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宣揚者》 15章204頁-235頁5段
  • 組織結構的發展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組織結構的發展
  •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聖經研究者的早期弟兄團體
  • 滿足逐漸擴展的弟兄團體的早期需要
  • 組織起來將好消息廣傳出去
  • 為羊群立下正當榜樣
  • 神治組織
  • 神治指揮的裨益
  • 周遊監督強化各會眾
  • 「喜愛傳道工作的人」
  • 進一步的神治調整
  • 監督所受的特別訓練
  • 作妥準備迎接迅速的增長
  • 組織起來為「賜平安的上帝」服務
    上帝的王國統治了!
  • 內部的考驗與篩別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鍥而不舍地宣揚好消息(1942-1975)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 組織起來讚美上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4年
查看更多
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
《宣揚者》 15章204頁-235頁5段

第15章

組織結構的發展

自從查爾斯·泰茲·羅素和他的同工在1870年代開始一同鑽研聖經以來,耶和華見證人的組織運作經歷了若干重大的改變。早期聖經研究者的人數很少;在外界人士看來,他們並不能算作一個組織。可是,時至今日,人們留意到耶和華見證人的各群會眾、他們所舉行的大會以及他們在超過200個國家地區從事宣揚好消息的工作,組織在這些事上運作的順利使外界人士大感驚奇。這一切是怎樣發展而成的呢?

聖經研究者不但渴望明白聖經的教義,同時也渴望知道,聖經顯示他們究竟應當以什麼方式為上帝作出服務。他們意識到聖經並不主張設立一個持有頭銜的教士階級,由這個階級向所謂的平信徒傳道。羅素弟兄決心不在他們當中設有任何教士階級。a他時常通過《守望台》的篇幅提醒讀者,耶穌曾對門徒說:「你們的領袖只有一位,就是基督,」「你們都是弟兄。」——馬太福音23:8,10,《新世》。

聖經研究者的早期弟兄團體

閱讀《守望台》和有關書刊的人不久便看出,為了取悅上帝,他們必須與一切不忠於上帝,將人為的信條和傳統置於聖經之先的教會斷絕關係。(哥林多後書6:14-18)但是,脫離了基督教國的各教會之後,他們應當到哪裡去呢?

羅素弟兄在一篇題名為「厄克利西亞」b的文章中指出,真正的教會——基督徒會眾——並不是一個人為組織。人為組織的成員只是認可和支持某些由人制定的信條,他們的名字登記在教友名冊上。相反,羅素弟兄解釋說,真正的教會是由「奉獻了」(意即獻了身)的人所組成的。這些人將自己的時間、才幹和一生都獻給上帝,並且懷有在屬天的王國裡與基督共事的希望。他說,這些人乃是真正的基督徒,憑著基督徒的愛心和共同志向團結起來;他們都一致接受上帝的靈的指揮,並且服從基督的領導。羅素弟兄絕不想另外設立某種安排。雖然很久以來宗派主義一直存在於自謂的基督徒當中,羅素卻極力反對在任何方面助長這種歪風。

與此同時,羅素弟兄充分體會到,主的僕人需要按照希伯來書10:23-25的勸告經常聚集起來。他親自前往各地探訪和造就《守望台》的讀者,使他們能夠與當地志同道合的人聚首一堂。1881年年初,他請所有經常聚會的人把他們舉行聚會的地方通知守望台辦事處。羅素弟兄清楚看出,使這些人彼此保持聯絡乃是一件深具價值的事。

可是,羅素弟兄強調,他們並非試圖設立一個「屬地的組織」。相反,他說,「我們只緊緊依附屬天的組織——『是有名錄在天上的』。(希伯來書12:23;路加福音10:20。)」鑑於基督教國的醜惡歷史,提及「教會組織」一詞通常使人想起宗派主義,受教士轄制,以及墨守宗教會議所定的信條而繼續作教會屬下的成員。因此,羅素弟兄覺得用「弟兄團體」這個詞語去稱呼他們自己較為適當。

他深知基督的使徒曾設立會眾,並在每群會眾中任命長老。但他相信基督已再次臨在——雖然為人目所不能見——而且正親自指揮與他一同承受王國的人去執行最後的收割工作。鑑於這種環境,羅素弟兄起初覺得,他們在收割時期中無需像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眾一般有長老的安排。

可是,隨著聖經研究者數目漸增,羅素弟兄意識到主正指揮事態的發展,而結果與他自己所預期的並不同。他們需要在觀點上作出調整。但基於什麼理由呢?

滿足逐漸擴展的弟兄團體的早期需要

1895年11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差不多將全部篇幅用來討論「規矩與秩序」這個題目。羅素弟兄坦白承認:「關於在聖徒集會中的秩序,使徒對早期教會作了很多論述;看來我們卻一直忽視了這項明智的勸告。由於覺得教會既已很接近旅途的末了,而收割時期是個甄別的時候,我們就認為這件事無關重要了。」究竟什麼促使他們重新檢討使徒的勸告呢?

上述的文章列出四種環境:(1)人的靈性進度顯然各有不同。有些引誘、試煉、困難和危險並不是人人都有同樣能力應付的。因此,我們需要有些睿智、謹慎的監督,富於經驗和才幹的人,對於照料所有人的屬靈福利深感興趣,並且能夠以真理教導別人。(2)羊群需要受到保護,免受『披著羊皮的豺狼』所傷害。(馬太福音7:15)我們需要強化羊群,幫助他們對真理獲得徹底的認識。(3)經驗表明,若沒有適當的安排,任命長老去保護羊群,有些人便會擅自奪取這樣的職位,把羊群視為私產。(4)若沒有一項秩序井然的安排,忠於真理的人就可能發覺,由於少數與他們意見不合的人的影響,他們所作的服務並不受到歡迎。

有鑑於此,《守望台》說:「我們毫不猶豫地向各地的眾教會,c不論他們的人數多寡,推薦使徒的勸告,每個連從他們的分子當中選出長老來,以便『餵養』和『督導』羊群。」(使徒行傳14:21-23;20:17,28)各地的會眾都聽從這項健全的聖經勸告。在按照使徒時期的模式設立會眾方面,這項措施是個重要步驟。

可是,按照當時他們對事情的了解,長老和執事是由會眾選出的。每年(若有必要則更頻常一點)會眾會考慮一切有潛質的人的資格,然後舉行選舉。基本上說來,這是一項民主程序,但卻加上若干限制以發揮監察作用。社方鼓勵會眾的所有分子仔細重溫聖經所定的資格,然後憑著表決將他們相信是主的旨意而非自己意見的選擇反映出來。既然惟獨「完全奉獻了」的人才有資格選舉,他們在上帝的話語和主的靈引導下所作的集體表決便被視為將主對事情的旨意表達出來。雖然羅素弟兄可能並不完全察覺,至若干程度,他提議作出這項安排也許受到兩件事所影響:一方面他決心要避免有任何高人一等的教士階級出現,同時鑑於他在少年時期是公理會的教友,他也受到這種背景所影響。

後來,《千禧年黎明》叢書中稱為《新的受造物》(1904年出版)的一卷,再次詳細討論長老所擔任的角色及他們應當以什麼方式選出;書中特別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到使徒行傳14:23之上。該書引用詹姆斯·斯特朗和羅伯特·揚格所編的經文彙編作為權威,認為經文裡「他們把這些人立為長老」(《英王詹姆斯譯本》)這句話應當譯作「他們憑著舉手將這些人選立為長老。」d有些聖經譯本甚至說,長老是『由選舉任命的』。(揚格的《聖經直譯本》;羅瑟拉姆的《點要本聖經》)但誰應當參加選舉呢?

當時所採納的觀點——認為整群會眾應當參與選舉——並沒有總是產生預期的結果。參與選舉的是「完全奉獻了」的人,有些被選的人亦的確符合聖經的條件,甘願謙卑地為弟兄服務。但選舉的過程卻時常反映出個人的喜好,而非上帝話語和聖靈的指引。例如在德國的哈雷,有些人認為自己應當是長老,但卻沒有獲得他們所覬覦的職位,於是便在會眾裡挑起嚴重的紛爭。1927年,在德國的巴門,有些反對社方工作的人竟然當上候選人;在會眾舉手表決期間,有好些人大聲嚷叫爭吵。結果會眾不得不改用無記名投票的方法。

早在1916年,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若干年,羅素弟兄已對此深表關注。他寫道:「在有些班裡,舉行選舉時情形十分可怕。教會的僕人試圖自立為統治者和獨裁者——有時他們作聚會主席的目的看來是要使自己和他們的密友獲選為長老和執事。……有些人暗中試圖利用班的安排,在一些對自己和他們的朋友特別有利的時間舉行選舉。另有些人則邀請許多朋友赴會,藉此引進一些比較陌生的面孔;但這些人根本沒有打算經常出席聚會,他們參加聚會只是為了要參與表決,支持朋友而已。」

弟兄們是否僅需要學會以更有效的方式舉行民主選舉呢?抑或他們尚未清楚明白上帝話語的某些重要教訓?

