難。參與是項工程的兩位建築師,奧韋·阿魯卜爵士及傑克·聰茨說:「悉尼歌劇院是建築學上的探險工程。……鑑於當時的獨特環境因素,問題特別棘手,因而締造了發展新科技千載一時的良機。……事實上,新科技對於後來用傳統方法築橋建屋的工程也貢獻良多。」

歌劇院起初估計建築費為700萬澳元,可是在1973年竣工時,建築費竟高達1億零200萬澳元之巨,造價之高令人咋舌。

劇院內觀

我們一進入大堂,和煦的陽光從巨貝殼間的錐形孔道,穿過雙層玻璃透進室內。整座歌劇院由特製玻璃覆蓋,面積達6225平方米,全部經由法國製造進口。接著,我們參觀音樂大廳。我們站在後面,設有2690個座位的音樂廳一覽無遺,在盡頭的舞台上,赫然看見那座裝有1萬零500根音管的龐然巨物——世上最大台設木連杆裝置a的管風琴。音樂廳樓高25米,空間面積2萬6400立方米。據官方的旅遊冊子解釋,正因為「音波回響長達兩秒,樂曲音色顯得更柔和、更圓潤而洪亮」。

其他三個音樂廳的設備也同樣完善,適合不同類型的文化節目演出,包括歌劇、交響樂、芭蕾舞、電影、獨唱獨奏、戲劇、室樂、展覽以及大型會議等。歌劇院共有1000個房間,包括餐廳、更衣室及各種活動室。

不要錯過動物園!

你若打算到悉尼來,乘渡輪或小船暢遊海灣是不容錯過的項目。你準不會失望!此外,乘船往塔朗加動物園參觀也是個好去處。到澳洲來的遊客不都有機會觀賞當地灌木叢林及野生動物。參觀動物園大可作為到澳洲「原野」探奇的捷徑。動物園內有澳洲各種獨有的野生動物,如袋鼠、樹袋熊、鴨嘴獸和澳洲野犬等。動物園差不多就在悉尼市的心臟地帶,從歌劇院旁的碼頭乘渡輪數分鐘可達,是世上數一數二的動物園。你若漫步海濱區,沿途可欣賞街頭藝人的免費娛樂,他們有的表演雜技,有的原住民彈奏狄潔里都號角(是原住民的典型管樂器),不時也有表演爵士樂多重奏的。

你到悉尼來觀光旅遊,準會盡興而歸!悉尼既有南太平洋的藍天碧海環抱,又有得天獨厚的港灣風光襯托,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活力都市。說不定,我們早在燒烤爐前,等待你的大駕光臨呢!

[腳注]

a 木連杆裝置讓空氣先進入音管,令演奏者能以較敏銳的觸感作彈奏。

[第1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悉尼

曼利灘

傑克遜港

悉尼港灣大橋

悉尼

植物學灣

[第15頁的圖片]

悉尼市中心商業區

[第15頁的圖片]

「邦蒂號」複製品,植物學灣

[第15頁的圖片]

悉尼市中心的架空列車

[第16,17頁的圖片]

悉尼歌劇院及港灣大橋

[鳴謝]

By courtesy of Sydney Opera House Trust (photograph by Tracy Schramm)

[第17頁的圖片]

劇院內觀,其中裝有1萬零500根音管的管風琴

[鳴謝]

By courtesy of Australian Archives, Canberra, A.C.T.

[第18頁的圖片]

悉尼曼利灘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