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要先求王國』
聖經的首要主題是,耶和華藉著他的王國使自己的名成聖。耶穌基督吩咐門徒要先求王國,把王國置於生活的其他事務之先。為什麼呢?
《守望台》時常解釋,由於耶和華是創造者,他乃是宇宙的至高主宰。他配受眾生最高的崇敬。(啟示錄4:11)可是,在人類歷史的最早期,上帝的一個靈體兒子自甘墮落而成為魔鬼撒但;他悍然向耶和華的至高統治權提出挑戰。(創世記3:1-5)再者,撒但也聲稱,人事奉耶和華全是出於自私的動機。(約伯記1:9-11;2:4,5;啟示錄12:10)這樣,宇宙的和平便被破壞了。
在過去幾十年來,守望台刊物一直指出,耶和華早已採取步驟去解決這些爭論,結果不但會顯揚他身為全能者的力量,同時也會彰顯他那偉大的智慧、公平和愛心。這項安排的中心部分便是上帝的彌賽亞王國。藉著這個王國,人類會有充分機會學習公義之道。藉著這王國,惡人會被鏟除,耶和華的至高統治權會受到洗雪,他的旨意會成就,使整個地球成為樂園,地上布滿真正愛戴上帝和彼此相愛的居民,他們都會享有完美的生命。
由於王國的重要性,耶穌吩咐他的跟從者說:「你們要[不斷]先求他的國。」(馬太福音6:10,33)現代的耶和華見證人提出了充分證據,表明他們正悉力聽從這項勸告。
為王國捨棄一切
從很早的時候,聖經研究者便深思先求王國一事的含義。他們討論耶穌的比喻;在這個比喻裡,耶穌將王國比作一顆重價的珠子,人找著了,便「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馬太福音13:45,46)耶穌曾勸一個富有的青年長官變賣一切,分給窮人,然後來跟從他。聖經研究者也仔細考慮耶穌這項意味深長的勸告。(馬可福音10:17-30)a他們意識到,他們若要證明自己有資格承受上帝的王國,就必須將王國視為首要的事務,甘願將他們的一生、才幹、資源用來為王國服務。生活上所有其他的事都必須居於次位。
查爾斯·泰茲·羅素便將這項勸告銘記在心,並且付諸實行。他將他那十分成功的男裝生意賣掉,逐漸減少其他業務,然後將自己的一切屬地財產用來在靈性上幫助別人。(可參閱馬太福音6:19-21。)羅素的熱心並非僅僅維持幾年而已。直至他去世之日,他把自己的一切資源——他的精神、體力和物質資財——都用來教導別人認識彌賽亞王國的偉大信息。在羅素的葬禮上,他的同工約瑟夫·F·盧述福說:「查爾斯·泰茲·羅素忠於上帝,忠於基督耶穌,也忠於彌賽亞王國。」
1881年4月(當時只有數百人參加聖經研究者的聚會),《守望台》(英文)發表了一篇文章,題名為「徵求1000個傳道員」。文章邀請無需負擔家人生活的男女加入作傳福音的派書者的行列。《守望台》借用耶穌在馬太福音20:1-16的比喻的措辭,問道:「有誰渴望到葡萄園裡工作,並且禱告懇求主為自己開路」?凡是能夠將一半時間用來從事主工的人,《守望台》均鼓勵他們向社方申請。為了協助他們支付衣食住行的費用,錫安守望台書社供應早期的派書者適量的聖經書刊,他們可以為分發的書刊接受少量捐款。社方邀請派書者將所得的捐款留下一部分給自己。誰響應這些安排,毅然加入派書者的服務呢?
到1885年,社方屬下大約有300個派書者。到1914年,派書者的數目終於超過1000大關。派書者的工作絕不容易。一位派書者探訪過四個小鎮的住戶之後,發覺只有三、四個人表示稍有興趣。他寫道:「我必須承認我感到相當寂寞,因為我走了這麼遠的路,遇到這麼多的人,但只找著這麼少人對上帝的計劃和教會表示關心。請為我代禱,使我能夠無畏地以適當的方式向人傳講真理,而不致在行善方面灰心喪志。」
他們甘願獻出自己
派書者是名副其實的開路先鋒。他們深入到最偏遠的地區;當時這些地方的交通工具相當落後,大部分的道路十分粗陋,比馬車的車轍好不了多少。新西蘭的厄爾利姊妹便曾致力於這件工作。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很久已開始做這種工作。她在1943年去世之前一共用了34年的時間從事這種服務。她騎腳踏車探遍該國的大部分地區。後來她由於患關節炎而不良於行,以致無法再騎腳踏車,但她仍把書放在車上,推著腳踏車在克賴斯特徹奇的商業地區從事探訪。她能夠攀登樓梯,但卻由於嚴重的殘障而不得不倒退著下樓梯。然而,只要她還有一點精力,她便將其用在耶和華的工作上。
這些人並非由於有很強的自信心才投入這件工作。他們當中有些生性羞怯,但卻深愛耶和華。一位這樣的姊妹每逢在商業區向人作見證之前,都請她地區內的每個聖經研究者為她代禱。過了相當時候,隨著她經驗漸豐,她變成非常熱心於這項活動。