組織起來將好消息廣傳出去

羅素弟兄在很早時候便看出,基督徒會眾每個成員所負的最重要職責之一,便是從事傳福音的工作。(彼得前書2:9)《守望台》解釋,以賽亞書61:1的話並非僅對耶穌適用,而是對他手下所有受靈所膏的跟從者均適用:「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或按照《英王詹姆斯譯本》的譯法,耶穌引用這節經文說,「他膏了我去傳福音。」——路加福音4:18。

早在1881年,《守望台》便發表了題名為「徵求1000個傳道員」的文章。文章籲請會眾的每個成員,運用自己所能撥出的時間(半小時、一小時,或兩三小時),參與傳播聖經真理的工作。男女若無需維持家人的生活,並且能夠將自己的一半或更多時間完全用來從事主的工作,社方便鼓勵他們加入派書者兼傳福音者的活動。從事這種工作的人的數目在最初數年有頗大差異,但到1885年,已經有大約300人以派書者的身分參與這件工作。其他一些人則以比較有限的程度參與這項活動。社方對派書者提出若干建議,指示他們怎樣執行工作。但由於田地十分廣大,至少在起初,社方讓他們揀選自己的地區,並且按他們認為最佳的方式在做完一個地區之後便遷往另一個。後來他們在大會中遇合時,便作出所需的調整以協調他們所作的努力。

在展開派書者的工作的同一年,羅素弟兄印製了若干本冊子給人免費分發出去。其中頗特出的一本稱為《給有思想的基督徒的靈糧》,發行之後的最初四個月便分發了120萬本。印製和分發這些書刊所牽涉到的工作促使弟兄們設立了錫安守望台書社,以便照料各項必需的細節。羅素弟兄不想工作受到自己去世所影響,同時也為了便於處理工作上的捐款,便為社方申請法律上的登記。這項登記在1884年12月15日正式完成。社方於是有了一項所需的法律工具。

隨著時間過去,守望台社發覺需要在其他國家設立分社辦事處。第一個分社在1900年4月23日於英國倫敦設立。1902年在德國的埃爾伯費爾德有另一個分社設立。兩年後,在地球的另一方,社方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設立分社。在撰寫本文時,守望台社在世界各地總共有99個分社。

雖然社方開始在組織方面作出安排,以求供應大量聖經書刊,起初社方卻讓會眾自行決定,在當地作出什麼安排去分發這些資料。羅素弟兄在一封寫於1900年3月16日的信中說明他對事情的看法。這封信是寫給「亞歷山大·M·格雷厄姆及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教會」的,羅素弟兄在信中說:「正如你們都知道,我的打算是要讓主的百姓的每個連按照自己的判斷力去管理自己的事務。我所提出的建議並不是要干預他們的事務,僅是供他們參考而已。」這不但包括他們所舉行的聚會,同時也包括他們執行外勤服事職務的方式在內。因此,羅素對弟兄們提出若干實用的勸告之後,在結束時指出:「這僅是個建議而已。」

有些活動需要社方提出較為肯確、具體的指引。在放映《創世影劇》時,社方讓每群會眾決定,他們是否願意和有能力租用戲院或其他設備,以便在當地放映這齣影劇。可是,社方需要將放映的器具從一城運往另一城,並且必須按照預定的時間表行事;因此在這件事上,社方提出中央化的指揮。社方鼓勵每群會眾設立一個影劇委員會去照料當地的有關安排。但社方同時派出一位監督,仔細留意落實各項細節以確保各事都順利進行。

1914年過去了,然後1915年也過去了,受靈所膏的基督徒仍在地上熱切等候他們的屬天希望實現。與此同時,他們受到鼓勵在主的工作上保持忙碌。即使他們認為自己留在肉身中的時間十分短暫,社方看出,若要以有秩序的方式執行宣揚好消息的工作,就需要提供比以前——當世上僅有幾百個傳道員之際——更多的指引。J.F.盧述福成為守望台社第二任社長之後不久,這項指引發展到新的層面。《守望台》(英文)在1917年3月1日刊宣布,從今以後,會眾裡的派書者和牧教工作者e的工作地區均會由社方指派。若在一個城市或一個縣裡,有當地的工作人員和派書者一同從事外勤服務,地區便會由一個當地設立的區域委員會去劃分。這個安排使《完成的奧祕》一書在1917年至1918年的幾個月間分發了驚人的數目。這個安排對另一項分發運動也深具價值;在這個運動裡,社方將一份題名為「巴比倫的傾倒」的單張——其中對基督教國作了一項有力的揭發——以閃電般的速度分發了1000萬份。

此後不久,社方的主管人員被捕,並在1918年6月21日被判處20年監禁。宣揚好消息的工作幾乎停頓下來。受膏基督徒與主結合、獲得屬天榮耀的時候終於來到了嗎?

數月之後,大戰結束。次年,守望台社的主管人員獲釋。他們仍然留在肉體中。這並不是他們所期望的事態發展,但他們認為,上帝必然還有工作要他們在地上執行。

聖經研究者剛剛通過了信心方面的嚴峻考驗。可是,《守望台》在1919年給他們很大的強化,根據「無畏的人有福了」這個主題發表了好幾篇振奮人心的聖經討論。在此之後,《守望台》發表了題名為「服務機會」的文章。但當時弟兄們並沒有預見到,在隨後幾十年間組織所經歷的重大發展。

為羊群立下正當榜樣

盧述福弟兄意識到,無論剩下的時間有多短,工作若要以有秩序和團結劃一的方式進行,就必須為羊群立下正當的榜樣。耶穌將他的跟從者比作羊,而羊會跟從他們的牧人。當然,耶穌自己是好牧人,但他也任用長老作他百姓的副牧人。(彼得前書5:1-3)長老們必須親自參與耶穌委派和鼓勵別人從事的工作。他們必須真正具有傳福音的精神。可是,在分發《完成的奧祕》一書期間,有些長老卻畏縮不前;有些長老甚至公開勸別人不要參加這件工作。

1919年,社方開始發行《黃金時代》雜誌,從而採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去糾正這種情勢。這本雜誌會成為宣揚上帝王國的一個有力工具,向人指出惟獨上帝的政府才能對人類的種種難題提出恆久的解決方法。社方邀請每群願意參加這項活動的會眾向社方登記,成為「服務組織」。然後社方會任命一位指導員(又稱為服務指導員)去主持這項活動,而他是不受每年的選舉所影響的。f他乃是社方在當地的代表,負責將工作組織起來,指派地區及鼓勵會眾參與外勤服務。這樣,除了以民主方式選出的長老和執事之外,另一類型的組織安排開始運作了。這項安排承認,任命的權威也來自當地會眾以外;不但如此,這項安排也使宣揚王國好消息的工作受到更大的強調。g

在此之後數十年間,宣揚王國的工作獲得極大激勵,彷彿受到一股無可抗拒的力量所推動一般。在1914年和其後發生的事件使上帝的子民清楚看出,主耶穌基督描述舊制度末期的偉大預言正在應驗中。有鑑於此,《守望台》在1920年指出,正如馬太福音24:14所預言,現今乃是宣揚好消息的適當時機;基督徒務要努力向人宣揚『舊事物規制的終結和彌賽亞王國的建立』。h(馬太福音24:3-14)1922年,代表們參加完聖經研究者在俄亥俄州杉樹角舉行的大會之後,離去時耳中仍然響著「要宣揚、宣揚、宣揚君王和他的王國」這個口號。1931年,他們採納了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名字,從而更深深體會到真正基督徒所擔任的角色。

顯然,耶和華指派給他的僕人一項人人都能夠參與的工作。這件事引起了十分熱烈的響應。許多人在生活上作出重大調整,以便全時執行這件工作。甚至在那些僅以部分時間參與傳道的人當中,有很多人把整個週末用於外勤服務之上。當時許多耶和華見證人回應《守望台》和Informant(《公報》)在1938年和1939年所作的呼籲,每個月盡可能用60小時從事外勤服務。

在這些熱心的見證人當中,有許多是耶和華手下謙卑、忠誠的僕人,在會眾裡擔任長老之職。可是,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早期,在有些地方,人人都參加外勤服務的念頭受到頗大反對。雖然《守望台》清楚表明,基督徒有責任對會眾以外的人傳道,以民主方式選出的長老們卻時常公開表示不同意這個主張。由於這些人拒絕聆聽上帝的靈通過聖經在這件事上對會眾所說的話,在這些小組裡,聖靈的運行便受到阻礙。——啟示錄2:5,7。

