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宣揚者》 3章26頁-32頁3段
  • 第一世紀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第一世紀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
  •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 「直到地極」
  • 基督徒會眾的組織
  • 聖潔的品行和愛心將他們標明出來
  • 「不屬世界」
  • 為義受逼迫
  •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給他們施洗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使作基督的門徒,為他們施浸』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3年
  • 「使人作門徒……教導他們」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基督積極領導教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8年
查看更多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宣揚者》 3章26頁-32頁3段

第3章

第一世紀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

「你們[要]……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使徒行傳1:8,《新譯》)耶穌的這項臨別訓示將他的門徒立為見證人。但是作誰的見證人呢?耶穌說,「作我的見證人。」這段話意味到耶穌的門徒不會作耶和華的見證人嗎?絕不然!

其實,耶穌的門徒獲得一項前所未有的特權——一方面作耶和華的見證人,同時也作耶穌的見證人。耶穌的早期門徒是忠信的猶太人,他們已經是耶和華的見證人了。(以賽亞書43:10-12)但現在他們也要為耶穌作見證,向人指出在通過上帝的彌賽亞王國使耶和華的名成聖一事上,耶穌所擔任的重大角色。這樣,他們為耶穌作見證的目的其實是要榮耀耶和華。(羅馬書16:25-27;腓立比書2:9-11)他們作證耶和華絕沒有說謊,在過了4000多年之後,他終於興起了應許已久的彌賽亞(基督)!

第一世紀耶和華手下的基督徒見證人也負有一項獨特的責任——這項責任至今仍落在真正的基督徒肩上。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向聚集在加利利一個山上的門徒顯現。耶穌在那裡將門徒所負的責任向他們陳明:「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請想想這項重大任務牽涉到一些什麼事。

耶穌說:「你們要去。」但是到誰那裡去呢?到「萬民」那裡去。這是個新命令,對猶太裔的信徒來說特別具有挑戰性。(可參閱使徒行傳10:9-16,28。)在耶穌的日子以前,有些外邦人對純真的崇拜發生興趣,他們便歸附以色列而受到歡迎。(列王紀上8:41-43)在耶穌執行服事職務的早期,他曾吩咐使徒『去傳道』,但只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0:1,6,7)現在他們卻奉命要到萬國的人那裡去。為了什麼目的呢?

耶穌吩咐說,『要使人作我的門徒。』不錯,他的門徒奉命要使別人也成為門徒。但這件事牽涉到什麼呢?門徒是個學習者和受教的人——不僅是學生,同時也是擁護者。門徒接受耶穌的權威,不是僅藉著在內心相信他,同時也藉著服從他而在外表上顯明自己的立場。據《新約神學辭典》說,譯作「門徒」的希臘字詞(馬特特斯)「暗示有一種個人的感情存在,被描述為[門徒]的人的一生均受這種感情所模鑄」。

耶穌補充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人若要對耶穌培養個人的感情,就必須受到教導去『遵守基督所吩咐的一切事』,包括他吩咐我們宣揚「王國的好消息」的命令在內。(馬太福音24:14,《新世》)惟獨這樣,人才能夠在真正的意義上成為耶穌的門徒。惟獨那些接受耶穌的教訓而成為真正門徒的人才應當受浸。

耶穌向門徒提出保證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耶穌的教訓一向均與我們有切身關係,因此永不會過時。基於這個理由,直至今日基督徒仍有義務要使別人成為基督的門徒。

這樣,基督將一項責任重大的使命授予他的跟從者,那便是,在普天下致力於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可是,為了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他們必須為耶和華的聖名和王國作見證,因為這便是作他們模範的耶穌畢生致力的工作。(路加福音4:43;約翰福音17:26)凡是接受基督的教訓而成為他門徒的人,都成為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成為耶和華的見證人不再由血統——生為猶太民族的成員——去決定了;反之,這會憑個人選擇去決定。人成為耶和華的見證人乃是由於他們深愛耶和華,並且衷誠渴望順服他的至高統治的緣故。——約翰一書5:3。

但是,第一世紀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有執行他們的任務,作上帝和基督的見證人,並『使萬民成為基督的門徒』嗎?