瑪蓮達·基弗在1907年對羅素弟兄提及她渴望參加全時服務,但她說她覺得自己需要首先有多點知識。事實上,她在此之前一年才初次讀到聖經研究者的書刊。羅素弟兄的回答是:「如果你想等到自己無所不知才加入這件工作,你就永不會開始了。其實你是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學習的。」她於是不再猶豫,迅速在美國的俄亥俄州開始傳道。她時常想起詩篇110:3的經文:『你的眾民都甘心樂意地服役。』(《呂譯》)在接著的76年,她一直繼續這樣行。b她開始這項工作時是獨身。有15年的時間她以已婚的身分這樣行。但她的丈夫去世之後,她憑著耶和華的幫助繼續從事這件工作。她回顧以往的歲月說:「我多麼慶幸我在年輕的時候甘心獻出自己,從事先驅工作,並且一向都將王國的事務置於首位!」
在早期的日子,每逢有大會舉行,社方便時常安排與派書者舉行特別聚會。這些聚會會回答他們的問題,對較新的工作人員提供訓練,同時也對所有與會者提出鼓勵。
從1919年起,在耶和華的僕人當中,有數目大得多的人深深珍視上帝的王國,從而把自己的一生集中於王國之上。他們當中有些人能夠撇下世俗的業務,將自己完全貢獻出來從事傳道工作。
照顧物質上的需要
他們怎樣照顧自己物質上的需要呢?安娜·彼得森(後來成為安娜·勒默爾),丹麥一位全時傳福音者,回憶說:「分發書刊所得的捐款幫助我們應付日用的開銷,而我們的需要並不大。若有較大的開銷,我們總是有辦法應付。姊妹有時送些衣服或外套給我們,因此我們的衣著頗光鮮。有時我在冬季作一兩個月辦公室的工作。……藉著趁公司大減價的時候才購物,我能夠買得整年所需的衣物。情形很順利,我們從沒有什麼匱乏。」他們最關心的並不是物質東西。由於他們深愛耶和華和他的行事方式,這種摯愛好像在他們心裡焚燒的火一般,使他們不得不將其表達出來。
至於住宿,他們在地區裡探訪人家時也許租一個普通的房間。他們有些人採用活動房屋——絕不華麗精緻,僅是有個地方睡眠和進食而已。另一些人在各地工作時睡在帳篷裡。在有些地方,弟兄設立了「先驅營」。當地的見證人提供一間住所,並且派一個人負責管理。在當地服務的先驅可以住在營裡,費用則大家分擔。
有時,與綿羊相若的人沒有錢,但全時的傳道員並不會讓他們因此就得不著聖經書刊。先驅時常讓別人以各種產品,諸如馬鈴薯、牛油、雞蛋、新鮮水果、罐頭水果、雞、肥皂和差不多其他任何東西,換取聖經書刊。他們絕沒有因此致富;相反,這樣做只是要幫助誠懇的人得知王國信息,同時也使先驅們獲得物質的必需品,從而能夠繼續執行他們的服事職務。先求先驅們深信耶穌的應許,只要他們『繼續先求上帝的王國和公義』,上帝便會將衣食所需賜給他們。——馬太福音6:33。
樂意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服務
全時工作者渴望執行耶穌委派給門徒的工作,因此他們樂意前往新的地區,甚至外國,為上帝服務。1931年,弗蘭克·賴斯應邀離開家鄉澳大利亞,前往爪哇(現今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展開宣揚好消息的工作。當時他在全時服事職務上已有十年的經驗。但現在他必須面對新的習俗,同時也要學習新的語言。他能夠用英語對商店和辦公室裡的一部分人傳道,但他也希望向其他人作見證。他很努力學習;三個月之後,他已學會足夠的荷蘭語逐戶向人傳道了。然後他也學習馬來語。
弗蘭克抵達爪哇時年僅26歲,他在這個地區和蘇門答臘服務了六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單獨工作。(1931年年尾,克萊姆·德尚和比爾·亨特從澳大利亞前來協助工作進行。他們倆結伴前往內陸傳道,弗蘭克則在爪哇的首都及附近工作。後來克萊姆和比爾接獲工作委派,各自前往不同的地區服務。)當地沒有會眾,也沒有聚會舉行。因此弗蘭克有時感到寂寞孤單。不止一次,他起了返回澳大利亞的念頭,但是他卻終於決定留在崗位上。他怎樣能夠堅忍不拔呢?《守望台》所含的靈糧幫助他恢復力量。1937年,他接獲新的委派,前往中南半島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騷亂幾乎奪去了他的性命。但在1970年代,弗蘭克仍然充滿甘願服務的精神。當時他致信社方,表示他很高興整家人都事奉耶和華,並且說他和妻子準備再次遷到澳大利亞一個需要較大的地區服務。
『他們專心仰賴耶和華』
格羅第·高特文決心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倚靠自己的聰明』,因此他放棄了發展世俗業務的機會,毅然以基督徒傳福音者的身分參與派書者的服務。(箴言3:5,6)有一年多的時間,他與曾經幫助他認識真理的羅恩·蒂平一同在英國從事派書者的工作。後來在1929年,兩人自告奮勇到印度服務。c這項決定帶來了多大的挑戰!