社方在1932年毅然採取步驟去糾正這種情勢。當時弟兄們並不擔心他們是否會冒犯某些顯要的長老,或者有些與會眾交往的人是否會脫離組織。反之,弟兄們的最大願望是要取悅耶和華和遵行他的旨意。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該年8月15日和9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特別論及「耶和華的組織」這個問題。

文章斬釘截鐵地指出,所有真正屬於耶和華的組織的人,都會熱心從事聖經說必須在現今這段時期成就的工作。文章提出的見解是,基督徒長老並不是人憑選舉所獲致的職位,而是人由於靈性長進而達致的情況。文章特別強調耶穌的禱告,求上帝使他的跟從者都「合而為一」——與上帝和基督聯合,從而能夠彼此團結,齊心一意地遵行上帝的旨意。(約翰福音17:21)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第二篇文章回答說:「餘民的每個成員都必須為耶和華上帝的聖名和王國作見證。」人若未能在公開作見證的活動上作出合理程度的參與,或甚至拒絕如此行,組織就無法將督導的責任委託給這樣的人。

會眾研讀完這些文章之後,社方邀請會眾通過一項決議,表示他們同意社方所提出的主張。這樣,以往會眾每年選舉長老和執事的安排便告結束了。在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有些以前「選出的長老」憤然離去;一些附和他們見解的人也決定步其後塵。雖然這使會眾的人數稍減,整個組織卻反而受到強化。留下來的乃是一些甘願負起基督徒的責任,樂於向人作見證的忠貞成員。會眾不再選舉長老了,反之,他們選出——雖然仍以民主的方式——一個服務委員會,i由一些靈性成熟及積極參與公開見證工作的男子所組成。會眾的成員也選出一位主席去主持聚會,同時選出一位祕書兼司庫。所有這些人都是男子,而且是耶和華手下活躍的見證人。

現在,負責督導會眾的不再是一些僅關心個人地位的人,而是一些熱心從事上帝的工作——為他的聖名和王國作見證——的男子。由於這些人身體力行,為別人立下良好榜樣,工作便得以更順利進行。然而當時他們還未知道,他們前頭還有很多工作尚待完成。他們需要作一項比以前廣泛得多的見證,致力於一項他們並未意料到的召集工作。(以賽亞書55:5)耶和華顯然正裝備他們去執行這件工作。

當時,有少數希望在地上享永生的人開始與他們聯絡交往。j可是,聖經預告上帝會將一大群人召集起來,使這些人得以渡過將臨的大災難。(啟示錄7:9-14)1935年,上帝將這大群人的身分清楚揭露出來。1930年代社方在揀選監督方面所作的改變,無疑使組織更有能力執行召集、教導和訓練大群人的工作。

對大部分耶和華見證人來說,將工作範圍擴大是一項令人興奮的發展。他們對外勤服事職務的重要性比以前體會更深。可是,有些人卻對傳道並不熱心。他們畏縮不前,並且試圖為自己的懈怠辯護,聲稱大群人要等到哈米吉多頓之後才召集起來。但大多數人都看出,現在他們有更大機會去表明他們對耶和華的忠貞及他們對同胞的摯愛。

屬於大群人階級的分子在組織的結構裡居於什麼地位呢?他們獲知上帝的話語指派受靈所膏的「小群」擔任什麼角色,他們很樂於與這項安排通力合作。(路加福音12:32-44)他們也獲知,像受靈所膏的基督徒一樣,他們有責任要將好消息與別人分享。(啟示錄22:17)既然他們渴望成為上帝王國的屬地臣民,這個王國就必須在他們的生活上居於首位;他們應當熱心將這件事告訴別人。聖經描述有一大群人會得蒙保全,渡過大災難而進入上帝的新世界裡;為了與聖經所作的描述一致,這群人必須不斷「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與羔羊!』」(啟示錄7:10,14)隨著他們的數目開始增長,而且他們表明自己真正熱心主工,他們在1937年獲邀分擔督導會眾的責任。

可是,他們受到提醒,組織是屬於耶和華而不是屬於任何人的。在受靈所膏的餘民和大群另外的羊之間,不可有任何分歧存在。相反,他們要像弟兄姊妹一樣,合力為耶和華服務。正如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翰福音10:16)事實清楚表明,耶穌的這段話已實現了。

在一段不很長的時間內,一些令人驚訝的發展已相繼在組織裡發生。但組織還需要進一步作出什麼努力,使會眾處理事務的方式與耶和華在他感示的話語裡所顯示的模式完全一致呢?

神治組織

「神治」的意思就是「上帝統治」。會眾是否受到這種形式的安排所管理呢?他們是否不但崇拜耶和華,同時也仰望他去指引會眾的事務?他們與上帝在聖經裡論及這些問題的訓示完全一致嗎?1938年6月1日及15日的《守望台》(英文)發表了一篇分為兩部分的文章,稱為「組織」。這篇文章斬釘截鐵地說:「耶和華的組織絕不是民主的。耶和華是至高的主宰,他的政府或組織均純粹是神治的。」可是,當時在耶和華見證人的當地會眾裡,揀選大部分負責督導聚會和外勤服務的人仍然採用民主的程序。在這方面,進一步的調整無疑是當務之急。

但是,使徒行傳14:23豈不是表明,任命會眾裡的長老,應當憑著『伸出手來』(像在選舉時所為一般)的方法嗎?題名為「組織」的《守望台》文章承認,這節經文在以往曾受到誤解。在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當中,長老並非由會眾所有成員『伸出手來』加以任命。相反,文章指出,『伸出手來』的乃是使徒和他們所授權的人。任命的方式不是由會眾舉行選舉,而是藉著按手在具備資格的人身上。按手是證實、認可或任命的一個象徵。k早期的基督徒會眾有時推薦具備資格的男子,但最後的揀選或認可則來自直接受基督任命的使徒們,或來自使徒所授權的人。(使徒行傳6:1-6)《守望台》指出一件事實,使徒保羅惟獨在寫給負有職責的監督(提摩太和提多)的信裡,才在聖靈指引之下提出與任命監督有關的訓示。(提摩太前書3:1-13;5:22;提多書1:5)在上帝感示下寫給整群會眾的信則從不含有這樣的訓示。

那末,組織會以什麼方式任命人在會眾裡服務呢?《守望台》根據聖經對神治組織作了一項分析,表明耶和華任命耶穌基督為『會眾的元首』;基督以主人的身分回來時,他會委託他那「忠信審慎的奴隸」(《新世》)去負責照料『他一切所有的』。這個忠信審慎的奴隸是由地上所有受聖靈所膏、與基督一同承受王國的人共同組成的;他們會在基督指揮之下,團結一致地為他服務。基督會任用這個奴隸階級作為工具,對各會眾提供所需的督導。(歌羅西書1:18;馬太福音24:45-47;28:18)奴隸階級有責任要懷著虔敬的態度,將上帝感示的話語裡清楚提出的訓示加以實行,藉此決定誰具備資格擔任服務的職位。

既然基督所任用的顯形機構便是忠信審慎的奴隸(我們已考慮過現代的事實,表明這個「奴隸」運用守望台社作為法律工具),《守望台》解釋,按照神治程序,服務的任命會通過這個機構作出。正如第一世紀的各群會眾一致承認設於耶路撒冷的治理機構的權威,今日的各會眾若沒有中央的指揮,就無法在靈性上欣欣向榮。——使徒行傳15:2-30;16:4,5。

可是,為了使人對事情懷有正確的看法,《守望台》向讀者指出,每逢雜誌提及「社方」一詞,所指的並非僅是一個法律機構,而是指建立並運用這個法律機構的受膏基督徒群體。因此,「社方」一詞所指的乃是忠信審慎的奴隸及其治理機構。

甚至在《守望台》未於1938年發表稱為「組織」的文章之前,倫敦、紐約、芝加哥和洛杉磯的會眾已擁有相當多的人數,以致需要將其分為較小的單位。這些會眾都不約而同地請社方任命會眾裡的所有僕人。1938年6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邀請其他所有會眾也採取類似的行動。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守望台》建議各群會眾採納以下的決議:

「我們,蒙召歸於上帝名下的百姓的․․․․․․․․․․․連,承認上帝的政府是個純粹的神治國,基督耶穌現今正在聖殿裡全權管治耶和華的顯形組織及隱形組織;我們也承認『社方』是主在地上的顯形代表,因此現在請求『社方』將本連組織起來從事服務,並任命其中的各個僕人,使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在和平、公義、協調及完全的團結中合力工作。我們謹此提出本連內若干分子的名單,這些人在我們看來相當成熟,因此看來最適宜擔任各個指定的服務職位。」l

差不多所有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均同意這項建議。只有少數會眾不願如此行;不久,他們便不再參與宣揚王國的工作了,因此他們已不再是耶和華見證人。

