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親者》 20-25頁
  • 別人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別人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 痛失親者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要做什麼……
  • 不該 做的事……
  • 「賜各樣安慰的上帝」予人慰藉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5年
  • 效法耶穌,安慰喪親的人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0年
  • 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7年(研讀版)
  • 走出傷痛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6年(公眾版)
查看更多
痛失親者
《親者》 20-25頁

別人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如果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地方,請隨時告訴我。」我們當中許多人都可能對新近痛失親者的朋友或親戚說過這樣的話。不錯,我們是出於衷誠的。我們甘願盡力提出任何幫助。但是親者去世的人會實際對我們說,「我想起有一件事是你可以幫忙我的」嗎?通常他們都不會這樣做。顯然,我們若真正想對悲痛的人提出協助和安慰,就必須採取若干主動才行。

聖經的一句箴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15:23;25:11)明智的人會知道應當說什麼話和不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和不做什麼事。以下是幾個基於聖經的提議,有些痛失親者的人發覺對他們頗有幫助。

要做什麼……

留心聆聽:雅各書1:19說:『要敏於聆聽。』(《呂譯》)若要分擔親者去世的人的悲痛,最有幫助的事之一是留心聽對方說話。有些痛失親者的人可能需要談及去世的親者,談及奪去他們親者的意外或疾病,或者他們在親者去世之後的感受。因此你可以問問:「你喜歡談談這件事嗎?」讓對方決定。一個青年男子回憶他父親去世時的情形說:「我發覺對我很有幫助的是,別人問我事情的經過如何,然後真正留心聆聽。」要懷著同情心和耐心聆聽對方說話,但你卻無需覺得你必須提出答案或解決方法。要讓對方隨意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

令對方安心:你可以向對方指出,他的確已盡了人事(或提及其他你確知是真實而對他們有鼓勵的事)。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感覺——悲痛、憤怒、自咎或其他的情緒——其實絕非不正常。如果你知道有其他人曾從類似的傷痛經驗成功復原,可以告訴他們。箴言16:24說,這樣的「良言」可以「使骨得醫治」。——帖撒羅尼迦前書5:11,14。

保持聯絡:要跟對方保持聯絡。在最初幾天,有許多親友在場,我們固然應當提出協助,但甚至在別人已恢復自己的日常慣例之後幾個月,仍要跟痛失親者的人保持聯絡。這樣,你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友伴』,在別人經歷「患難」時仍繼續予以支持。(箴言17:17,《新世》)特蕾莎的孩子在一場汽車失事中喪生,她解釋說:「我們的朋友刻意使我們在晚上有人作伴,以免花太多時間獨自在家裡。這有助於消解當時我們所懷的空虛感覺。」甚至在事後多年,每逢周年紀念日,例如結婚周年或親者去世的周年,都可以令親者去世的人悲從中來。何不在你的月曆上記下這些日期,到時若有需要的話便主動聯絡對方,以便提出富於同情的支持呢?

一對夫妻幫助一位男子做家務

如果你看出有真正的需要,不要等候別人向你求助——反之,要採取適當的主動

採取適當主動:親者去世的人有什麼差事需要別人為他們做嗎?他們需要有人代他們看顧孩子嗎?前來慰問的親戚朋友需要有地方住嗎?新近痛失親者的人時常心煩意亂,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麼事,更遑論告訴別人他們可以提供什麼幫助。因此,如果你看出有點事是真正需要做的,就不要等候對方向你求助;相反,要採取主動。(哥林多前書10:24;可參閱約翰一書3:17,18。)一位曾歷喪夫之痛的女子回憶說:「許多人說,『如果有什麼事要我幫忙,請隨時通知我。』但是有一位朋友並沒有問我需要什麼幫忙。她自行走進臥室,把死者弄污了的床單拿去洗乾淨。另一位朋友拿一桶水和清潔劑,將我丈夫嘔吐弄髒了的地毯洗刷乾淨。幾個星期之後,會眾的一位長老穿著工作服,帶著工具來對我說,『我知道你家裡一定有些東西需要修理。請告訴我好了。』這位弟兄將一扇鉸鏈鬆了的門和家裡一件電氣裝置修理好,真使我感激不盡!」——可參閱雅各書1:27。

表現好客精神:聖經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好客精神。」(希伯來書13:2,《新世》)我們特別應當記住要對悲痛的人表現好客精神。與其邀請對方「隨時來坐」,最好約定日期和時間。他們若婉拒,不要太輕易放棄。對方也許需要你提出溫和的鼓勵。他們婉拒你的邀請可能是由於他們害怕在別人面前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者他們覺得,在這樣的時候享受飲食和交往的樂趣令他們感覺自咎。要記住聖經所提及的好客女子呂底亞。從她受到邀請之後,路加說:「[她]強留我們。」——使徒行傳16:15。

