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奇妙的萬物顯示什麼?
正如本書前幾章提到,現代的科學發現提供了大量有力證據,顯示宇宙和地上的生物都是有開始的。萬物的誕生究竟是由什麼促成的呢?
研究過現成的證據後,許多人都認同,萬物必然是從某個本原而來的。可是,他們卻可能對這個本原的個性特徵避而不談。有些科學家就懷有這樣的態度,不願意談論造物主。
例如,愛因斯坦深信宇宙是有開始的,並且表示渴望「知道上帝怎樣創造世界」。可是,愛因斯坦卻不相信上帝具有個性特徵;他所提出的宇宙「宗教感」,不但「無需受任何教條支配,也不受具有人的形像的上帝所影響」。類似地,曾獲諾貝爾獎金的化學家福井謙一表示,他相信宇宙裡有一個巨大的體系。他說:「這個千絲萬縷的巨大體系,可以用例如『絕對』或『上帝』一類的詞語來表達。」可是,他卻始終把宇宙萬物千絲萬縷的關係稱為「自然的特性」。
有些人相信,萬物的本原並不具有個性特徵。這樣的想法,其實跟大部分東方宗教的觀念類似。許多東方人相信,大自然是自行產生的。漢語的「自然」一詞本身就反映出這種觀念。按字面解釋,「自然」就是「自動成為」或「天然存在」的意思。愛因斯坦認為,他所說的宇宙宗教感跟佛教的觀念如出一轍。佛陀釋迦牟尼相信,宇宙和人類的誕生是否跟造物主有關,其實並不重要。類似地,神道教也沒有解釋大自然是怎樣產生的。神道教徒相信,諸神其實是死者的靈,是可以跟大自然融為一體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念跟古希臘的流行見解很接近。據稱哲學家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年~前270年)相信「諸神遠離人世,對人無害也無益」。他認為人是自然的產品,是經過自然發生和汰弱留強的自然選擇過程才存在的。你從這樣的主張可以看出,今天各種類似的主張不過是舊調重彈罷了。
斯多葛派是跟伊壁鳩魯派同期的希臘哲學派別,主張大自然擁有像上帝一樣的地位。他們認為人死後,人體內某種不具個性特徵的能量會被重新吸收,匯聚成為構成上帝的浩瀚能量。他們覺得,順應自然法則就是至善。在今天你也聽過類似的論調嗎?
論證具有個性特徵的上帝
不過,我們不應全盤否定來自古希臘的主張,認為它們都只是古怪的陳詞濫調。在公元1世紀,一位著名的導師所發表的演說,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時,上文提到的哲學主張正十分流行。身為醫生兼歷史家的路加把這個演講記錄下來,收錄在使徒行傳的第17章。我們不但可以通過這個演講清楚瞭解萬物的本原,也可以從中看出自己跟這個本原的關係。今天,不少人正認真尋找人生的意義,他們可以怎樣從這個在1900年前發表的演講,獲得一點啟發呢?
當時,著名的導師保羅應邀到雅典的高等法庭作證。他在那裡要面對的,是伊壁鳩魯派和斯多葛派的人,他們都不相信有一位具有個性特徵的上帝存在。保羅在演講的起頭提及,他在城裡看見一個祭壇,上面刻寫著「獻給未知的神」(希臘語,A·gnoʹstoi The·oiʹ)。耐人尋味的是,後來生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1825年~1895年)首創了「不可知論者」(英語,agnostic)一詞;有些人認為,這個詞其實是從保羅的這句話衍化出來的。赫胥黎所說的「不可知論者」,認為「本原(上帝)和萬物的本質,都是未知或不可知的」。但造物主真的像許多人所想的一樣,是「不可知」的嗎?
老實說,這種想法歪曲了保羅所用的措詞,也誤解了他這句話的意思。保羅絕沒有說造物主是不可知的,他的意思只是說,造物主是雅典人所未知的罷了。保羅不像我們今天的人一樣,擁有證明造物主存在的許多合乎科學的證據。即使這樣,保羅堅信有一位具有個性和智慧的偉大設計者存在。人應該受這個主宰的各種特質吸引,前來親近他。請留意保羅接著怎樣說:
「我現在向你們傳講的,正是你們所未知而又用敬神虔誠的心去崇奉的。這位造成世界和其中一切的真神就是天地的主,既然這樣,他自然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宇,也不用人手侍候,好像有什麼需要似的,因為是他把生命、氣息、一切,賜給所有人。他以一個人造出所有國族的人,讓他們住在全地面上。」(使徒行傳17:23-26)保羅從這個角度去推理,不是很發人深省嗎?