「直到地極」

耶穌將任務交託給門徒之後不久,便回到他父的天上居所那裡了。(使徒行傳1:9-11)十日之後,在公元33年五旬節的日子,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以盛大的規模展開。耶穌將他應許賜下的聖靈傾澆在他那些在地上熱切等待的門徒身上。(使徒行傳2:1-4;可參閱路加福音24:49及使徒行傳1:4,5。)這使他們充滿熱心,努力向人傳講基督已經復活,而且他將要帶著王權復臨。

正如耶穌所吩咐一般,他在第一世紀的門徒從耶路撒冷開始為上帝和基督作見證。(使徒行傳1:8)使徒彼得帶頭對數千個從許多國家來到耶路撒冷守五旬節的猶太人「作了徹底的見證」。(使徒行傳2:5-11,40,《新世》)不久,僅是歸信的男子已大約有5000人。(使徒行傳4:4;6:7)後來,腓利對撒馬利亞人「傳上帝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使徒行傳8:12。

但當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未受過割禮的外邦人哥尼流在公元36年歸信之後,好消息開始傳到萬國中許多非猶太人那裡。(使徒行傳第10章)事實上,好消息傳播得如此迅速,到公元60年左右,使徒保羅已能夠說好消息「傳給了天下萬民」。(歌羅西書1:23,《新譯》)這樣,到第一世紀的末了,基督的忠信跟從者已在羅馬帝國各地——在亞洲、歐洲和非洲——使許多人成為基督的門徒!

既然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在第一世紀這麼短的時期內成就了這麼多的工作,問題是:他們有將自己組織起來嗎?若然,以什麼方式?

基督徒會眾的組織

從摩西的時候開始,猶太民族便居於一個獨特的地位——它乃是上帝的會眾。上帝使這群會眾具有高度的組織,在長老、首領、法官和長官的指揮下操作。(約書亞記23:1,2)但是,由於後來猶太民族悍然拒絕接受耶和華的愛子,它失去了所享的光榮地位。(馬太福音21:42,43;23:37,38;使徒行傳4:24-28)在公元33年的五旬節,上帝的基督徒會眾取代了以色列會眾。a基督徒會眾是怎樣組織起來的呢?

在五旬節的日子,門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由此表明他們自始就藉著所受的教導團結一致。在第一天,他們「同心合意」地聚集起來。(使徒行傳2:42,46)隨著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繼續擴展,信徒所組成的會眾開始成立,首先在耶路撒冷,然後伸展到耶路撒冷以外。(使徒行傳8:1;9:31;11:19-21;14:21-23)門徒習以為常地在公眾地方及在私人家裡聚集起來。——使徒行傳19:8,9;羅馬書16:3,5;歌羅西書4:15。

當時的基督徒會眾迅速擴張。究竟什麼使這個組織不致淪為一個散漫的群體,屬下的會眾在當地各自為政呢?原因是,他們都在一位領袖之下團結起來。耶穌基督自始便是上帝所任命的主和會眾的元首,各地的會眾均承認他的這個地位。(使徒行傳2:34-36;以弗所書1:22)基督從天上積極指揮他在地上的會眾的事務。以什麼方式呢?藉著耶和華交給他運用的聖靈和天使。——使徒行傳2:33;可參閱使徒行傳5:19,20;8:26;彼得前書3:22。

基督也持有另一項工具去維持基督徒會眾的團結——一個顯形的治理機構。起初,治理機構是由耶穌的忠信使徒所形成的。後來,這個機構也將耶路撒冷會眾的其他長老以及使徒保羅包括在內,即使後者並不住在耶路撒冷。所有會眾都承認這個中央長老團的權威,每逢在組織或教義方面有問題發生,便向這個機構尋求指引。(使徒行傳2:42;6:1-6;8:14-17;11:22;15:1-31)結果如何?「於是[各會眾]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使徒行傳16:4,5。