在接著幾年,他們往來各處,有時徒步,有時乘坐載客火車或公共汽車。除此之外,他們也乘坐載貨火車、牛車、駱駝、舢舨、人力車,甚至飛機和私家火車。有時他們將鋪蓋卷鋪放在鐵路候車室、牛棚、森林草地或茅屋裡以牛糞鋪成的地板上,但有時則住在豪華旅館和土王的宮殿裡。像使徒保羅一樣,他們學會了祕訣,無論處於豐富或匱乏,都能感到滿足。(腓立比書4:12,13)通常他們身無長物,但卻從沒有缺少真正需要的東西。他們親身經歷到耶穌的應許的實現:只要他們王國和上帝的公義,他們便會得到物質的必需品。
他們曾身染重疾,患上腸熱病、瘧疾和傷寒,但也體驗到見證人同工的仁愛照顧。他們曾在諸如加爾各答一類城市的髒亂環境中服務,也曾在錫蘭(現今稱為斯里蘭卡)群山的茶園裡作見證。為了滿足人們的靈性需要,他們向人分發書刊,播放當地語言的唱片及發表演講。隨著工作逐漸擴展,格羅第也學會操作一台印刷機及照料分社辦事處的工作。
格羅第已屆87歲的高齡。他回顧自己經驗豐富的一生,緬懷在英國、印度、巴基斯坦、錫蘭、緬甸、馬來亞、泰國和澳大利亞為耶和華服務的歲月。他在獨身的日子和成家立室之後都一直將王國置於生活上的首位。他在受浸之後不及兩年便投入全時服務,而且終其餘生都將這件工作視為一生的事業。
上帝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賓·布列克爾是熱心見證人的另一個例子。像其他人一樣,他也有各項需要和軟弱。可是,他具有傑出的信心。1930年,他在新西蘭加入派書者的工作。他曾在一些偏遠地區作見證,這些地區直至數十年之後才再次有人在其中工作。兩年後,他在澳大利亞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在從未有過見證人工作的沙漠地區向人傳道。他的腳踏車載著沉重的行李,包括毛毯、衣服、食物和分發給人的精裝書等。雖然曾有人試圖穿越這個地區而喪生,他卻全心信賴耶和華而奮勇向前。接著,他前往馬來西亞服務。他在當地患了嚴重的心臟病,但卻沒有放棄工作。休養了一段時期之後,他在澳大利亞恢復全時傳道活動。大約十年之後,他因病重入院留醫,出院時醫生說他「八成半不宜於工作」。他甚至出外購物也不得不在途中停下來歇息多次。
但賓·布列克爾決心要恢復工作,而他亦果真如此行。每逢有需要,他便停下來稍作休息。不久之後,他再次在澳大利亞內陸地勢崎嶇、人口稀少的地區傳道。他在能力範圍內設法照顧自己的健康,但直至30年後他在65歲左右去世之日,他一生中的首務乃是為耶和華服務。d他深深意識到,雖然自己身體軟弱,他的缺陷卻能夠憑著耶和華的力量加以補足。1969年在墨爾本舉行的大會中,他在先驅部服務,襟前掛著一個大胸章,上面寫著:「你若想明白先驅工作,問我好了。」——可參閱哥林多後書12:7-10。
遠達叢林的村落和山中的礦工營
為耶和華服務的熱心不但感動不少男子前往未有人傳播好消息的地區工作,有些女子也毅然這樣做。費莉達·約翰遜是個受膏基督徒,身材矮小,且已有50多歲。她獨自在中美洲的好些地區工作,例如騎著馬在洪都拉斯的北部海岸傳道。若要在這個地區單獨工作,人必須有很大信心才行。她所探訪的地區包括散布各處的香蕉園,以及拉塞瓦、特拉和特魯希略等地的市鎮,甚至比這些地區更僻遠的加勒比鄉村。1930年和1931年她在當地作見證,後來她在1934年、1940年和1941年再次前往,在這些地區分發了數以千計含有聖經真理的書刊。
在這段時期中,另一個熱心工人也開始從事全時服事職務。這個傳道員便是在德國出生的凱思·龐姆。1931年,她出席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舉行的大會,當時聖經研究者採納了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名稱。大會令她深受感動,於是她決定在一生中先求王國。時至1992年,她在89歲的高齡仍未改變初衷。
她的先驅服務在紐約市開始。後來她在南達科他州與一個同伴工作了幾個月,但在此之後便單獨工作,騎馬來往各地。後來她接獲邀請到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服務;她立即同意,在1934年年尾抵達該國。她再次與一位同伴攜手工作了一段時期,然後又單獨工作。這並沒有使她覺得必須放棄自己的崗位。
後來,一對夫婦邀請她到智利與他們一同工作。這是另一個龐大的地區,沿著南美洲大陸的西海岸伸展,由南至北共達4265公里。她起初在首都的許多辦公室大廈向人傳道,後來則向遙遠的北部推進。她在每個礦工營和公司鎮(居民多為公司員工的市鎮),無論人數多寡,都逐戶向人作見證。在安第斯山高處操作的工人見到一個單身女子前來探訪他們,都大感驚訝,但她卻決心在委派給她的地區裡不錯過任何人。後來她遷往南部,其中有些牧畜農場面積廣達十萬公頃。那裡的人十分慷慨友善,時常歡迎她與他們共膳。耶和華以這種方式照顧她,使她獲得生活的一切必需品。
宣揚上帝王國好消息的工作充滿了龐姆姊妹的一生。e她回顧多年的服務說:「我覺得我的一生十分豐富。每年我參加耶和華百姓所舉行的大會,看見這麼多曾經跟我研究聖經的人現在正幫助其他人吸飲生命之水,我便有一種溫暖、欣慰和滿足的感覺油然而生。」她得以見到在智利耶和華讚美者的數目從大約50人增至逾4萬4000人。這為她帶來了莫大的喜樂。
「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耶和華在以賽亞書6:8發出邀人為他服務的呼籲時,先知立即作出積極的回應,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馬丁·普辛格在德國聽到一個根據這段經文而作的演講之後,便毅然受浸。兩年後,1930年他在巴伐利亞加入全時的服事職務。f不久之後,當地的官員禁止耶和華見證人傳道,並且封閉他們的聚會地點,將他們的書刊充公。見證人受到蓋世太保所恐嚇。可是,1933年的這些事態發展並沒有使普辛格弟兄的服事職務終止。
