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善待鄰舍的撒馬利亞人
耶穌也許在離耶路撒冷約3公里的村莊伯大尼附近。一個精通摩西律法的人前來問他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穌看出這個律法師別有用心。這人並非僅是想知道事實而已,而是有意要試探耶穌。他的目的也許是要使耶穌在回答他的問題時說出一些冒犯猶太人的話來。因此,耶穌讓他自己承擔責任。他反問這人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律法師回答耶穌時表現異乎尋常的洞察力。他引用上帝在申命記6:5及利未記19:18的律法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答道:「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可是,耶穌的答覆並沒有使律法師感到滿意。他認為耶穌的回答不夠明確具體。他希望耶穌證實他的看法是對的,從而表明他待人的方式是正義的。因此他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猶太人認為「鄰舍」一詞僅是指自己的猶太同胞而言,因為利未記19:18的上下文看來表示這個意思。事實上,後來甚至使徒彼得也說:「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因此律法師——也許耶穌的門徒也一樣——認為,既然非猶太人其實並不是他們真正的鄰人,他們只要善待猶太同胞,就可以算是義人了。
耶穌怎樣糾正聽眾的觀點而又不致觸怒他們呢?他說了一個故事,內容很可能基於一件曾實際發生的事。耶穌解釋說:「有一個[猶太]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耶穌接著說:「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有許多祭司和他們的利未族聖殿助手住在耶利哥城。這城離他們在其中聖殿供職的耶路撒冷有23公里之遙,來往兩地需要經過一條下降約900米的險峻山道。人們自然期望祭司和利未人會對遇難的猶太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可是他們竟揚長而去。相反,一個撒馬利亞人卻仗義相助。猶太人非常憎恨撒馬利亞人。不久之前他們便曾以最激烈的口吻侮辱耶穌,將他稱為「撒馬利亞人」。
撒馬利亞人怎樣幫助遇難的猶太人呢?耶穌說:「[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他拿出二錢銀子[約兩天的工資]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耶穌講完故事之後,便問律法師說:「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律法師對於要將功勞歸給撒馬利亞人感覺心有不甘,因此只是簡略地答道:「是憐憫他的。」
耶穌最後對他說:「你去照樣行吧。」
耶穌若直接告訴律法師非猶太人也是他的鄰舍,不但律法師無法接受,甚至大部分在場聆聽他與耶穌討論的人也很可能會支持他。可是,藉著運用這個真實的故事,耶穌以無可反駁的方式向我們清楚表明,我們的鄰舍不僅是那些與我們同種族同國籍的人,同時也包括其他所有人在內。他的教導方式多麼出類拔萃!路加福音10:25-37;使徒行傳10:28;約翰福音4:9;8:48。
◼ 律法師向耶穌提出什麼問題?他提出這些問題顯然是為了什麼目的?
◼ 猶太人認為誰是他們的鄰舍?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甚至耶穌的門徒也懷有這樣的看法?
◼ 耶穌以什麼方式糾正律法師的觀點而令他無法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