神治指揮的裨益

事實清楚表明,如果信仰、行為標準,以及組織或作見證的程序都由當地自行決定,不久組織便會失去它的明確地位和團結了。弟兄們會很容易因社會、文化和種族方面的差異而分裂。在另一方面,落實神治的指揮則可以確保,屬靈進步的裨益能夠暢行無阻地伸展到所有的會眾裡。這樣,耶穌所祈求的真正團結便會存在於他的真正跟從者當中,他吩咐人執行的傳福音工作也能夠徹底完成。——約翰福音17:20-22。

可是,有些人聲稱,J.F.盧述福大力促成組織方面的這項改變,目的僅是要對見證人取得更大的控制,以求獨攬大權而已。情形真的是這樣嗎?無疑盧述福弟兄是個具有堅強信念的人。他言談果敢,絕不願犧牲他所深信的真理。他若看出對方關心自己過於關心主的工作,他在處理問題時就可能疾言厲色,令人生畏。但盧述福弟兄在上帝面前卻謙卑自抑、虛懷若谷。正如在1974年成為治理機構成員的卡爾·克賴恩在後來寫道:「盧述福弟兄在我們從事早晨崇拜時所作的禱告使我與他更親近。雖然他的聲音十分洪亮,他對上帝說話時卻有如小孩對父親說話一般。這顯示他與耶和華有多麼良好的關係!」盧述福弟兄衷心堅信,見證人的組織便是耶和華的顯形組織。他決心要使當地的弟兄從耶和華向他僕人提供的力量和指引充分得益,因此他盡力設法不讓任何個別的人或任何一撮人阻撓他達成這個目的。

雖然盧述福弟兄任守望台社社長達25年之久,當其時他鞠躬盡瘁、不遺餘力地發展組織的工作,他卻不是耶和華見證人的領袖,也不願取得這樣的地位。1941年,他於死前不久在密蘇里州聖路易的大會中發表演講,提及領袖的問題;他說:「我想讓在場的外人清楚知道,你們對於以一個人作領袖這件事懷有什麼想法,好使他們永不會忘記。每逢有一個團體興起,開始擴展,人們便說這個團體有個領袖,受到很多人跟從。如果聽眾裡有任何人認為我是耶和華見證人的領袖,請說是。」聽眾的回應是一片沉寂,僅有幾個人大聲回答說「不是」。講者繼續說:「你們若相信我只是主的僕人之一,我們正齊心合力為上帝和基督服務,請說是。」大會的聽眾一致大聲喊道,「是!」次月英國的一群聽眾也以同一方式作出回應。

在有些地區,弟兄們很快便感受到神治組織所帶來的裨益,在其他地方則需時較久。事實證明,有些人並不是上帝手下成熟、謙卑的僕人。這些人在後來都失去原有的職位,社方轉而任命其他人去代替他們。

可是,隨著神治程序更充分發揮效力,耶和華見證人很高興經歷到以賽亞書60:17所預言的事。耶和華以比喻的方式描述他僕人當中的情況如何大有改善,說:「我要拿金子代替銅,拿銀子代替鐵,拿銅代替木頭,拿鐵代替石頭;並要以和平為你的官長,以公義為你的監督。」這裡所描述的,並不是人所能成就的事,而是上帝會親自採取的行動。預言也顯示,他的僕人由於接受他的安排,會獲得什麼裨益。和平必定會瀰漫在他們當中,對公義的熱愛必然會成為推動他們為他服務的力量。

當時巴西分社監督的妻子莫德·尤爾寫信給盧述福弟兄表達自己的感想,說:「我讀過[1938年]6月1日和15日的《守望台》(英文)裡題名為『組織』的文章之後,不得不對你透露我的心聲。耶和華正任用你從事忠信的服務,我十分感激耶和華為他的顯形組織所作的奇妙安排,正如這兩期《守望台》所陳明的一般。……『各自為政』的情形,包括『婦女權』和其他不符合聖經的行事方式,已不復存在了;這實在帶來莫大的舒解。這些謬見使有些人聽從當地的意見和個人的主張,而非依從[耶和華上帝和耶穌基督],結果為耶和華的聖名帶來了很大的羞辱。誠然,『最近社方才開始把組織裡所有的人稱為「僕人」,』可是我留意到,在此之前許多年,你在寫給弟兄的信中已承認自己『憑著上帝的恩典作你們的弟兄和僕人』了。」

論到組織方面的這項調整,英國分社報導說:「這件事所產生的良好影響的確令人驚訝。以賽亞書第六十章對這件事所作的詩意和預言性的描述十分美妙,但卻絕非言過其詞。每個認識真理的人都在談及這件事。這成了主要的話題。一般弟兄均感到生氣勃勃——大家都決心勇往向前,直搗黃龍。隨著世界情勢日益緊張,神治管理的喜樂也大為增加。」

周遊監督強化各會眾

由於周遊監督所作的服務,組織的連繫進一步受到強化。在第一世紀,使徒保羅以傑出的方式從事這樣的活動。有時其他弟兄,諸如巴拿巴、提摩太和提多,也參與其事。(使徒行傳15:36;腓立比書2:19,20;提多書1:4,5)他們都是熱心的傳福音者。除此之外,他們藉著發表演說鼓勵各地的會眾。有時有些可能影響到會眾團結的爭論發生,他們就將問題交給中央的治理機構去處理。然後,負責的弟兄「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結果如何呢?「於是[各會眾]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使徒行傳15:1-16:5;哥林多後書11:28。

在1870年代,羅素弟兄已開始探訪各群聖經研究者。受到探訪的有時是只有兩三個人的小群,有時則是人數較多的群體,目的是要在靈性上造就他們。在1880年代,其他幾位弟兄也參與這件工作。後來,在1894年,社方作了安排派出具備充分資格的講者,更經常地通過探訪去幫助各地的聖經研究者,以求加深他們對真理的認識和體會,並使他們更緊密地團結起來。

若是可能,講者會花一天或幾天的時間探訪一個小組,作一兩個公眾演講;然後,他會探訪人數較少的群體和個別的人,與他們討論上帝話語中較深的道理。社方設法每年兩次探訪美國和加拿大的每個小組,雖然通常並不是由同一位弟兄作探訪。在揀選周遊的講者時,社方所著重的是虛心、謙遜,對真理的清楚了解以及忠貞地緊守真理,並且有能力以清晰的方式將真理傳授給別人。這些人所從事的並不是受薪的工作。他們只是由當地弟兄提供膳食和住宿,然後社方幫補他們若干必需的車馬費。他們以朝聖者的名稱為人所知。

社方派出的周遊代表,有許多都深受他們幫助的人所敬愛。加拿大籍的A.H.麥克米倫以熱心著稱;對他來說,上帝的話語彷彿「燒著的火」一般。(耶利米書20:9)他覺得自己不得不向人談及上帝的真理,而他亦實際這樣行。他不但在加拿大,同時也在美國許多地方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向聽眾發表演說。另一位朝聖者,威廉·赫西,則由於特別留意年輕人而深受弟兄喜愛。他的禱告也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其中反映出的屬靈深度使老幼的心都大受感動。

在早期的日子,對朝聖者來說,來往各地殊不容易。例如,為了探訪美國俄勒岡州克拉馬斯福爾斯附近的一個小組,愛德華·布尼森首先乘搭火車,然後在晚上轉乘驛馬車,最後乘搭四輪馬車,一簸一盪地抵達群山中的農場,在那裡與弟兄會合。他們聚集之後,次日清晨,一位弟兄借給他一匹馬,讓他騎到100公里外最鄰近的火車站,以便前往下一個探訪地點。這樣的生活無疑相當艱苦,但周遊監督們所作的努力卻帶來了美好的結果。耶和華的百姓受到強化,他們對上帝話語的了解也得以保持一致。即使他們散布在許多不同地區,彼此的關係卻更為緊密。

1926年,盧述福弟兄開始落實若干安排,使朝聖者的工作從僅是作周遊的講者轉變為作周遊的監督,並且致力於促進各群會眾所從事的外勤服務。為了強調他們的新責任,社方在1928年將他們稱為區域服務指導員。他們與當地的弟兄並肩工作,在外勤服務方面提供個人的教導。當時他們能夠大約每年一次探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每群會眾,同時也與各地尚未組織起來從事傳道工作的個別分子和小組保持聯絡。

在隨後多年間,周遊監督的工作經歷多次調整。a1938年,會眾裡所有僕人均開始以神治方式受到任命,探訪的工作亦大為加強。在接著幾年,這些監督每隔一定時間便探訪各群會眾,從而有機會對每個受任命的僕人施行個人的訓練,並且在外勤服務上給所有人更大的幫助。1942年,在社方再次派出周遊監督前往探訪各群會眾之前,他們受到嚴格的訓練;結果,他們的工作能夠以更一致的方式執行。他們所作的探訪時間頗短(由一日至三日不等,視乎會眾人數多寡而定)。在探訪期間,他們查閱會眾的各項記錄,與所有僕人會商,提出所需的勸告,對會眾發表一個或多個演講,並且帶頭從事外勤服務。1946年,探訪的時間增至每群會眾一星期。

