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與你何干
彼得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了20年後被解雇。解雇書清楚說明,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公司不得不裁減過剩的勞動力。泰銖對外幣的兌換價降低了一半以上。泰國財政部長上電視發言,把國家貨幣貶值歸咎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東南亞一個國家,大米的價格上漲了六成。報刊亭出售的報章通通用大字標題報導:「拜全球經濟一體化所賜!」
全球經濟一體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趨勢對你的國家、你個人的財產又有什麼影響?怎麼會造成影響?這個趨勢是什麼促成的?
何謂全球一體化?
從經濟意義上說,全球一體化是指國民經濟面向全球,各國經濟聯成一體。在當今的「地球村」裡,許多貨品都是國際合作生產的。貨幣可以即時轉手,流轉國外。貿易範圍延伸全球,簡直不受疆界限制。在全球一體的經濟制度下,財權落在跨國公司手裡。不知名的投資者既能促進經濟繁榮,也能使世上任何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的泥淖中。
全球化的趨勢使現代資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反過來說,現代資訊大變革也掀起了全球化的浪潮。電信系統經過改進,通訊效率大大提高了。電腦威力不斷增強,速度快得驚人。像互聯網絡一類的資訊網絡相繼湧現。這一切都是促成全球一體化的因素。有了先進科技,人能夠克服距離障限,天涯頓成咫尺。結果怎樣?
禍福參半?
支持者認為,全球經濟聯成一體,可以使貿易投資像旋風般快速增長,增強國民經濟實力,甚至促進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比方說,單單在20世紀90年代,外國的投資商人已把一萬億美元投入發展中國家。多虧國際投資商人投入這筆巨款,經濟貧困的國家才能修道路、建機場、蓋廠房。對一些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確能夠帶動景氣,國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提高了。海外開發協會主席彼得·薩瑟蘭說:「以往,人民的生活水平至少要經過兩代人的時間才能提高一倍。如今情況不同了,就以中國為例,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每隔十年就翻一番。」大眾認為,全球經濟融為一體,為千千萬萬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世界貿易擴展神速,不但把生產能力、工作效率提高了,還創造了大量職位空缺。
批評者卻反駁說,全球經濟一體化可以在一夜之間,使多個國家的經濟瀕臨崩潰。大財團只消按幾下滑鼠鍵,就可以使某國的幣值暴跌,把勞苦大眾的畢生積蓄化為烏有。聽到華爾街的知名分析家預測經濟前景不妙,亞洲的投資者可能會驚惶失措,立即拋售手上的股票,結果造成資本真空。千百萬人可能因此變得一貧如洗。跨國公司的董事會可以決定把墨西哥的廠房關閉,在泰國另設廠房。這一決定雖然能夠為亞洲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卻把千百個拉丁美洲家庭的飯碗砸破了。
許多人指出,在全球一體的經濟制度下,人類社會有很大部分都覺得生活比以往艱難,有些國家可能跟不上全球化的趨勢,結果落在後面。薩瑟蘭說:「在撒哈拉沙漠以南一帶,大部分國家的經濟運作情況都不理想。可見,這些國家的經濟還不能跟世界經濟網絡聯成一體,當地的投資環境對商業發展不利,很難吸引外資。這個現象絕不是偶然的巧合。」
各國經濟唇齒相依榮辱與共
這個趨勢跟你有什麼關係呢?問題是,地方經濟、國民經濟和地區經濟都是唇齒相依的。「經濟傳染病」可以飛快地蔓延開去,累及其他國家的經濟,可能連你本國的經濟也不能幸免。就以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為例。1997年,金融風暴吹襲亞洲,當地人民至今還是抵受著經濟寒冬的壓力。1998年,金融風暴使俄羅斯和拉丁美洲的經濟陷於崩潰邊緣。到1999年,連歐美各國和其他經濟穩定的國家也經受金融風暴衝擊,這些地區的經濟有迅速下滑的危險。有些國家的經濟一度健康發展,後來卻出現了嚴重的毛病。很明顯,這不是因為國內有什麼新發展,而是因為國民經濟受到別國的金融危機拖累。經濟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金融病毒感染」。《金融時報》的萊昂內爾·巴伯說:「如今多個國家都受到金融風暴衝擊。不少事例表明,不同地方的金融危機相互影響,使許多國家的經濟進一步滑坡。大眾不再擔心受金融病毒感染了,因為他們已經身受其害。」
全球化的趨勢把各地人民的經濟命運連成一氣,受影響的民眾有增無減。不管你住在哪兒,金融病毒感染可以對你造成多方面的影響。請看看以下的事例。1999年1月,巴西政府容許本國貨幣自由浮動。使阿根廷的養禽戶感到震驚的是,巴西商人以較低的價格把雞賣給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超級市場。阿根廷早就捲入了世界經濟衰退的漩渦中,木材、大豆、水果汁、牛肉和乾酪的價格暴跌。由於產品降價,需求滑坡,當地的乳品廠紛紛關閉,害得盈千累萬的人丟了飯碗。
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豬商過去一直向經濟蓬勃的亞洲國家輸出豬肉,生意興隆。如今需求減少了,加上競爭激烈,他們不得不把價格下調。一個豬商嗟嘆:「養豬業從沒遭受過這麼慘重的損失,生意比大蕭條時期還要慘淡。」與此同時,美國的鋼鐵公司解雇了大批煉鋼工人。原因是,從中國、日本、俄羅斯、印尼和其他國家進口的鋼鐵充斥美國市場。這些國家的貨幣疲弱,出口貨品的定價比美國產品的價格低得多。此外,美國的農民也欲哭無淚。由於經濟不景氣,亞洲商人不敢問津,未售出的穀物堆積如山。