他應邀到保加利亞服務。當時他用保加利亞文的見證卡向人介紹聖經書刊,但是許多人卻目不識丁。因此,普辛格弟兄便開始學習他們那使用西里爾字母的文字。他分發了書刊給一個家庭之後,時常不得不請年幼的兒童將內容讀給父母聽。
在第一年,大部分時候普辛格弟兄都獨自工作。他寫道:「舉行耶穌基督受難紀念的晚上,我獨自作演講,獨自作禱告,然後獨自結束聚會。」1934年,該國政府將外國人驅逐出境,他便轉移陣地,到匈牙利去。他在那裡不得不學習另一種語文,以便將好消息與人分享。後來他從匈牙利前往當時稱為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國家去。
他獲得許多快樂的經驗——背著載滿書刊的背囊走遍郊野和鄉村,尋得許多愛好真理的人;體驗到耶和華的照顧,多次遇到慷慨好客的人,不但送食物給他,甚至留他住宿;有些人來到他留宿的地方要進一步聆聽予人安慰的王國信息,與他交談至深夜。
他在信心方面經歷嚴峻的考驗。他在國外服務時染上重病,但卻身無分文。當時沒有醫生願意診治他,但耶和華卻予以援手。以什麼方式?最後,有人為他找著當地醫院的高級顧問。這男子是個虔信聖經的人,他悉心照顧普辛格弟兄,彷彿照顧自己的兒子一般,而且不收分文。醫生從這個青年男子所致力的工作看出,他的確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他深受感動,於是接受了社方的一套書籍作為禮物。
另一項嚴峻的考驗在普辛格弟兄結婚四個月之後來到。他在1936年12月被捕,先後曾被囚禁在多個集中營裡,他的妻子則被囚在另一個營中。他們彼此互不見面達九年之久。耶和華並沒有制止這樣的殘忍迫害發生,但他卻強化馬丁、他的妻子格特魯德和其他數以千計的人,使他們有能力忍受逼迫。
普辛格弟兄和妻子獲釋之後,他在德國擔任周遊監督有多年之久。戰後社方曾在紐倫堡希特勒以前的閱兵場舉行大會,普辛格弟兄有機會出席這些令人興奮的場合。當時這些會場裡所充滿的乃是大群忠貞地支持上帝王國的人。他也曾出席在紐約楊基運動場舉行的令人難忘的大會。後來他有機會在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受訓,這項經歷為他帶來莫大的喜樂。1977年,他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成員,直至他在1988年完成地上的路程為止。若要綜述他一生的宗旨,最適切莫過於他所說的以下這句話:『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先求王國。』
明白事情的真正意義
在耶和華見證人當中,自我犧牲的精神顯然並不是一件新事。《千禧年黎明》的第一卷在1886年出版時,書中坦率討論奉獻(現今稱為獻身)的問題。這本書根據聖經指出,真正的基督徒將所有東西都「奉獻」給上帝,包括他們的才幹、物質資財,甚至自己的生命。這樣,基督徒便成為「奉獻」了給上帝之物的管家;既是管家,他們就必須交帳——不是向人交帳,而是向上帝交帳。
有越來越多聖經研究者真正在上帝的工作上獻出自己。他們盡量運用自己的才幹、資產和精力去遵行上帝的旨意;另一方面,有些人則覺得最重要的首務是培養他們所謂的基督徒品格,以求有資格與基督一同承受上帝的王國。
羅素弟兄時常指出,每個真正基督徒都有責任要為上帝的王國向人作見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這件事甚至受到更大的強調。《守望台》(英文)1926年5月1日刊發表的文章,「品格還是約——哪一樣?」,便是個傑出的例子。這篇文章坦率地討論所謂品格培養這件事的有害影響,然後強調我們有責任要以行動履行我們對上帝所負的義務。
在較早時候,1920年7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探討耶穌論及『世界末了和他臨在的標記』的偉大預言。(馬太福音24:3)文章把注意力集中在為了應驗馬太福音24:14而必須執行的傳道工作之上,並且清楚表明基督徒所要宣揚的信息,說:「這裡的好消息便是關於舊事物規制的終結和彌賽亞王國建立的消息。」《守望台》解釋說,從耶穌提及這件事與末世徵象其他特色的話看來,這件工作必須「在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主在馬太福音24:21,22提及的『大災難』之間」的一段時期中完成。這件工作的確十分緊急。誰會加以執行呢?
責任清楚落在「教會」——真正的基督徒會眾——的成員身上。然而在1932年,社方通過《守望台》(英文)8月1日刊勸勉這些人,要鼓勵「約拿達階級」本著啟示錄22:17的精神與他們合力從事這件工作。希望在地上樂園裡享永生的約拿達階級欣然作出響應,其中許多人更在這件工作上十分熱心。
社方大力強調這件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守望台》在1921年說:「參與主的工作其實跟參加聚會一樣重要。」雜誌在1922年指出:「人人都必須是福音的宣揚者。」1949年的《守望台》則說:「對我們所有人來說,耶和華已使傳道成為世上最重要的工作。」雜誌時常引用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16(《新譯》)所作的宣告:「我不能不傳。如果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這節經文對所有耶和華見證人都適用。
有多少人傳道?至什麼程度?為什麼?
