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是誰?
「許多不是基督徒的人, 甚至也認為他是個偉大、睿智的導師。他無疑是歷史上深具影響力的人之一。」(《世界圖書百科全書》)這裡所說的「他」是誰呢?就是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基督。你知道耶穌是誰嗎?他有影響到你的生活嗎?
耶穌的傳道事跡載於聖經中四本歷史著作(福音書)裡。這些記載真實可信嗎?著名歷史家威爾·杜蘭特分析過這些福音書後,寫道:「幾個平凡的人居然能夠在一個世代之內,塑造出這麼威嚴有力、親切感人的品格,這麼高尚的道德情操,這麼激勵人心的天下一家理想,就真是奇跡了。這比福音書所載的任何奇跡,更令人難以置信。」
可是,在東方和其他地區,許多人對耶穌基督卻相當陌生。他們也許相信耶穌真有其人,卻不認為耶穌跟他們的生活有任何關係。有些人見到自稱跟從耶穌的人的所作所為,以致對有關耶穌的事不屑一顧。日本有些人也許會說:「他們把一枚原子彈投在長崎,而長崎的基督徒比日本大部分城市的基督徒都要多。」
可是,假如病人沒有遵照醫生的處方服藥,以致病情沒有好轉,你可以責怪醫生嗎?顯然不可以。同樣,耶穌也提供了解決生活難題的「處方」——他的教訓。可是,許多以基督徒自居的人卻一直把他的教訓置若罔聞。因此,與其因為那些自稱跟從基督的人沒有聽從基督的教訓,就不相信耶穌,我們不如親自認識一下有關耶穌的事,這不是好得多嗎?要直接查考聖經,看看耶穌究竟是誰,他可以怎樣改變你的一生。
耶穌教人要有愛心
耶穌基督是二千年前生於巴勒斯坦的一位偉大導師。我們對他的童年所知不多。(馬太福音第1,2章;路加福音第1,2章)耶穌在三十歲時展開傳道工作,「要給真理作見證」。(約翰福音18:37;路加福音3:21-23)有四位執筆者把耶穌的生平記錄下來,他們著重報導耶穌在地上最後三年半的傳道事跡。
耶穌在傳道期間教導門徒應付生活各種難題的要訣。要訣是什麼?就是愛心。在譽為「登山寶訓」的著名演講裡,耶穌教導門徒怎樣對別人表現這種愛。他說:「所以,在一切事上,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這番至理名言後稱「金規」。耶穌這裡所說的「人」,甚至包括人的仇敵在內。在同一個演講裡,耶穌說:「要繼續愛你們的仇敵,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馬太福音5:44)人有這樣的愛心,不是能夠解決現今許多難題嗎?已故的印度領袖甘地也認為能夠。他曾說:「要是[我們]一起實踐基督在登山寶訓裡所倡導的教訓,就能夠解決世界的難題了。」只要人把基督的愛心教訓實踐出來,世上不少弊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愛心的行動
耶穌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他以別人的福利為念,把愛心化作行動。有一天,耶穌和門徒忙於照料群眾的需要,連用膳的時間也沒有。耶穌意識到門徒需要「休息一下」,於是帶他們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去。可是,群眾卻趕在他們前頭,並在那裡等候他們到達。假如你是耶穌,你會有什麼反應呢?當時,耶穌「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並「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馬可福音6:30-34)耶穌待人極其憐憫,很樂意幫助人。
耶穌不僅提出屬靈的教導,他也留意別人實際上的需要。例如,他曾用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了五千個男子(另有婦孺),因為這些人整天聆聽他的教訓,直到晚了。另一回,他又用七個餅和幾條魚餵飽了四千多人。(馬太福音14:14-21;15:32-38;馬可福音6:35-44;8:1-9)這都是奇跡嗎?不錯,耶穌的確能夠施行奇跡。
耶穌也治好許多患病的人。他使盲者復明,聾子復聰,又治好跛腳的和患痲瘋病的。不但這樣,他甚至能夠使死者復活!(路加福音7:22;約翰福音11:30-45)有一次,一個痲瘋病人懇求耶穌說:「只要你願意,就能叫我潔淨。」耶穌有什麼反應呢?耶穌「伸出手來摸他」,說:「我很願意!你潔淨了吧。」(馬可福音1:40,41)耶穌非常渴望幫助他們。通過這些奇跡,他向受苦的人表現愛心。
這樣的事難以置信嗎?可是,耶穌通常是公開施行奇跡的。甚至反對他的人雖然時常想抓他的把柄,卻也無法否認他曾施行奇跡。(約翰福音9:1-34)事實上,耶穌施行奇跡還要達成一個目的,就是幫助人認出他是上帝差來的。——約翰福音6:14。
我們略為想想耶穌的教訓和生平,足以令我們愛戴他,要效法他的愛心。可是,耶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並不是到此為止。他並非僅是個提倡愛心的大師罷了。耶穌表明,他在降世為人之前久已存在,是上帝的獨生兒子。(約翰福音1:14;3:16;8:58;17:5;約翰一書4:9)他結束地上的生命之後也繼續存在,這件事對你尤其關係重大。聖經透露,耶穌已經復活過來,現今是上帝王國的君王。(啟示錄11:15)耶穌說:「他們不斷吸收知識,認識你這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可以有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17:3;20:31)不錯,認識耶穌基督,意味著我們永遠生活在樂園裡!怎會這樣呢?為什麼不多點認識耶穌,看看「基督的愛」怎樣「催迫我們」效法他呢?(哥林多後書5:14)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幫助你這樣做。——約翰福音13:34,35。
經文引自《聖經新世界譯本》。