1938年,探訪會眾的安排由擔任新角色的區域僕人加以補足。這位僕人探訪一個範圍較大的區域,每隔相當時候便與每個在帶(環)中探訪會眾的弟兄一同工作一個星期。探訪期間,他在大會裡擔任節目,而隸屬於該帶的所有會眾均參加這個大會。b這項安排對弟兄們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並且定時提供機會給新的門徒受浸。

「喜愛傳道工作的人」

在1936年開始參與這項服務的人之一是約翰·布夫,他後來在1974年成為治理機構的成員。當時布夫奉召去見負責的弟兄,這位弟兄要看看他是否宜於作周遊監督。弟兄告訴他:「我們所需的並不是善於口才的講者,而是一個喜愛傳道工作的人;這人必須願意在傳道工作上帶頭,並且樂於在聚會裡向人談及傳道工作。」布夫弟兄自1928年以來一直熱心從事先驅服務,由此可見他深愛耶和華的工作;再者,他也憑著所立的榜樣以及鼓勵的言詞,使別人對傳福音的工作熱心大增。

布夫弟兄在1936年3月開始這項服務,所探訪的第一群會眾在賓雪法尼亞州的伊斯頓。他後來寫道:「我通常抵達一個地方,及時參加早上的外勤服務,傍晚與連內的僕人會談,然後與整個連舉行聚會。通常我只花兩天的時間探訪一個連,人數較少的小組則只花一天;有時我在一週之內探訪六個小組。我周而復始地周遊各地。」

兩年後,他在1938年奉派成為區域僕人,每週負責主持一個帶務大會(現今稱為環務大會)。當時弟兄們在某些地區受到很猛烈的逼迫,這些大會有助於強化他們。布夫弟兄回顧這段歲月以及他所照料的各項責任,說:「在審訊進行的一週中[當時我在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一宗牽涉到大約60個見證人的案件中作證人],我在伊利諾伊州喬利埃特的另一宗案件中是被告,但在印第安納州麥迪遜的另一宗案件中則為弟兄辯護。除此之外,我在每個週末更負責主持一個帶務大會。」

這些帶務大會(現今稱為環務大會)在1946年恢復舉行。兩年之後,奉派擔任區務僕人的人之一是凱里·巴伯。在此之前,他作紐約布洛克林伯特利家庭的成員已有25年之久。他負責探訪的第一個區包括美國的整個西部。起初他每週出席一個大會;在一個大會與下一個大會之間,距離大約是1600公里。隨著會眾的數目和人數逐漸增加,各大會之間的距離亦相應減短。時常,在一個城市地區之內有多個環務大會舉行。巴伯弟兄作周遊監督29年之後,在1977年應邀返回世界總部服務,成為治理機構的成員。

在有戰爭進行及遭受猛烈逼迫期間,周遊監督時常冒著喪失自由和生命的危險去照顧弟兄們的靈性福利。在納粹佔領比利時期間,安德烈·沃茲尼亞克繼續探訪各群會眾,並且協助他們獲得書刊的供應。蓋世太保時常緊緊跟蹤他,但卻從未能捉著他。

在1970年代後期,羅得西亞(現稱津巴布韋)的居民生活在恐懼中。當時國內正發生內戰,往來各地極為不便。但耶和華見證人的周遊監督卻證明自己是仁愛的牧者,彷彿弟兄們的「避風所」一般。(以賽亞書32:2)有些周遊監督不得不在曠野地區步行多日。他們攀山越嶺,渡過危險的河流,晚上時常要在戶外露宿。他們忍受這一切艱辛,目的是要探訪位於孤立地區的會眾和傳道員,鼓勵他們在信仰上保持堅定。這些監督之一是艾賽亞·馬科利;有一次,在政府軍和「自由戰士」的交火中,他幾乎被流彈所殺。

其他的周遊監督則多年來往來世界各國為組織服務。守望台社的社長時常前往其他國家,視察組織的需要及在大會發表演說。這些探訪發揮很大效力,使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深深意識到他們是一個國際的弟兄團體。諾爾弟兄特別經常從事這項活動,探訪每個分社和海外傳道員之家。隨著組織逐漸擴展,社方將世界分為十個國際地帶。從1956年1月1日開始,具備資格的弟兄在社長指揮之下開始參與這項探訪服務,使這些地區能夠受到經常的照顧。這些帶務探訪現今在治理機構的服務委員會指揮之下執行,繼續對普世的團結及整個組織的進步作出很大貢獻。

還有其他重要發展有助於形成目前的組織結構。

進一步的神治調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仍在進行之際,約瑟夫·F·盧述福於1942年1月8日逝世,隨後內森·H·諾爾成為守望台社的第三任社長。大戰期間,組織的活動在許多國家受到禁止,暴民時常假愛國之名向見證人肆虐行兇;除此之外,見證人在公開傳道向人分發聖經書刊之際,曾屢次受到逮捕。因此,當時組織受到重大的壓力。管理階層方面的轉變會使工作在這個緊急關頭緩慢下來嗎?負責照料行政事務的弟兄們仰望耶和華的指引和祝福。由於他們渴望受上帝所指引,他們重新檢討組織本身的結構,看看他們是否能夠在任何部分更緊密跟從耶和華的行事方式。

後來,在1944年,社方趁舉行守望台社年會的時機,在賓雪法尼亞州的匹茲堡舉行了一個傳道大會。9月30日,在年會舉行之前,有一系列深具重要性的演講發表,討論聖經對耶和華僕人的組織有什麼提示。c演講將注意集中在治理機構之上。當時講者強調,神治原則必須應用在忠信審慎的奴隸階級所運用的一切機構之上。演講解釋,法人組織的成員並沒有把上帝所有「奉獻了」的子民包括在內。這個組織僅是代表上帝的子民,作為供他們使用的法律工具而已。可是,既然這個社團是個出版機構,負責把含有屬靈啟迪的書刊供應給耶和華見證人,按理說來,治理機構必然與這個法定社團的主管人員和董事有密切關係。這個社團在它的事務上有充分應用神治的原則嗎?

社方的章程定出一項股東的安排,規定每個捐獻10美元的人便可在揀選社方的董事會和主管人員方面擁有一票。也許弟兄們覺得,這樣的捐獻表明當事人對組織的工作懷有真摯的興趣。可是,這項安排卻引起了若干難題。守望台社的社長諾爾弟兄解釋說:「從社方章程所作的規定看來,成為治理機構的成員有賴於對法定社團所作的捐獻。但按照上帝的旨意,在他的真正選民當中是絕不應該有這種情形存在的。」

誠然,在社方最初的32年歷史中,治理機構的首要分子便是查爾斯·泰茲·羅素。他在經濟、體力和精神上對社方所作的捐獻也大過其他任何人。但主怎樣任用他並不視乎他所作的金錢捐獻而定。決定的因素是他那毫無保留的獻身、孜孜不倦的熱心、對上帝王國始終如一的支持,以及他那無可動搖的忠貞和忠誠。這些因素使他在上帝眼中適合擔任這件工作。對神治組織來說,所要謹守的原則是:「上帝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哥林多前書12:18)「可是,」諾爾弟兄解釋,「由於社方的章程規定將投票權授予捐款資助社方工作的人,這有礙於將上述的神治原則應用在治理機構之上;這也可能對治理機構造成危險或形成障礙。」

因此,1944年10月2日,在一切擁有投票權的股東業務會議上,與會者一致通過決議,將社方的章程修改以期與神治原則更為吻合。現在社員的數目不再是無限的了,而是限於300和500人之間。所有社員均是由董事會選出的男子,但揀選的準則不是根據他們所作的金錢捐獻,而是由於他們是耶和華手下成熟、活躍、忠心的見證人,在組織的工作上作出全時服務,或本身是耶和華見證人會眾裡活躍的傳道員。這些社員會投票選出董事會,然後董事會選出社方的主管人員。這些新安排在1945年10月1日開始生效。在現今這時代,我們時常見到敵對的勢力操縱公司的業務以求奪得控制權,一旦成功,便按自己的心意將公司重組。上述的新安排給社方多大的保護!