有任何人受到強迫,非自願地參加這件工作嗎?《守望台》(英文)在1919年8月1日刊回答說:「沒有。沒有人受到強迫去做任何事。傳道乃是純粹出於自願的服務,是人由於愛戴主和熱愛他的公義而甘心從事的。耶和華從不強制任何人為他服務。」論到這種服務背後的推動力,1922年9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進一步說:「人若真正懷有衷心的感激,體會上帝對他所施的恩惠,就會渴望感恩圖報;他越感激上帝對他表現的仁慈,他的愛便越強烈;他的愛越強烈,他就越渴望為上帝服務。」文章解釋,人對上帝的摯愛藉著緊守他的誡命表現出來,而誡命之一就是要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以賽亞書61:1,2;約翰一書5:3。
參與這種活動的人絕非受到任何世俗野心所驅策。社方坦率地向人指出,他們逐戶向人傳道,或在街頭向人介紹書刊,他們會被人視為「愚拙、軟弱、卑賤」;他們會受人「鄙視、逼迫」,「從世俗的觀點看來渺不足道」。但他們都清楚知道,耶穌和他的早期門徒也受到同樣的對待。——約翰福音15:18-20;哥林多前書1:18-31。
耶和華見證人認為他們能夠憑著傳道活動賺得救恩嗎?絕不然!自1983年以來,見證人一直運用《團結一致地敬拜獨一的真神》一書幫助聖經學生進至成熟的地步。這本書論及得救的問題說:「耶穌的祭物也為我們打開了永生的機會。……這並不是我們所賺得的酬報。無論我們在事奉耶和華方面作了多大的努力,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如此勞苦功高,以致上帝有義務要將生命賜給我們。反之永生乃是『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給予人的恩賜』。(羅馬書6:23;以弗所書2:8-10)可是,我們若對這項恩賜懷有信心,並且體會上帝使這件事成為可能的方式,我們就會將這種信心和體會表明出來。我們意識到耶和華以多麼奇妙的方式運用耶穌去成就他的旨意,以及我們所有人緊緊跟隨耶穌的腳蹤是多麼重要的事,因此我們將基督徒的傳道職分視為生活上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們能夠說:所有耶和華見證人都是上帝王國的宣揚者嗎?不錯!這便是作耶和華見證人的意思。半個多世紀之前,有些人覺得他們無需參加外勤服務,公開地逐戶向人傳道。但在今日,沒有任何耶和華見證人會聲稱,由於自己在當地會眾或在普世組織中所持有的職位,他們無須參與外勤服務。男女老幼都一起參加。他們將這件事視為寶貴的特權和神聖的服務。有許多人甚至不顧嚴重的殘障而這樣行。若有人由於體力所限,無法逐戶向人傳道,他們便會找出其他方法與人接觸,以便親自向人作見證。
在以往,有時我們傾向於容許較新的人過早參與外勤服務。但在近數十年來,組織比以前更強調我們應當首先肯定學生具備資格,然後才邀請他們出來傳道。這意味到什麼呢?這並不是說學生必須能夠解釋聖經裡所有的道理。相反,正如《組織起來完成我們的服事職務》一書解釋,學生必須知道和相信聖經的基本道理。他們也必須過著與聖經一致的清白生活。他們必須真正渴望成為耶和華見證人。
我們並不期望所有耶和華見證人都做同量的傳道工作。人的環境各有不同。年齡、健康情況、家庭責任和體會的深度都是決定的因素。社方一向都承認這件事實。《守望台》(英文)1950年12月1日刊曾強調這件事,其中有一篇文章討論耶穌在路加福音8:4-15關於撒種的比喻中所論及的「好土」。社方在1972年為長老編寫的Kingdom Ministry School Course(《王國服事職務訓練班課程》)分析『盡性愛耶和華』這個條件的意思;課文解釋,「重要的並不是我們所做的工作的量與別人比較如何,而是我們盡力而為。」(馬可福音14:6-8)可是,課文鼓勵人作嚴肅的自我檢討,並且指出我們對上帝的愛意味到「我們懷著愛心事奉上帝;事情把我們一生的每一方面都牽涉在內;生活上沒有任何功能、智能或慾望是例外」。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所有官能,我們的整個魂,用來遵行上帝的旨意。課本強調「上帝所要求的不是僅僅參與,而是盡心盡性的服務」。——馬可福音12:30。
不幸的是,不完美的人時常傾向於走極端,注重一件事而忽略了另一件事。因此,早在1906年,羅素弟兄覺得有必要提醒人,自我犧牲並不意味到犧牲別人。人不能僅因為渴望向人傳道,就忽視了對妻子、兒女或老年父母所負的責任,以致沒有以合理的方式照顧這些人的生活。自那時以來,守望台的書刊不時作出類似的提醒。
逐漸,憑著上帝話語的幫助,整個組織都力求獲致基督徒的平衡——一方面對上帝的工作表現熱心,同時也對真正基督徒的所有義務均予以適當留意。雖然「品格培養」一事所根據的是錯誤的了解,《守望台》卻表明我們不應當忽視聖靈的果子和基督徒的品行。1942年,《守望台》頗坦率地說:「有些人不智地認為,只要他們從事逐戶見證工作,他們即使任意妄為,也不會受罰。我們應當記住,上帝所要求的並非僅是要我們從事見證工作而已。」——哥林多前書9:27。
正確地為優先考慮的事定位
耶和華見證人體會到,『先求王國和上帝的公義』意味到以正確的方式為優先考慮的事定位。這包括在自己的生活上把個人研讀上帝的話語和經常參加會眾的聚會置於適當的地位,不容許其他的活動優先受到考慮。這牽涉到作出正確的決定,反映出我們衷誠渴望遵守上帝的王國在聖經裡所定的條件。這也意味到,在涉及家庭生活、消遣、世俗教育、職業、業務手法和人際關係的決定上,我們都以聖經原則為根據。