治理機構在聖靈指揮之下負責任命監督和助手(服事僕人)去照料每群會眾。這些男子都符合聖經所定的屬靈資格。這項劃一的標準並不是由當地會眾自行設立的,相反,它對所有會眾均適用。(提摩太前書3:1-13;提多書1:5-9;彼得前書5:1-3)監督們受到敦促要跟從聖經的教訓及服從聖靈的指引。(使徒行傳20:28;提多書1:9)會眾的所有分子均受到鼓勵要『服從帶頭的人』。(希伯來書13:17,《新世》)這樣,不但每群會眾得以保持團結,而且整個基督徒會眾的群體也能夠保持內在的合一。

在第一世紀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當中,即使有些男子持有負責的職位,會眾裡卻沒有教士和平信徒的分別。他們都是弟兄;他們只有一位領袖,就是基督。——馬太福音23:8,10,《新世》。

聖潔的品行和愛心將他們標明出來

第一世紀耶和華的見證人所提出的證言並非僅限於「嘴唇的果子」而已。(希伯來書13:15)基督徒見證人的一生均受到作基督門徒一事所模鑄。因此,當時的基督徒不但宣告自己的信仰,他們的信仰也將他們的生活改變過來。他們撇下舊品格及其種種有罪的行為,努力披上按照上帝旨意而形成的新品格。(歌羅西書3:5-10,《新世》)他們為人忠實正直、勤奮可靠。(以弗所書4:25,28)他們道德清白——嚴禁任何形式的性不道德。醉酒和拜偶像也受到禁止。(加拉太書5:19-21)因此,基督教有充分理由以「這道」為人所知。這乃是一種以對耶穌的信仰為中心、緊緊跟從他腳蹤而行的生活方式。——使徒行傳9:1,2;彼得前書2:21,22。

可是,基督徒有一種格外顯著的特質——愛心。早期基督徒對信徒同工的需要表現仁愛的關注。(羅馬書15:26;加拉太書2:10)他們不但愛人如己,而且愛別人過於愛自己。(可參閱腓立比書2:25-30。)他們甚至甘願彼此捨命。但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耶穌豈不是甘願為他們捨命嗎?(約翰福音15:13;可參閱路加福音6:40。)耶穌能夠告訴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基督吩咐他的跟從者要表現這種自我犧牲的愛心;他在第一世紀的門徒切實遵守這個命令。——馬太福音28:20。

「不屬世界」

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有責任要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及作上帝和基督的見證人,因此他們無法容許自己被世俗事務所分心;他們必須將注意集中在執行他們的使命之上。耶穌無疑曾如此行。他對彼拉多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他也毫不含糊地對門徒說:「你們不屬世界。」(約翰福音15:19)因此,早期的基督徒像耶穌一樣與世界保持分離;他們絕不參與政治或戰爭。(可參閱約翰福音6:15。)雖然一般世人均熱中於追求物質東西及縱情享樂,基督徒卻拒絕採納世人的行事方式。——路加福音12:29-31;羅馬書12:2;彼得前書4:3,4。

由於第一世紀的基督徒見證人與世界保持分離,他們的確與眾不同。歷史家E.G.哈迪在《基督教與羅馬政府》一書中評論說:「基督徒在周遭的世界裡是陌生人和客旅;他們是天上的公民;他們所仰望的王國並不來自這個世界。因此他們對公眾事務不感興趣,這種情形自始便是基督教的一個顯著特色。」

為義受逼迫

耶穌曾警告說:「『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約翰福音15:20)耶穌未死於苦刑柱上之前曾受到猛烈的逼迫。(馬太福音26:67;27:26-31,38-44)正如他所警告一般,他的門徒不久便經歷到類似的待遇。(馬太福音10:22,23)但是為了什麼緣故呢?