社方採取上述各項步驟以求更緊密跟從神治原則之後,耶和華對這項安排的祝福十分顯著。雖然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極大壓力,王國宣揚者的數目卻續有增加。上帝的子民毫無間斷地努力為他的王國作見證。從1939年至1946年,令人驚奇的是,耶和華見證人的數目增加了百分之157,並且將宣揚好消息的工作擴展到另外六個國家地區之中。在接著的25年間,活躍的見證人在數目上另再增加了差不多百分之800,並且在另外86個國家地區經常從事傳道活動。

監督所受的特別訓練

有些外界人士認為,組織一旦發展成規模較大,標準就會無可避免地降低了。但與此剛相反,聖經預告公義與和平會瀰漫在耶和華的僕人當中。(以賽亞書60:17)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組織需要小心翼翼、持續不斷地以上帝的話語教育身負重責的監督們,使他們清楚明白上帝的司法標準,並且首尾一貫地加以實行。組織的確提供這樣的教育。《守望台》幫助人對上帝的公義標準作一項漸進而徹底的研究;在普世各地,耶和華見證人的每群會眾都以有系統的方式研讀這些資料。但是除此之外,羊群的監督也接獲其他許多額外訓示。

守望台社屬下各分社的主要監督曾在以往舉行國際大會期間聚集起來接受特別訓練。從1961年至1965年,社方在紐約為這些監督設立了特別設計的課程,長度從八至十個月不等。從1977年至1980年,社方為他們舉辦了另一系列為期五週的特別課程。他們所受的訓練包括逐節研究所有的聖經書,考慮組織事項的細節和進一步推廣好消息的方法。在耶和華見證人當中絕沒有國家的分歧。無論他們生活在世界的什麼地方,他們都緊守同一的崇高聖經標準,並且相信和提倡同一的道理。

環務和區務監督也受到特別留意。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曾在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或其中一個支校受訓。他們不時被召到社方的分社辦事處,或在其他的方便地點聚集起來,參加為期數日或一周的研討會。

1959年,社方設立了另一項傑出的安排。這便是王國服事職務訓練班,參與者包括環務和區務監督,以及會眾的監督們。起初這是一項延續整個月的研究課程。在美國舉辦了一年之後,該項課程的資料被譯成其他文字,逐步在環球各地受到採用。既然並非所有監督都能夠離開世俗工作的崗位整個月之久,從1966年開始,社方把課程的長度減為兩週。

這個訓練班並不是一所訓練人擔任神職的神學院。相反,參加訓練班的人都是已經受到正式任命的服事者。其中有許多人作羊群的監督和牧者已達數十年之久。訓練班的課程使他們有機會詳細討論上帝的話語就他們的工作所提出的訓示。社方向這些監督大力強調外勤服事職務的重要性,以及怎樣以有效的方式從事這件工作。由於世上的道德標準日益低落,訓練班也用不少時間討論如何緊守聖經的道德標準。除此之外,近年來每隔兩三年便有研討會舉行;每年幾次,周遊監督也與當地的長老舉行富於教益的聚會。這些聚會使人有機會特別留意目前的需要,從而保護人不致偏離聖經的標準,並且有助於在所有會眾裡以統一的方法處理各項事務。

耶和華見證人將哥林多前書1:10的勸戒緊記在心:「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這並不是一種強制的劃一;相反,這乃是人受到適當教育,認識聖經所載的上帝行事方式而達致的結果。耶和華見證人以上帝的道路和他的旨意為樂。若有任何人不願按照聖經的標準而生活,他們大可以離開組織。但是若有任何人鼓吹其他的信仰,或無視聖經的道德標準,監督就會採取行動以求保護羊群。組織切實聽從聖經的這項勸告:「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羅馬書16:17;哥林多前書5:9-13。

聖經預告上帝會使這種團結合一的情形存在於他的僕人當中;在這種情況之下,公義得以伸張而結出和平的果子。(以賽亞書32:1,2,17,18)這種情況對愛好公義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舊事物制度的末日臨到之前,有多少愛好公義的人會被召集起來呢?耶和華見證人不知道。但耶和華卻深知他的工作有什麼需要,於是在自己所定的時間、以自己的方式使組織獲得裝備去執行他的工作。

作妥準備迎接迅速的增長

後來,為了撰寫Aid to Bible Understanding(《助人明白聖經的工具》)這本參考書,弟兄們在治理機構督導之下從事研究工作;他們再次將注意集中在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眾以什麼方式組織起來這個問題上。他們對諸如「長老」、「監督」和「服事者」一類的聖經詞語作了一番仔細研究。耶和華見證人的現代組織能夠與上帝在聖經裡為了指引我們而保存下來的模式更一致嗎?

耶和華的僕人決心要繼續受他所指引。在1971年舉行的一系列大會中,演講將聽眾的注意引到早期基督徒會眾的管理安排之上。演講指出,聖經所用的伯列斯比特羅斯(年長的人、長老)一詞並非僅指年紀較大的人,也不是用來指會眾裡所有靈性成熟的人。反之,這個字詞特別用在官式的意義上,所指的乃是會眾的監督。(使徒行傳11:30;提摩太前書5:17;彼得前書5:1-3)這些人都符合上帝在受感示的聖經裡所定的條件,憑著任命接獲他們的職位。(使徒行傳14:23;提摩太前書3:1-7;提多書1:5-9)若有足夠具備資格的男子,會眾裡就會有一個以上的長老。(使徒行傳20:17;腓立比書1:1)這些人共同組成「長老團」,其中每個成員均具有同等的地位,沒有一個是會眾裡最顯要或最有勢力的分子。(提摩太前書4:14)演講解釋,為了協助長老,組織也按照使徒保羅所列出的條件任命「服事僕人」。——提摩太前書3:8-10,12,13,《新世》。

社方很快便落實這些安排,使組織與聖經的模式更一致。調整從治理機構本身開始實施。在以往,賓雪法尼亞州守望台聖經書社董事會的七位成員一向構成耶和華見證人的治理機構,但現在成員的數目增加了。治理機構的成員並沒有固定的數目。在1971年共有11位;隨後有好幾年時間,成員的數目增至18位;到1992年則有12位。所有這些人都是受上帝所膏、與耶穌基督同作後嗣的基督徒男子。在1992年,作治理機構成員的12位基督徒以耶和華上帝的服事者身分從事全時服務的時間合共逾728年之久。

1971年9月6日,治理機構決定在他們的會議中,各成員會按照姓氏字母的先後次序輪流每年作主席。這項安排在10月1日實際生效。治理機構的成員也每週輪流主持總社工作人員的早晨崇拜和《守望台》研究班。d這項安排在1971年9月13日開始實施,該日弗德烈克·W·法蘭茲在紐約布洛克林社方的總部主持早晨崇拜的節目。

次年,社方著手準備在督導會眾方面作出調整。會眾裡不會只有一位會眾僕人,在若干個其他僕人協助之下料理會眾的事務了。相反,具備聖經資格的男子都會被任命為長老。其他符合聖經條件的人則被任命為服事僕人。這使更多人有機會分擔會眾的責任,藉此獲得寶貴的經驗。當時耶和華見證人絕沒有想到,會眾的數目在接著的21年間竟增加了百分之156,在1992年共達6萬9558群之巨。但是,當時會眾的元首主耶穌基督顯然正在作出準備迎接未來的擴展。

在1970年代早期,社方仔細考慮進一步調整治理機構的結構。自從守望台社在1884年成為法人以來,出版書刊,督導普世的傳福音工作,舉辦訓練班和大會的安排等,均在守望台聖經書社社長辦事處的指揮之下進行。但經過以多月的時間仔細分析和討論各項細節之後,治理機構在1975年12月4日一致採納了一項新安排,將六個委員會設立起來。

主席委員會(由治理機構目前的主席、上一年的主席和來年的主席共同組成)負責處理有關重大意外、災禍和逼迫運動的報告,並且留意將這些難題迅速交由治理機構處理。寫作委員會負責主導將靈糧製成書刊、錄音帶和錄像帶供耶和華見證人使用及分發給大眾人士,並且督導將靈糧譯成數百種文字的翻譯工作。教導委員會的責任是要為耶和華的子民舉辦訓練班和大會、區務大會及國際大會,除此之外也提供伯特利家庭所需的訓示及編寫供這些用途的資料。服務委員會督導有關傳福音工作的每一方面,包括會眾和周遊監督的活動。印製、出版和運送書刊的工作,工廠的運作,處理法律及業務等事宜,均在出版委員會督導之下進行。人事委員會則負責對伯特利家庭的成員提供個人和屬靈的協助,並且負責邀請新成員在環球各地的伯特利家庭服務。

除此之外,社方還設立了其他發揮很大效用的委員會去照料世界總部屬下的許多工廠、伯特利之家和農場。在這些委員會裡,治理機構充分運用屬於「大群人」階級的人的才幹。——啟示錄7:9,15,《新譯》。

社方也在分社的督導安排上作出調整。從1976年2月1日開始,每個分社都由一個委員會負責督導;委員會擁有三位或更多成員,視乎分社的需要和大小而定。這些委員會在治理機構指揮之下服務,照顧屬下地區中的王國工作。