先求王國並非僅是每個月花點時間對別人談及上帝的旨意而已。相反,這意味到在自己的整個生活上將王國的事務置於首位,同時也適當地照料其他合乎聖經的義務。
忠心耿耿的耶和華見證人有許多方法能夠致力於推廣王國的事務。
在伯特利服務的特權
有些人成為全球各地伯特利家庭的成員。這些人都是全時的服事者,他們自告奮勇擔任社方指派他們的任何工作。他們的工作包括印製和發行聖經書刊,照料必需的文書工作以及提供支持這些操作的後勤服務。他們在這件工作上並沒有獲得任何個人的名利。相反,他們的願望是要尊榮耶和華。社方供給他們膳食、住所和少量補貼供個人開銷之用,他們都對此感到滿足。由於伯特利家庭成員所過的生活方式,美國政府把他們視為一個起了甘貧願的宗教團體的成員。在伯特利服務的人很高興能夠將自己的一生完全用來為耶和華服務;他們深知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夠使許多基督徒弟兄和新近感興趣的人士得益,有時甚至使多個國家的人得益。他們也像其他耶和華見證人一樣經常參與外勤服事職務。
第一個伯特利家庭(當時稱為聖經書屋家庭)設於賓雪法尼亞州的阿勒格尼。在1896年,這個家庭的成員共有12人。到1992年,伯特利家庭的成員逾1萬2900人,分布在99個國家地區中。除此之外,有時社方沒有足夠的宿舍,於是數以百計的志願工作人員便每日前往伯特利之家和工廠參與工作。他們把有分參與伯特利的工作視為一項特權。每逢有需要,數以千計其他的見證人甘願撇下世俗工作和其他活動,撥出長短不一的時間去協助社方興建所需的設備,以便在普世各地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
在普世的伯特利家庭中,有許多成員以這種服務為一生的事業。弗德烈克·W·法蘭茲在1977年成為守望台社的第四任社長,當時他在紐約的伯特利家庭服務已有57年之久;之後,他繼續在伯特利服務了15年,直至在1992年去世為止。1911年,海因里希·杜恩格開始在德國的伯特利服務,謙卑地擔任他所接獲的任何委派。他在1983年去世時仍是瑞士圖恩伯特利家庭的成員。來自蘇格蘭的喬治·菲利普斯在1924年奉派在南非的分社辦事處服務(當時這個分社負責督導從開普頓至肯尼亞的傳道活動);他繼續在南非工作,直至在1982年去世為止(當時在同一地區裡社方已設有七個分社辦事處,地區裡的見證人逾16萬人)。有些基督徒姊妹,例如凱撒玲·保嘉、格蕾斯·狄撤卡、伊瑪·弗蘭德、艾麗斯·貝爾納和瑪麗·漢南,成年後便一直從事伯特利服務,直至去世為止。伯特利家庭的其他許多成員也同樣服務了10年、30年、50年、70年和甚至更長的時間。g
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周遊監督
在普世各地大約有3900位環務和區務監督;這些人與他們的妻子在需要他們服務的地方(通常在本國內)執行任務。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撇下自己的家居,每週或每數週便到不同的地方探訪社方指派給他們的會眾。他們是不受薪的,但卻在探訪的地方獲得膳食和住所,連同少量補貼供個人開銷之用。1992年,在美國總共有499位環務和區務監督。這些周遊長老的平均年齡是54歲,其中有些擔任這項職務已有30年、40年或甚至更長的時間。在若干國家裡,這些監督駕駛汽車往來。在太平洋地區,他們時常需要搭乘商用飛機和船隻。在許多地方,環務監督要騎馬或步行前往僻遠的會眾。
先驅滿足一項特別需要
為了在一些沒有見證人的地方展開宣揚好消息的工作,或給予某個地區所需的額外協助,治理機構可能派出特別先驅。這些人是全時的傳福音者,每個月至少用140小時從事外勤服事職務。他們甘願在國內任何需要他們的地方服務,有時則在鄰近的國家裡服務。由於工作的緣故,他們沒有什麼時間,或甚至全無時間,從事世俗工作去照顧自己的物質需要,因此社方給他們少量補貼,供住食和購買其他必需品之用。1992年,在世界各地總共有逾1萬4500名特別先驅。
社方在1937年首次派出特別先驅,當時他們帶頭展開在別人門口播放聖經演講唱片的工作。他們也回去探訪別人,運用唱片作為聖經討論的基礎。這件工作在一些已有會眾設立的大城市中進行。幾年之後,社方開始將特別先驅派往一些尚未有會眾或當地的會眾亟需幫助的地區裡。由於他們的工作成效卓著,有數以百計的新會眾成立起來。
他們不是在一個地區作過一次見證之後便遷往其他地區;相反,他們在一個指定的地區再三向人作見證,回去探訪所有感興趣的人,跟這些人主持聖經研究。他們舉行聚會,邀請感興趣的人士參加。例如在南非的萊索托,一個特別先驅抵達新的工作地區之後,第一個星期便邀請他所遇到的每個人來看看耶和華見證人怎樣主持神治傳道訓練班。全部節目都由他和家人擔任。然後他邀請所有人參加《守望台》研究班。與會者滿足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後,有30個人繼續參加《守望台》研究班,傳道訓練班的出席人數則有20人。在有些國家裡,基列學校培訓出來的海外傳道員在最初帶頭展開宣揚好消息的工作;但後來有些土生的見證人開始具備資格加入特別先驅服務之後,人數往往增加得更快,因為這些見證人時常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在當地的居民當中工作。