保羅並沒有暗示上帝是不可知的,他只是強調,那些建造雅典的祭壇和在場聽他說話的眾人,當時都不認識這位真神。保羅接著促請這些人要努力認識這位造物主,因為其實「他離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遠」。後世讀到他演說的人也同樣應該認識這位真神。(使徒行傳17:27)保羅在演說中巧妙地指出了一件事實:人可以憑著觀察造物主所造的萬物,看見證明造物主存在的確據。我們也可以通過觀察萬物,看出造物主的若干特質。
我們已經查考過多方面的證據,表明的確有一位造物主存在。證據之一是廣大無垠、憑著智慧組織起來的宇宙。這樣的宇宙顯然是有開始的。另一方面的證據是地上的各種生物,包括從人體細胞可見的精密設計。第三方面的證據是人的腦子、人的自我意識和人對未來的關注。造物主所造的東西,不少跟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切身的關係,我們現在且看看其中兩個例子。我們探討這些事例的時候,可以想想:「從這些東西的功能和特徵看來,設計和創造它們的那位具有怎樣的個性呢?」
向受造萬物學習
人只要觀察天下萬物,就已經可以看出造物主的很多特質了。保羅有一次向小亞細亞一群聽眾發表演說的時候,舉出了一個例證,說:「在以往的世代,[造物主]容許所有國族各行其道,但他未嘗不為自己顯出見證,就是常行善事,從天降雨,賜下果實豐收的時節,叫你們飽得食物,大感歡欣,能夠心滿意足。」(使徒行傳14:16-17)請留意保羅提出的例證:造物主賜食物給人類,藉此顯露自己的個性。
今天,有些國家的人民可能認為有東西吃是理所當然的,沒什麼大不了。在其他地方,許多人卻要經過千辛萬苦才能糊口。無論如何,人所以能夠得到一切維持生命的食物,實在有賴於造物主的智慧和良善。
人和動物所需要的食物,有賴於自然界一些精密巧妙的循環才能夠產生。這些循環包括水的循環、碳的循環、磷的循環、氮的循環。按照常識,在光合作用這種重要的過程中,植物利用陽光作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原料去產生糖,其間植物也釋出氧。氧是「無用的副產品」嗎?對人類來說,這種副產品絕不是無用。氧是人類所必需的。人需要吸入氧氣,代謝或氧化體內的食物。然後,人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就重新利用這種氣體,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我們也許在基礎科學課上學習過光合作用,但這並不表示這種作用是不重要或平平無奇的。再者,這只是顯明造物主的智慧和良善的其中一種證據罷了。
在人體細胞和動物細胞裡,磷是參與能量傳輸的重要物質。我們從哪裡獲得磷呢?同樣是植物。植物從泥土吸收無機磷化合物,轉化為有機磷化合物。我們吃下含有磷的植物,身體就把這些磷用來進行維持生命所不可少的活動。然後,磷通過身體的排泄物返回泥土,再次被植物吸收。
我們也需要氮,因為氮是人體的蛋白質分子和DNA分子的重要成分。我們怎樣獲得這種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呢?雖然我們周遭的空氣大約有百分之78是氮,植物和動物卻不能直接吸收氮。因此,空氣裡的氮必須先轉化為化合物的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然後進一步讓動物和人利用。這種轉變(稱為固氮作用)是怎樣發生的呢?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方法之一是藉著閃電。a除此之外,某些細菌也能促成固氮作用。這些細菌通常生活在青豆、黃豆和苜蓿一類豆科植物的根瘤裡,功用是把大氣裡的氮轉變為植物可以運用的物質。所以你吃下綠色的植物,就是把氮這種人體製造蛋白質所必需的物質吸進體內了。令人驚奇的是,不論是熱帶雨林、沙漠,甚至是凍原,都有不同種類的豆科植物。一個地區被火焚燒之後,豆科植物通常是最先重新長出來的植物。
這些循環系統多麼奇妙!每一種循環都把來自其他循環的廢物善加利用,而且箇中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太陽,是個這麼潔淨、穩定和無窮無盡的能源。比較起來,人類循環再用資源的技術實在相形見絀!由於人類所採用的循環資源系統十分複雜,所以即使所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人工製品,也可能對地球的潔淨毫無幫助。談到這件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指出,產品的設計,應該使高價值的成分易於循環再用。這不是我們在自然界各種循環裡所見的情形嗎?既然這樣,關於造物主的先見之明和智慧,這種情形顯示什麼呢?
公平正直
為了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造物主的各種特質,讓我們看看自己身體的免疫系統。這個系統同樣也牽涉到細菌。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人類對細菌的研究,雖然往往集中在細菌的害處,大部分細菌卻其實都是無害的,其中許多更實際是有益的。」可以說,細菌跟人類的生死存亡有不可分的關係。在我們剛才提及的氮循環,以及牽涉到二氧化碳和某些元素的幾種循環裡,細菌都起了重大作用。我們的消化道也需要細菌,單在大腸就有四百多種,幫助合成維生素K和處理廢物。細菌對我們的另一個益處是幫助牛把草轉化為奶。另外一些細菌是發酵作用不可或缺的;例如在製造乳酪、酸乳、泡菜、酸菜、朝鮮泡菜等食物的時候,都需要這些細菌。可是,如果細菌進入了人體內一些它們不該到的部分,那又怎樣呢?