1992年,治理機構獲得進一步的協助。有若干助手——主要來自大群人階級——奉派參與寫作、教導、服務、出版和人事委員會的例會及工作。e

這項擴大分擔責任的安排已證明十分有益。這項安排,連同會眾裡業已作出的調整,有助於除去障礙,使人更體會到基督是會眾的元首。事實證明,由若干位弟兄一同商議有關王國工作的事宜,乃是一項十分有利的安排。除此之外,組織方面的這項調整使社方能夠在許多方面提出所需的督導。鑑於組織的迅速擴展,這樣的督導是亟需的。很久以前,耶和華已通過以賽亞先知預言說:「至小的族要加增千倍;微弱的國必成為強盛。我——耶和華要按定期速成這事。」(以賽亞書60:22)他不但已速成這件事,並且也提供所需的指引,使他的顯形組織能夠照料這項巨大擴展。

耶和華見證人的當務之急是要完成上帝派他們在舊世界末期執行的工作;他們已充分組織起來,將這件工作徹底完成。耶和華見證人見到無可置疑的證據,表明這個組織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上帝的;他們也看出,上帝的愛子耶穌基督正在指揮這個組織。身為正在掌權統治的君王,耶穌會保護手下忠心的臣民渡過將臨的大災難,留意使他們以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在將臨的千禧年期間繼續成就上帝的旨意。

[腳注]

a 1894年,羅素弟兄作了安排由錫安守望台書社派出具備資格的弟兄作為講者。為了介紹他們給當地的小組,社方發給他們簽署了的證書。這些證書並非授權給他們傳道,也不意味到聽眾可以無需對上帝的話語作過適當查考,便全盤接受持有證書的人所說的話。可是,由於有些人誤解了這些證書的用意,不及一年之後,羅素弟兄便將證書全數收回。他刻意避免作出任何可能被旁觀者視為與教士階級相若的安排。

b 《錫安的守望台》(英文),1881年10-11月刊,8-9頁。

c 有時他們按照《英王詹姆斯譯本》的說法將當地的小組稱為「教會」。他們也按照希臘文聖經的用法將這些單位稱為「厄克利西亞」(ecclesias)。他們也採用「班」(class)一詞,因為他們在實際上是一班學生經常聚集起來一同研讀。後來他們又改稱為「連」(company),由於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從事一場屬靈戰爭。(可參閱詩篇68:11,《英王詹姆斯譯本》邊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新世界譯本》在1950年出版之後,在大部分國家中,見證人均採用「會眾」(congregation)這個現代聖經詞語。

d 希臘文聖經所用的字詞(楷若托內俄)的實際意思是「伸展、伸出或舉手」,也可以引申為含有「以舉手選出或揀選擔任職位」的意思。——《新約希臘語-英語辭典》,約翰·帕克赫斯特編,1845年,673頁。

e 詳情見第25章,「公開及逐戶向人傳道」。

f 從1919年開始,會眾成員所從事的外勤服務每週透過服務指導員向社方提交報告。

g 正如稱為Organization Method(《組織方法》)的摺疊小冊陳明,每群會眾會選出一位副指導員和存書管理員。這兩個人與社方所任命的指導員共同組成當地的服務委員會。

h 《守望台》(英文),1920年7月1日刊,195-200頁。

i 當時服務委員會的成員不超過十位。其中一位是服務指導員,他不是在當地選出而是由社方委任的。其他成員與他合力安排和推行當地的見證工作。

j 從1932年開始,有若干年的時候,這些人被稱為約拿達階級。

k 人若將希臘文動詞楷若托內俄的定義僅定為『伸手加以選舉』,就未能顧及到這個字詞在後來的含意了。例如,利德爾和斯科特合著的《希臘語-英語辭典》(瓊斯和麥肯齊編訂,1968年再版)將這個字詞的含意定為「伸出手來,為了在會議中表決。……II.[人物的目的格],舉手選出……b.後來通常指任命,……任命在教會裡擔任職位,[伯列斯比特羅斯]使徒行傳14:23。」較後的用法在使徒的日子已相當流行。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在《猶太古史》第6冊,第4章2段及第13章9段,曾以任命的意思運用這個字詞。使徒行傳14:23在希臘原文的語法結構表明,經文描述的乃是保羅和巴拿巴所採取的行動。

l 在同一年(1938年)的較後時間,社方發行了一份四頁的摺疊小冊,稱為Organization Instructions(《組織訓示》),提出進一步的細節。小冊解釋,當地的會眾會指派一個委員會去代表會眾處理若干事項。委員會會按照聖經所列出的規定,考慮弟兄們的資格,然後向社方作出推薦。社方派出的周遊代表探訪會眾時,他們會檢討當地弟兄的資格,以及這些人在照料工作委派方面是否忠於職守。社方作出任命時也會考慮到周遊代表所作的推薦。

a 從1894年至1927年,社方派出的周遊講者首先稱為守望台社代表,然後稱為朝聖者。從1928年至1936年,隨著外勤服務受到更大強調,他們稱為區域服務指導員。從1936年7月開始,為了強調他們與當地弟兄之間的正當關係,他們改稱為區域僕人。從1938年至1941年,社方派出帶務僕人輪流與數目有限的若干群會眾一起工作,每隔相當時候便再次探訪同一些小組。中斷了一年之後,這項服務在1942年恢復,擔任探訪的人稱為弟兄的僕人。在1948年,社方採用了環務僕人的名稱,現今則稱為環務監督。

從1938年至1941年,區域僕人擔任一個新的角色,負責定期主持當地舉行的大會。在這些大會裡,來自一個有限地區(一個帶)的見證人聚集起來聆聽特別的節目。社方在1946年恢復這項工作時,周遊監督改稱為區務僕人,現今則稱為區務監督。

b 這項安排在1938年10月1日生效。在戰爭期間,舉行大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社方在1941年年尾暫停舉行帶務大會。可是,社方在1946年再次恢復這項安排。每隔相當時候,若干群會眾便聚集起來接受特別的教導;這些場合稱為環務大會。

c 這些演講的概要載於1944年10月15日及11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中。

d 後來,治理機構揀選伯特利家庭的其他成員參與照料這些工作委派。

e 《守望台》,1992年4月15日刊,7-17,31頁。

[第204頁的精選語句]

在他們當中絕沒有教士階級

[第205頁的精選語句]

他們沒有試圖設立一個「屬地的組織」

[第206頁的精選語句]

起初長老是怎樣選出的?

[第212頁的精選語句]

指導員由社方任命

[第213頁的精選語句]

有些長老不願在會眾以外向人傳道

[第214頁的精選語句]

人數雖減少了,組織卻獲得強化

[第218頁的精選語句]

任命會怎樣作出?

[第220頁的精選語句]

盧述福僅是試圖取得更大的控制權嗎?

[第222頁的精選語句]

與兩三個人的小群以及人數較多的群體保持聯絡

[第223頁的精選語句]

周遊監督的新職責

[第234頁的精選語句]

治理機構的成員數目增加了,而且各成員輪流擔任主席

[第235頁的精選語句]

在工作迅速擴展的時代提供所需的督導

[第207頁的附欄]

何以作出調整?

關於在上帝百姓的各個小組中揀選長老一事,曾有人問C.T.羅素他的觀點何以改變了,羅素答道:

「首先,我必須強調的是,我從沒有聲稱自己是萬無謬誤的。……我們承認,隨著知識逐漸加深,對於主的旨意,就是在他百姓的各個小組中揀選長老和領袖這件事,現在我們的看法與以前稍有不同。我們在判斷上所犯的錯誤是,我們對那些認識真理不久的親愛弟兄期望過高,認為他們應當自然而然地成為『連』的領袖。我們渴望看見的理想情形便是,真理在這些弟兄身上發揮令人謙卑的影響,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不論他們知道些什麼或能夠向別人講解些什麼,他們無非只是上帝所運用的代言者而已。我們理想中的願望便是,這些弟兄在每一方面都堪作羊群的榜樣;我們渴望看見,憑著上帝的旨意,有一位或多位具有同等或甚至更大才幹的弟兄在『連』裡服務,把真理顯明出來,讓愛的精神引導他們彼此尊敬、互相幫助,一同努力參與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所從事的善工。

「由於懷有這種想法,我們便以為,既然奉獻了給主的百姓現今能夠享有和體驗更多恩典、真理,我們就無需跟從眾使徒在早期教會裡所規定的模式了。我們在這件事上所犯的錯誤便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使徒在上帝指引下所制定的安排,比別人所能制定的任何安排更為優越;以整體而言,教會需要這些由使徒設立的準則,直至我們復活經歷改變為止;那時,我們會直接與主結合,達致完全和完美的地步。