早期的基督徒很快便引起了別人的注意。他們緊守崇高的道德原則和忠誠。他們坦率、熱心地執行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結果實際有數以千計的人捨棄偽宗教制度,毅然成為基督徒。這些人拒絕參與世俗的事務。他們不願附和大眾去崇拜皇帝。因此難怪他們很快便成為惡毒的逼迫的攻擊對象,而這些逼迫是由偽宗教領袖和不明真相的政治領袖所挑起的。(使徒行傳12:1-5;13:45,50;14:1-7;16:19-24)可是,這些人只是那促成逼迫的真正罪魁——「古蛇」撒但——手中的工具而已。(啟示錄12:9;可參閱啟示錄12:12,17。)在這件事上撒但懷有什麼目的呢?目的便是要遏止基督教及其勇敢的見證活動。

但是,沒有任何逼迫能夠使第一世紀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噤口不言!他們既通過基督從上帝接獲任務要向人傳道,就決心要服從上帝過於服從人。(使徒行傳4:19,20,29;5:27-32)他們全心倚賴耶和華的力量,深信他會獎賞手下忠貞的見證人所表現的堅忍。——馬太福音5:10;羅馬書8:35-39;15:5。

歷史證實羅馬帝國當局所發動的逼迫並未能消滅耶和華的早期基督徒見證人。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說:「基督徒從[耶穌]得名,這個派別的人直至今日[約公元93年]還未銷聲匿跡。」——《猶太古史》,第18冊,64(iii,3)。

第一世紀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所留下的記錄顯示,他們具有幾項清晰可見的特色:他們勇敢、熱心地執行為上帝和基督作見證的使命,並且致力於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他們具有獨特的組織結構,其中人人都是弟兄而絕沒有教士與平信徒之分;他們緊守崇高的道德原則,並且彼此相愛;他們與世俗的行事方式和事務保持分離;他們為義飽受逼迫。

可是,到第一世紀末了,團結一致的基督徒會眾卻受到一項伺隙乘虛的嚴重危險所威脅。

[腳注]

a 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裡,「會眾」一詞有時用在集體的意義上,意指基督徒會眾的總體(哥林多前書12:28,《新世》);這個名詞也可以指在某個城市或某個人家裡聚集的當地群體。——使徒行傳8:1;羅馬書16:5;《新世》。

[第26頁的精選語句]

新門徒不是僅僅消極、被動地相信耶穌,而是要順服地跟從他

[第27頁的精選語句]

成為耶和華的見證人不再由血統決定而是出於個人選擇

[第28頁的精選語句]

到第一世紀末了,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已在亞洲、歐洲、非洲等地努力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

[第29頁的精選語句]

在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當中絕沒有教士和平信徒的分別

[第27頁的附欄]

基督教藉著熱心傳道而散播

耶和華的早期基督徒見證人受到無可撲滅的熱心所激勵,孜孜不倦地將好消息傳播到最廣泛的地步。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中指出,「基督徒的熱心……使他們散布到[羅馬]帝國的每一個行省和差不多每個城市。」J.W.湯普森教授在《中世紀史》一書中說:「基督教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傳遍羅馬世界。到公元100年,很可能地中海沿岸的每個行省都已有基督徒的社區存在。」

[第30頁的附欄]

『基督教的勝利』

聖經以外的資料來源證實了早期基督徒的優良品行和愛心。歷史家約翰·洛德寫道:「基督教的真正勝利在於使服膺基督教訓的人成為好人。……有充分證據表明他們生活清白、道德高尚,也證明他們是良好的公民及具有基督徒的種種美德。」——《古羅馬世界》。

[第31頁的圖片]

一個中央治理機構有助於向各群會眾提供指引,但他們都把基督視為惟一的領袖

[第32頁的圖片]

早期基督徒成為惡毒的逼迫的攻擊對象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