全球經濟聯成一體,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的風波。使問題變得棘手的是,富裕國家的銀行和退休基金不是大量貸款給「新興市場」,就是把大筆資金投入其中。「新興市場」不過是委婉的說法,其實是指發展中國家而言。金融危機從1997年一直延續到1999年,其間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紛紛瓦解。在「新興市場」投資了巨款的銀行和退休基金因此損失慘重。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銀行的存戶和領退休金的人士。不管直接間接,幾乎人人都感到金融冷風颼颼,寒氣逼人。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經過細查發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窮國的富戶日漸增加,富國的貧民卻越來越多。怎麼會這樣?從戴維·科滕所著的《大企業支配世界》,我們可以略知一二:「低收入國家的經濟迅速增長,為少數幸運兒提供了現代化的機場設施、電視、高速公路和裝上空調設備的購物中心,還有先進的民用電子產品和名牌時裝。勞苦大眾卻不能從中得益,他們的生活條件絲毫沒有改善。低收入國家必須促進出口貿易,才能賺取外匯去購買闊人所嚮往的東西,刺激經濟增長。為了種植出口作物,當局侵吞了窮人的土地。昔日在這些土地耕作的農民如今身陷困境。他們別無選擇,只好在市區的貧民窟棲身。在出口貨品的製造廠裡,他們拼命地工作,才賺得幾個錢,根本不夠糊口。結果可想而知:家庭紛紛破裂;社會結構瀕於瓦解;暴力橫行肆虐。在經濟上佔優勢的少數幸運兒,生怕引起下層社會的憤恨,他們覺得有必要賺取更多外匯,去購置武器自衛。」
全球經濟聯成一體,使普天下的勞苦大眾承受重壓,真是雪上加霜。政府當局不惜壓低工資,降低勞動標準,以低成本做誘餌去吸引外資。全球貿易放寬限制以後,新興工業國的出口不斷增長,國民收入直線上升。至於經濟貧困的國家,大部分都不能從中得益,只能徒喚奈何。
在世界各地,不平等的現象到底多普遍?請看看科滕所引用的統計資料:「1991年,世界上只有274個擁有逾十億美元家財的富豪,如今[1998年]億萬富豪的數目已增加到477個。他們的資產合計起來,大概相等於世上28億赤貧人口的一年收入。」怎麼會這樣?「這是全球經濟不受管制的直接後果。」
貪得無厭——健康趨勢?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根本缺點是什麼?編輯吉姆·霍格蘭指出,歷史家日後回顧1997-1998年的金融危機,「會得出以下的結論:坐失良機、國際合作欠妥、人類貪得無厭」。有些人問:「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少數富豪享盡榮華富貴,窮苦大眾卻貧無立錐之地,為生計拼命掙扎。這樣的經濟制度會使天下太平、民康物阜嗎?在全球的貿易競爭中,只有少數人是贏家,他們錦衣玉食,生活奢華。另一方面,絕大多數人都是輸家,他們慘遭剝削,缺吃少穿。這樣的競爭還講什麼道德呢?」
一點不錯,世人貪得無厭,毫無道德可言,結果造成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一個律師在二千年前所說的話,到現在仍然適用:「貪愛錢財的心是一切有害事物的根。」(提摩太前書6:10)既然人的天性是不完美的,世間的政府有沒有能力應付這些與生俱來的品格弱點呢?巴西總統費爾南多·卡多佐說出心中的憂慮:「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要從人民福利的角度去考慮經濟發展,實在談何容易,因為人人都忙於應付……商貿的激烈競爭,一心要牟利,還有什麼道德可言。」
「爭權奪利」
科滕在國際開發學會的第22屆世界會議上發表演說,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效益表示懷疑。他說:「各地人民和世界經濟體系互相鬥爭,大家都在爭權奪利。鬥爭的結果可能會決定人類在21世紀的命運。在下個世紀,社會可能因人們貪得無厭、暴力橫行、生活困苦、環境遭受破壞而變得無法無天。另一個對照可能是,各地社會都文明興旺,人人生活愉快,不愁溫飽,和平共處,跟大自然協調一致。」
[第22頁的附欄或圖片]
「世界將要聯成一體」
以上的片語出自《亞洲新聞》雜誌1999年2月26日刊的社論。文章說:「由於貿易開放,資本自由流轉,各地的資訊和技術相互交流,世界將要聯成一體。……對各大製造商來說,最要緊的就是包羅萬象,越多地區和國家接上地球一體化的經濟網絡,銷售市場就越大。」
文章進一步說:「[近年來]東亞、俄羅斯和巴西的經濟大幅度下滑。由此表明,在這個經濟互動、技術相通的世界,單單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其他地區的經濟卻紛紛瓦解,長遠說來是沒意思的。」
同一篇文章也告誡大眾,不要刻意貶低亞洲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文章提醒讀者,「日本和中國仍然有很強的經濟實力,日本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二,中國居第三位」。文章繼續說:「單是亞洲的人口密度就足以構成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亞洲的億萬人口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全球一體的經濟制度下,貿易壁壘已經消除了。
[第23頁的圖片]
大眾認為,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