表現耐心、富於了解:不要對痛失親者的人起初所說的話感到意外。要記住,他們可能感覺憤怒和自咎。如果對方一時感情衝動,說了些冒犯你的話,你需要有洞察力和忍耐才能避免反唇相譏。聖經勸勉我們說:「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12,13。

寫封慰問信:人們時常忽視了寫封慰問信或寄張慰問卡的價值。這樣做的好處何在?母親因患癌去世的仙蒂回答說:「一個朋友寫了一封仁慈的信給我。這對我的確大有幫助,因為我可以再三閱讀這封信。」慰問信或慰問卡也許只含有『略略幾句話』,但卻應當出自衷誠。(希伯來書13:22)你可以在信中表示你關心對方,並且像他一樣對死者懷有美好的記憶;或者你可以說明你自己的生活怎樣曾受死者所影響。

跟對方一起禱告:要跟痛失親者的人一起禱告及為他們禱告。千萬不要低估這件事的價值。聖經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書5:16)例如,聽見你為他們禱告可以幫助他們消除諸如自咎感一類的消極感覺。——可參閱雅各書5:13-15。

不該 做的事……

朋友們到醫院探視痛失親者的人

到醫院探視痛失親者的人可以對他們大有鼓勵

不要因為你不知道應當說些什麼話或做些什麼事,就避開痛失親者的人:我們可能告訴自己,『我肯定他們現在需要清靜獨處。』但事實的真相也許是,我們由於害怕說錯話或做錯事而避開對方。可是,如果親友或信徒同工都避開親者去世的人,這可能使對方更感覺寂寞而加深他們的痛苦。要記住,最仁慈的話語和行動時常是最簡單的。(以弗所書4:32)你僅是在場便可以成為鼓勵的一個來源。(可參閱使徒行傳28:15。)特蕾莎回憶她女兒去世那日,說:「不到一小時,醫院大堂便擠滿了我們的朋友——所有的長老和他們的妻子都前來慰問。有些姊妹頭上帶著髮卷,有些則穿著工作服。她們撇下正在做著的事,趕到醫院來探視我們。其中有許多告訴我們,他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這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僅是他們在場,已對我們有很大鼓勵了。」

不要勸對方節哀順變:我們也許想說,『好了好了,不要再哭了。』但是,也許讓對方盡情哭泣反而會好一點。凱撒琳回顧丈夫去世的時候說:「我認為讓親者去世的人表露自己的感情而真正將其宣泄出來,是很重的事。」如果你有意想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有什麼感覺,要制止自己這樣做。不要以為你必須掩飾自己的感情才可以保護他們。相反,聖經吩咐說,『要與哀哭的人同哭。』——羅馬書12:15。

在痛失親者的人還未作好準備之前,不要輕率地勸他們將死者的衣服或其他個人物品拋掉:我們也許覺得,他們將一些可以觸發回憶的東西拋掉是好的,因為讓這些東西留下來也許會延長他們的悲痛。但「不見則忘」這句俗諺對親者去世這件事未必適用。痛失親者的人可能需要逐漸減輕對死者的懷念。請想想聖經描述族長雅各獲悉他的幼兒約瑟被野獸所殺時的反應。其他兒子將約瑟那染上血跡的長袍給雅各看之後,他「為他兒子悲哀了多日。他的兒女都起來安慰他,他卻不肯受安慰」。——創世記37:31-35。

不要說,『你可以再生一個孩子』:一位曾因孩子夭折而傷心的母親回憶說:「別人安慰我說,我可以再生一個孩子,但這樣的話卻令我大起反感。」說話的人可能懷著好意,但在傷痛的父母聽來,如果暗示他們失去的孩子可以由別的孩子替代,這樣的話就可能「如刀刺人」一樣了。(箴言12:18)一個孩子永不能由另一個去替代。為什麼呢?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你無需避免提及去世的人:一位母親回憶說:「許多人甚至不願提及我兒子占美的名字或談及他。我不得不承認,別人這樣做令我感到有點傷心。」因此,如果有人提及死者的名字,你並不一定要改變話題。你可以問問對方,他是否需要談及去世的親者。(可參閱約伯記1:18,19及10:1。)有些失去親者的人會喜歡聽見朋友告訴他們,死者的某些特質曾贏得了朋友們的敬愛。——可參閱使徒行傳9:36-39。

不要急於說,『這樣反而最好』:指出事情的正面影響並不一定能夠對那些為親者去世而悲痛抑鬱的人有所安慰。(帖撒羅尼迦前書5:14,《新世》)一個年輕的女子回憶她母親去世時的情形說:「別人會說,『她現在已不用受苦了,』或『至少她正在安息中。』但我並不想聽這樣的話。」這類的話可能意味著親者去世的人不應感覺悲痛,或暗示他們的損失並不重要。可是,對方卻可能由於懷念死去的親者而感覺非常傷心。