除了這些熱心的工人之外,還有數以十萬計的耶和華見證人也孜孜不倦地推廣王國事務。這些先驅包括男女老幼,已婚和獨身的人。正規先驅每個月至少用90小時從事外勤服事職務,輔助先驅則至少用60小時。他們自行決定要在什麼地方傳道。大部分先驅都與一些業已建立起來的會眾一同工作;有些則遷往孤立的地區服務。他們做一點世俗工作以供給自己的物質需要,或者家人協助他們維持生活。1992年,有逾91萬4500人至少用該年的一部分時間參與輔助先驅或正規先驅的服務。
具有特別目標的訓練班
為了裝備志願工作人員擔任某些類型的服務,社方提供一些特別訓練。例如,自1943年以來,基列學校訓練了數以千計經驗豐富的服事者從事海外傳道工作;學校的畢業生曾被派往環球各地服務。1987年,社方設立服事訓練學校以便滿足多項特別需要,包括照料會眾和其他職責在內。社方分別在各處地方舉辦這間學校;這樣,學生便無須長途跋涉到一個中央地點,也無須學習另一種語言才能從課程得益。所有應邀參加這些訓練班的人都是長老或服事僕人;他們是一些已證明自己真正先求王國的人。有許多自告奮勇到其他國家地區服務。他們表現出與以賽亞先知相若的精神,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8。
為了改善正規和特別先驅的工作效能,社方從1977年開始舉辦先驅服務訓練班。只要是可能,社方在環球各地的每個環裡都舉辦這個訓練班。所有先驅均獲邀從這項兩週的課程得益。自那時以來,先驅只要完成了第一年的服務,便有機會獲得同一的訓練。至1992年,僅是美國便有逾10萬名先驅受過這項訓練;每年有近一萬人受訓。此外還有5萬5000人在日本受到訓練,在墨西哥有3萬8000人,巴西有2萬5000人,意大利有2萬5000人。除了這項課程之外,先驅經常參加環務監督每半年探訪會眾時與先驅舉行的特別聚會;在每年的環務大會中,則由環務監督和區務監督主持一項為先驅而設的特別課程。這樣,大批持有先驅身分的王國宣揚者不但是甘心樂意的工人,而且是受過良好訓練的服事者。
到需要較大的地方服務
有數以萬計的耶和華見證人——其中有些是先驅,另一些則不是——不但自告奮勇在自己當地的社區服務,同時甘願前往一些亟需好消息宣揚者的地區服務。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人用數週或數月的時間,按個人的能力而定,到通常距離他們家鄉頗遠的地方工作,以便向許多沒有經常受到耶和華見證人探訪的人傳道。其他數以千計的人則不惜離鄉背井,遷往別的地方居住,以求長期提供這樣的幫助。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是夫婦或有兒女的家庭。以一般而言,他們只是遷到不遠的地方去,但有些人卻在過去多年來屢次作這樣的遷徙。這些熱心的見證人當中有許多甚至前往外國服務——有些逗留幾年,其他的則長期居留異地。他們按照所需從事世俗工作以便維持自己的生活,而他們所作的遷徙都是自費的。他們的惟一願望便是,在環境許可範圍內竭盡全力傳播王國的信息。
有時,不是見證人的家主也許由於職業的緣故攜同家人遷往外地。但那些是見證人的家庭成員卻看出,這是個傳播王國信息的大好機會。例如,1970年代晚期,有兩位美國見證人在蘇里南森林的一個建築營逗留了一段時期。她們一週兩次,在早上四點鐘便起床搭乘公司的汽車,在崎嶇不平的路上行駛一小時之後抵達一個鄉村,然後整天留在當地傳道。不久之後,她們每週與渴慕真理的人主持30個聖經研究。今日,在這以前沒有人傳道的雨林地區中,已有一群會眾成立起來了。
把握每個機會作見證
當然,並非所有耶和華見證人都遷往其他國家或市鎮去執行他們的服事職務。他們的環境也許不容他們作先驅。可是他們都深知,聖經吩咐人要「分外地殷勤」,「多做主工」。(彼得後書1:5-8;哥林多前書15:58)他們表明自己的確先求王國,因為他們將王國的事務置於世俗工作和消遣之先。對王國懷有衷心體會的人在環境許可範圍內經常參與外勤服事職務,其中許多甚至設法改變自己的環境,以求在傳道工作上作更大的參與。他們也經常留意把握適當機會向別人談及王國。
且舉個例,約翰·富爾加拉在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擁有一門五金生意。他在店鋪裡將聖經書刊陳列出來,當助手把顧客所要的貨品收拾起來之際,約翰便利用機會向顧客作見證。
在尼日利亞,一個熱心的見證人是個電器承包商。他以此維持家人的生活,但也決心善用他與別人的業務關係作一個見證。既然生意是屬於他的,工作的秩序遂由他決定。每天早上,在開始一日的工作之前,他會與妻子、兒女、雇員、學徒一起討論當日的經文以及《耶和華見證人年鑑》的經驗。每年年初,他也送給顧客一份守望台社的月曆和兩本雜誌。結果,他有些雇員和顧客現在已和他一起敬拜耶和華了。
許多耶和華見證人都具有同一的精神。不論他們做什麼事,他們都不斷留意機會將好消息與別人分享。
一大群快樂的全時傳福音者
隨著時日過去,耶和華見證人在宣揚好消息方面的熱心絕沒有減退。即使許多住戶堅決表示不感興趣,仍然有很多人感激見證人幫助他們明白聖經。耶和華見證人決心要繼續傳道,直至耶和華清楚表示這件工作已大功告成為止。
普世的耶和華見證人團體非但沒有鬆懈下來,反而更努力從事傳道活動。1982年全年的世界報告顯示,他們用了3億8485萬6662小時從事外勤服事職務。十年後(1992年)他們用了10億2491萬零434小時從事這件工作。他們的活動大增是由什麼因素促成的呢?