「我們逐漸看出自己所犯的錯誤,因為我們看見在親愛的弟兄之間有若干程度的競爭精神存在。有許多人渴望在聚會裡作領導,但卻將此視為一種職位而非一項服務;儘管有其他弟兄具有同等的才幹,對真理有同樣深刻的認識,在運用聖靈的寶劍方面同樣擅長,他們卻加以排斥和阻撓。」——《錫安的《守望台》(英文),1906年3月15日刊,90頁。

[第208,209頁的附欄或圖片]

社方一個世紀前在匹茲堡區所使用的設施

從1890年至1909年的19年間,圖示的聖經書屋乃是社方的總部f

圖示羅素弟兄的書房

1902年在聖經書屋服務的家庭成員

這所建築物設有排字及排版部(右上)、裝運部(右下)、存書倉庫、職員宿舍,及一間可容納300人的小禮堂(聚會所)

[腳注]

f 1879年,社方的總部設於賓雪法尼亞州匹茲堡的第五街101號。1884年,社方將辦事處遷往阿勒格尼(匹茲堡北面)的聯邦街44號;同年辦事處再遷往聯邦街40號。(1887年,這個地址改名為魯濱遜街151號。)1889年,由於社方需要更多運作空間,羅素弟兄便在阿勒格尼的雅治街56-60號興建了左圖所示的聖經書屋。(這個地址後來改為雅治街610-614號。)1918-19年間,有一段短時期,社方再次將主要辦事處設於匹茲堡,地址是聯邦街119號3樓。

[第211頁的附欄]

是誰的工作?

查爾斯·泰茲·羅素在臨終前不久寫道:「上帝的百姓時常忘了主親自在他的工作上帶頭。有時他們想道:我們要執行一件工作,我們要使上帝也加入,作我們的同工。在這件事上,我們必須具有正確觀點才行。我們必須體會到,上帝定意要成就,而且正在執行,一件偉大的工作;這件工作必定會大功告成,但完全不在於我們或我們所付出的努力。上帝的百姓能夠作造物主的同工,以他的方式去執行他的計劃、打算和安排,無疑是一項偉大的特權。我們若懷著這個觀點去看事物,我們的禱告和我們所專注的事便是:要明白和遵行主的旨意。無論主委派我們擔任什麼角色,我們都會感到滿足,因為我們有上帝引導我們。這正是守望台聖經書社竭力跟從的事物安排。」——《守望台》(英文),1915年5月1日刊。

[第215頁的附欄或圖片]

V.D.M.試卷

V.D.M.代表拉丁文字詞「Verbi Dei Minister」,意思就是上帝話語的服事者。

社方在1916年編寫了一系列的聖經問題。凡是想代表社方發表演講的人,都必須以書面回答這些問題。社方憑此能夠看出,這些弟兄對於基本聖經真理的想法、觀點和了解如何。提交的書面答案會經由社方設立的考試委員會小心批閱。弟兄們必須答對試卷裡百分之85以上的問題,才被視為有資格作講者。

後來,許多長老、執事和其他聖經研究者都紛紛索取這份試卷。過了一段時候,社方表示各班若惟獨揀選一些符合V.D.M.資格的弟兄作代表,這無疑是有益的。

社方將「上帝話語的服事者」的身分授予某些弟兄,這並非表示該人正受到任命作服事者。反之,這僅是暗示,社方的考試委員會已檢討過這位弟兄對教義的認識,也對他的名聲作過合理程度的考查,結果認為他有資格稱為上帝話語的服事者。

V.D.M.試卷的問題如下:

(1) 上帝的第一項創造偉舉是什麼?

(2) 用來指上帝兒子的「羅格斯」一詞是什麼意思?父和子這兩個字詞表示什麼?

(3) 罪在何時及如何臨到世間?

(4) 上帝對罪人所犯的罪判了什麼刑罰?誰是罪人?

(5) 「羅格斯」何以必須成為肉身?他僅是「化身為人」嗎?

(6) 基督耶穌這個人,從呱呱墜地到去世為止,具有什麼本質?

(7) 耶穌復活之後具有什麼本質?他與耶和華的正式關係是什麼?

(8) 耶穌在福音時代致力於什麼工作?從五旬節至今日又如何?

(9) 耶和華上帝為人類做了些什麼事?耶穌為人類做了些什麼事?

(10) 上帝對完成了的教會定有什麼旨意?

(11) 上帝對人類世界所定的旨意是什麼?

(12) 始終不肯悔改的人會有什麼結局?

(13) 順服彌賽亞王國的人類會獲得什麼獎賞或幸福?

(14) 罪人可以藉著什麼步驟與基督和天父締結帶來永生的親密關係?

(15) 基督徒一旦從聖靈而生,據上帝的話語指示,他便應當跟從什麼途徑?

(16) 你是否已捨棄了罪,轉而事奉永活的上帝?

(17) 你是否已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能力、才幹,以便為主服務?

(18) 你已經藉水浸禮象徵這項奉獻嗎?

(19) 你是否已經立了萬國聖經研究會的誓願,決心保持聖潔?

(20) 你有徹底和仔細地研讀過《聖經的研討》一至六卷嗎?

(21) 你從這項研讀獲得很大啟迪和裨益嗎?

(22) 你是否相信自己已對聖經具有相當和永久的認識,使你終其餘生均能更有效地為主服務?

[第216,217頁的圖片]

社方早期在布洛克林設置的建築物

伯特利之家

哥倫比亞山道122-124號

伯特利之家的膳堂

幕屋

辦事處、存書倉庫、郵務部、排字設備,以及一所設有800個座位的大會堂,均設於希克斯街17號(社方在1909年至1918年期間運用這些設施)

大會堂

早期的工廠

1920年期間在默特爾街工廠工作的伯特利家庭成員(右圖)

默特爾街35號(1920-22年)

康科德街18號(1922-27年)

亞當士街117號(1927年- )

[第224,225頁的圖片]

周遊監督——數千位中的一小部分

加拿大,1905-33年

英國,1920-32年

芬蘭,1921-26年,1947-70年

美國,1907-15年

周遊探訪各會眾——

格陵蘭島

委內瑞拉

萊索托

墨西哥

祕魯

塞拉利昂

納米比亞的活動房屋

與日本的當地見證人一起參加外勤服務

與德國當地會眾的長老舉行會議

在夏威夷向先驅們提出切合實際的勸告

在法國的一群會眾裡施行教導

[第229頁的附欄或圖片]

早期的法人團體

錫安守望台書社。最初在1881年成立,1884年12月15日在美國賓雪法尼亞州註冊成為法人團體。這個法人組織的名稱在1896年改為守望台聖經書社。自1955年以來,這個組織以賓雪法尼亞州守望台聖經書社(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為人所知。

人民佈道協會。社方的總部在1909年遷往紐約布洛克林之後,這個法人團體在同一年成立。這個團體的名稱在1939年改為守望台聖經書社。自1956年以來,它一直採用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Watch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New York, Inc.)這個名稱。

萬國聖經研究會(International Bible Students Association)。1914年6月30日,在英國倫敦註冊成立。

為要符合法律的要求,耶和華見證人也在許多國家地區設立了其他法人團體。然而,耶和華見證人並沒有因此分裂為多個國家性或地區性的組織。相反,他們是一個團結一致的普世弟兄團體。

[第234頁的附欄]

『與早期的基督徒社群相似』

稱為《解釋》的宗教刊物在1956年7月說:「從他們[耶和華見證人]的組織和見證工作看來,他們與早期基督徒社群的相似不下於任何宗教團體。……不論在口頭上抑或書面上,很少團體在傳講自己的信息方面像他們一樣廣泛地運用聖經。」

[第210頁的圖片]

為了提供較緊密的督導,社方設立了多個分社辦事處。第一個分社在英國倫敦的這間建築物中設立

[第221頁的圖片]

J.F.盧述福,攝於1941年。見證人深知他並不是他們的領袖

[第226頁的圖片]

約翰·布夫,從1936年至1941年在美國作周遊監督

[第227頁的圖片]

凱里·巴伯負責照料的區一度包括美國的很大部分

[第228頁的圖片]

諾爾弟兄經常探訪每個分社及海外傳道員之家

[第230頁的圖片]

社方將屬下各分社的主要監督召集起來接受特別訓練(紐約,1958年)

[第231頁的圖片]

王國服事職務訓練班向環球各地的監督提供深具價值的訓導

1978年,王國服事職務訓練班在泰國的一個難民營中舉行;1966年在菲律賓舉行(左上角)

[第232頁的圖片]

社方逐步發行提供組織訓示的刊物(最初以英文發行,然後以其他文字發行)以統籌耶和華見證人的活動,並使所有人知道社方為了協助他們執行服事職務而提供的安排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