最好不要說,『我知道你有什麼感覺』:你真的知道對方的感覺嗎?例如,你自己未曾經歷過喪子之痛,你有可能知道兒女夭折的父母的感覺嗎?即使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該知道別人的感覺未必和你的完全一樣。(可參閱耶利米哀歌1:12。)在另一方面,如果看來適當,告訴對方你曾經怎樣從親者去世的悲痛復原可能會有點幫助。一個婦人的女兒在意外中喪生,另一位母親亦曾有一個女兒夭折;後者告訴這婦人她怎樣克服傷痛而恢復正常的生活,她的話對婦人有頗大鼓勵。這個婦人說:「這位母親並沒有以『我知道你的感覺』作為開場白;反之,她只是告訴我她自己 的經歷,然後讓我自己去汲取教訓。」

鼓勵親者去世的人需要我們表現憐憫、辨識力和很大的愛心。不要等待痛失親者的人向你求助。不要只是說,『如果有什麼事我可以幫忙……」你可以找出『這些事』是什麼,然後採取適當的主動。

現在有幾個問題仍待解答:聖經提出的復活希望又如何?這件事對你和去世的親者可以有什麼意義?我們怎能確知這是個可靠的希望?

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 為什麼聆聽痛失親者的人的傾訴,藉此分擔對方的傷痛,會頗有幫助?

  • 為了安慰悲傷的人,有些什麼事是我們可以做的?

  • 我們應當避免對悲痛的人說些什麼話和做些什麼事?

幫助兒童應付親者去世的打擊

當家裡有人去世時,父母和其他人時常都不知道該對孩子說些什麼話,以及怎樣幫助他們應付所發生的事。可是,兒童需要成年人去幫助他們應付親者去世的打擊。關於幫助兒童明白死亡這回事,請考慮以下一些時常有人提出的問題。

你怎樣對兒童解釋死亡這回事?很重要的是,要以簡單的措詞解釋這件事。但要同時保持真實。你無需害怕使用「死亡」和「去世」一類的字眼。例如,你可以跟孩子一同坐下來,摟著他說:「一件令人十分傷心的事發生了。爸爸患了一種不是許多人有的病[或其他你知道是真實的理由],結果他死了。這並不是任何人的過錯。因為我們愛爸爸,他也愛我們,所以我們會非常懷念他。」可是,你也許可以向孩子解釋,無論是他還是在生的父母,都不會僅因為有時生病就死去。

要鼓勵孩子發問。他們可能問道:『死亡是什麼意思?』你也許可以這樣回答:「『死亡』的意思便是身體停止運作,死者以前所做的事,現在都不能再做了——他不能夠說話,不能夠看東西或聽聲音,也沒有任何感覺。」相信聖經的復活應許的父母可以把握機會向孩子解釋耶和華記得去世的人,會使他們在將來地上的樂園裡再次活過來。(路加福音23:43;約翰福音5:28,29)——可參閱題名為「死者的穩確希望」的部分。

有什麼話是你不應該說的嗎?說死者去了很遠的地方對孩子並沒有幫助。孩子最擔心的事之一是受人遺棄,特別是父母的一方去世的話。如果告訴孩子死者去了遠地,可能只會加強孩子受人遺棄的感覺而已。於是他可能想道:『婆婆走了,她甚至沒有跟我們說再見!』如果告訴孩子死者睡了覺,這也要小心,因為孩子可能把這樣的說法當作真的。如果孩子以為睡覺跟死亡無異,就可能害怕晚上上床睡覺。

孩子應當出席喪禮嗎?父母應當考慮到孩子的感覺。他們若不想去,就不要強迫他們去,也不要令他們因為自己不去參加喪禮而感覺自咎。他們若願意去,可以向他們詳細描述在喪禮舉行期間會有什麼事發生,包括他們是否會見到棺材,以及棺材會打開抑或閉起來。也要向他們解釋,他們可能見到許多人傷心哭泣。此外,要讓他們提出問題,並且預先向他們說明,如果他們有需要,就可以隨時離開。

兒童對死亡有什麼反應?兒童時常覺得自己需要對親者的去世負責。由於孩子可能曾對死者感覺惱怒,孩子或者會相信他們的怒意或所說的惱怒話是令親者死亡的原因。你可能需要提出一點安慰:『你所想的事和你所說的話並不會使人生病,也不會使人死去。』年幼的孩子可能需要別人再三對他們提出這樣的安慰。

你應當不讓孩子知道你的悲傷嗎?在孩子面前哭泣是正常和健康的事。除此之外,完全不讓孩子知道你的感覺是差不多不可能的;孩子有很敏銳的觀察力,時常能夠感覺到事情有點不妥。坦誠地表露自己的悲傷可以令孩子知道,感覺悲傷和有時將自己的感情流露出來乃是正常的事。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