誠然,耶和華見證人的數目比以前大增。但僅是數目的增加並不足以使他們的活動激增到這個地步。在這段時期內,雖然見證人的數目增加了百分之80,先驅的數目卻增加了百分之250。平均每個月,在普世的耶和華見證人當中,每七個見證人便有一個從事某種形式的全時傳道工作。
參加先驅服務的是怎樣的人呢?且舉個例,在大韓民國,許多見證人是家庭主婦。家庭責任也許不容她們所有人都經常作先驅,但有很多人利用學校悠長的寒假從事輔助先驅服務。結果,在1990年1月,大韓民國的全部見證人當中,有百分之53從事某種形式的全時傳道服務。
在早年,菲律賓的見證人表現熱心的先驅精神,將王國信息傳到菲律賓數以百計有人居住的島嶼上。近年來他們的熱心更有增無已。1992年,菲律賓平均每個月有2萬2205個傳道員以先驅身分參與外勤服事職務。這些人當中包括許多青年人在內;他們記念『造他們的主』,將自己的青春精力用來為他服務。(傳道書12:1)一個這樣的青年在從事先驅服務十年之後說:「我學會忍耐,過簡樸的生活,倚賴耶和華和謙卑自抑。當然,我也經歷過若干艱辛和灰心;但與先驅工作所帶來的福分比較,這一切就不算一回事了。」
《守望台》在1989年4月和5月登載了一項對大巴比倫——意即以許多種形式在普世出現的偽宗教——的率直揭發。雜誌的文章以39種文字同時刊出,而且受到廣泛的分發。在日本,從事先驅工作的見證人的數目時常超過百分之40,在該年4月更創下高峰,共有4萬1055位輔助先驅投入服務。在大阪府高槻城的大塚會眾,77位受了浸的傳道員當中,有73位在該月從事某種形式的先驅服務。分社鼓勵日本所有的傳道員在4月8日參與分發這項重大信息的工作。有數以百計的會眾,例如橫濱市的潮田會眾,安排整天在街頭作見證及逐戶傳道,從早上7點到晚上8點,以便盡可能接觸到地區裡所有的人。
像其他各處的見證人一樣,墨西哥的耶和華見證人需要從事世俗工作去照顧自己的物質需要。可是,在1992年,該國平均每個月有5萬零95個傳道員撥出時間從事先驅服務,以求幫助渴慕真理的人認識上帝的王國。在有些家庭裡,所有分子通力合作,使整家人——或至少其中一部分成員——從事先驅服務。他們的服事職務十分富於成果。1992年,墨西哥的耶和華見證人與個別的人和家庭群體經常主持50萬2017個聖經研究。
負責照顧耶和華見證人會眾各項需要的長老們負有沉重的責任。像其他許多地方的長老一樣,尼日利亞大部分長老都是有家室的男子。可是,除了作充分準備去主持會眾的聚會、參與評論,以及對上帝的羊群作所需的牧養之外,有些長老也從事先驅工作。這怎麼可能呢?小心編排時間及家人的通力合作時常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顯然,普世的耶和華見證人將耶穌的勸勉緊記在心,『不斷先求王國』。(馬太福音6:33)藉著這樣行,他們衷心表達他們對耶和華的摯愛,以及他們對上帝至高統治權的體會。他們像詩篇執筆者大衛一樣說:「我的上帝我的王啊,我要尊崇你!我要永永遠遠稱頌你的名!」——詩篇145:1。
[腳注]
a 《守望台》(英文),1906年8月15日刊,267-71頁。
g 可參閱《守望台》,1987年11月1日刊,22-9頁;1964年11月15日刊,696-9頁;1956年12月1日刊(英文),712-19頁;1971年4月1日刊,212-15頁;1961年9月15日刊,566-9頁;1969年1月1日刊,22-5頁;1968年10月15日刊,633-7頁;1959年4月1日刊(英文),220-3頁。
[第292頁的精選語句]
向人作見證的責任受到更大強調
[第293頁的精選語句]
他們把逐戶向人作見證的工作視為寶貴的特權
[第294頁的精選語句]
明白盡心盡性的服務是什麼意思
[第295頁的精選語句]
這便是『先求王國』的真正含義
[第301頁的精選語句]
熱心的見證人將王國事務置於世俗工作和消遣之先
[第288頁的附欄或圖片]
「那九個人在哪裡?」
1928年,每個出席基督受難紀念的人都獲得一份單張,標題是「那九個人在哪裡?」。這份單張根據路加福音17:11-19所作的評論使格羅第·高特文深受感動,於是他毅然投入派書者(意即先驅)的工作,並且多年來一直在這項服務上堅忍不拔。
[第296,297頁的附欄或圖片]
伯特利服務
1992年,有1萬2974位見證人分別在99個國家地區裡參與伯特利服務
[圖片]
對伯特利家庭的成員來說,個人研讀十分重要
西班牙
在每個伯特利之家,工作人員以討論當日經文作為一天的開始
芬蘭
像普世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一樣,伯特利家庭的成員經常參與傳道工作
瑞士
在每個星期一晚,伯特利家庭的成員聚集起來研讀《守望台》
意大利
工作性質雖各有不同,但每項工作都是為了支持宣揚上帝王國的活動而執行的
法國
巴布亞新幾內亞
美國
德國
菲律賓
墨西哥
英國
尼日利亞
荷蘭
巴西
日本
南非
[第298頁的附欄或圖片]
幾位參與伯特利服務多年的人
F.W.法蘭茲——美國(1920-92年)
海因里希·杜恩格——德國(在1911-33年期間,約15年),匈牙利(1933-35年),捷克斯洛伐克(1936-39年),瑞士(1939-83年)
喬治·菲利普斯——南非(1924-66年,1976-82年)
兩位親姊妹(凱撒玲·保嘉和格蕾斯·狄撤卡)合計在伯特利服務了136年——美國
[第303頁的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先驅人數不斷加增!
先驅
傳道員
自1982年以來增加的百分率
250%
200%
150%
100%
5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第284頁的圖片]
厄爾利姊妹騎腳踏車行遍新西蘭各處,將王國信息與別人分享
[第285頁的圖片]
有76年之久——起初獨身,後來結了婚,最後寡居——瑪蓮達·基弗一直致力於全時的服事職務
[第286頁的圖片]
有些早期的先驅在周遊各地傳道之際,住在這些簡陋的汽車房屋裡
加拿大
印度
[第287頁的圖片]
弗蘭克·賴斯(站在右方)、克萊姆·德尚(坐在弗蘭克前面,克萊姆的妻子琴恩則站在他們旁邊)及一群人攝於爪哇,其中包括見證人同工以及新近感興趣的人士
[第288頁的圖片]
格羅第·高特文一生致力於全時的服事職務,曾在印度和其他七個國家服務
[第289頁的圖片]
賓·布列克爾在享有良好健康之際將精力用來為耶和華服務;他晚年健康不良,但卻沒有因此便停止傳道
[第290頁的圖片]
凱思·龐姆曾在各種各色的地區,從大城市的辦公室大廈至智利極僻遠的採礦營和牧畜農場不等,向人作見證
[第291頁的圖片]
馬丁和格特魯德·普辛格表達他們的決心說:『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先求王國』
[第300頁的圖片]
先驅服務訓練班(圖示在日本舉行的一班)曾對數以萬計的熱心工人提供特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