碰到這種情況,人體內超過2萬億個白血球就會起來抵抗有害的細菌。《科學》雜誌的編輯小丹尼爾·科什蘭解釋說:「免疫系統被設計成可以認出侵入物。為了辨認侵入物,免疫系統產生了約1011[100,000,000,000]種免疫受體,不論侵入人體的是怎樣的細菌,都會有些相應的受體能夠認出它來,然後引發消滅細菌的過程。」
身體用來抵抗侵入物的一種細胞是巨噬細胞。「巨噬」這個名字相當貼切,因為這種細胞會把血液裡的外來物體吞噬。例如,巨噬細胞吞吃了一個入侵的病毒之後,就會把病毒拆散,然後憑著展示病毒所含的一些蛋白質,向免疫系統發出警告,表示有外來的有機體在人體內活動了。如果免疫系統裡的另一種細胞(輔助T細胞)認出病毒的蛋白質,就會跟巨噬細胞交換化學信號。這些化學物質本身是異乎尋常的蛋白質,功能繁多,能夠調節和激發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物質的入侵。這種過程使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夠抵抗某種特定類型的病毒。這樣,我們就能夠抵抗傳染病。
以上的描述雖然簡短,但也足以說明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多麼複雜了。其實,免疫系統並不是這麼簡單的。 人體是怎樣獲得這種精密巧妙的機能的呢?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可以不費分文就擁有免疫機能。現今的保健制度,卻不一定能令所有人都受惠。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中島宏醫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保健制度的不平等其實關係到人的生死,因為在社會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下,犧牲的往往是窮人的健康。」你不難了解巴西聖保羅市貧民窟一個居民的悲嘆:「對我們來說,優良的保健制度就像豪華購物中心櫥窗裡的貨品一樣。我們只有看的份兒,休想可以擁有。」世界各地的千百萬人也有同感。
這種不平等現象促使史懷哲(又譯施韋策)前往非洲,向當地的窮人提供醫療服務。他的善舉使他贏得了諾貝爾獎。許多人都致力於類似的善行,你認為他們表現了什麼特質呢?你很可能看出,他們深愛人類,並且有強烈的正義感,深信發展中國家的人也有權得著醫療護理。那麼,既然造物主不論世人貧富貴賤,都賦予他們這麼奇妙的免疫系統,這又顯示什麼呢?這不是更有力地顯明了造物主的愛心、公平和正義嗎?
認識造物主
以上描述的各種天然系統,雖然只是造物主的一部分傑作,但這些簡單的例子已經清楚表明,他是個實際存在而具有高深智慧的個體,對嗎?他的各種特質和行事方式,不是令我們深受他所吸引嗎?當然,我們還可以看看其他許多例子。可是,我們很可能從日常生活知道,要深入認識某個人,單憑觀察這個人所做的事還不足夠。如果我們對這個人的了解並不透徹,說不定更會誤解了他!如果這個人一直受人誤傳或誣衊,我們不是應該親自跟他見面,聽聽他怎樣說嗎?我們可以跟他談談,看看他碰到不同情況時怎樣處事,觀察他表現怎樣的特質。
當然,我們無法跟偉大的宇宙造物主面談。可是,他卻通過一本書披露自己的各種特質,表明他是一位實在的個體。這本書的部分或全本已被譯成二千多種語言,包括漢語在內。這本書就是聖經。聖經促請你認識造物主,跟他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本書說:「你們要親近上帝,上帝就會親近你們。」聖經也表明,我們可以成為上帝的朋友。(雅各書2:23;4:8)你喜歡這樣做嗎?
為了幫助你認識造物主,我們請你細讀造物主創造萬物的經過。這段記載是基於事實的,而且的確引人入勝。
[腳注]
a 閃電把空氣的一部分氮轉化為可以給植物吸收的形式,隨著雨降在地上,成為植物的天然肥料。人和動物吃了植物,使用了其中的氮之後,氮就轉化為銨化物,返回土壤裡,有些最後轉化回氮氣。
[第79頁的附欄]
合理的結論
一般科學家都同意宇宙是有開始的。大部分科學家也同意,在宇宙開始之前,必然有某些實在的東西存在。有些科學家說這種東西是永存的能量,有些就認為萬物開始前處於原始渾沌的狀態。無論他們用什麼措詞,大部分科學家都假設有某些沒有開始、從太初就有的東西存在。
因此問題的核心是,我們到底認為一向永存的是某些東西還是某位個體。既然你已經從科學的角度,探討過宇宙的起源、 宇宙的特性和其中的生物,你認為哪個說法比較合理呢?
[第80頁的附欄]
「細菌把碳、氮、硫這些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從無機的氣體化合物,轉化為動植物能夠吸收的形式。」——《新不列顛百科全書》。
[第78頁的圖解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你的結論是什麼?
我們的宇宙
↓ ↓
沒有開始 有開始
↓ ↓
沒有成因 有成因
↓ ↓
由某個永恆的 由某個永恆的
東西促成 個體促成
[第75頁的圖片]
許多東方人相信,大自然是自行產生的
[第76頁的圖片]
保羅站在這個可以遙望雅典衛城的山岡上,發表了有關上帝的演說,內容發人深省
[第83頁的圖片]
上帝賦予所有人的免疫系統,比現代醫學所能提供的任何醫療護理優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